載生
我出生于一個海邊小鎮(zhèn)。鎮(zhèn)上的原住民多是漁民,世代捕魚為生。河涌邊總是并列停著各種小艇漁船,兒時的我多生好奇,總是賴在哪家人的船上不肯走,但感謝那些好心人,肯讓我看他們船艙上的小世界。
漁船都是本地小造船廠里的產(chǎn)品,并不出外海。船艙很小,一張可折疊的小木桌便是飯桌,地上鋪幾張破舊的紅毛毯便可躺臥歇息,更多的空間放著說不出品牌的大瓶淡水,掀開夾著黑色油漬、岔出很多小木刺的木板,里面是翻滾著水泡的造氧儲水倉。漁民們趁著水深時河面足夠?qū)?,競相開船前往捕魚處,一般趕在第二天黎明前回來把新鮮的魚獲賣給大大小小的海鮮收購商,再收整漁網(wǎng),然后才開始休息。不知是否是兒時的我受抗日電影《地道戰(zhàn)》和童話《匹諾曹》影響太大,總覺得在這小小的漁船船艙密閉空間內(nèi),讓我有安心安全的感覺。
小鎮(zhèn)里的商人多做海鮮販賣和海鮮加工生意,要保持海鮮新鮮,自然需要冷藏。在河涌邊也就毫不違和地有一個小工廠般大小的碎冰廠。一艘艘貨船運來冰塊,用毛毯蓋住保溫。冰塊也不知是從哪里運來的,但那被融冰浸濕的毛毯告訴我應該是從小鎮(zhèn)外的地方運來的。
碎冰廠里都是壯實的大漢,光著膀子拿冰錐冰夾,在特制的鐵皮地板上將大塊的冰來回運送、分鑿,再投入碎冰機里。轟轟的碎裂聲后,大冰塊變成細小的冰渣,急著用冰的商家急忙拖著裝魚的藍水桶,一鏟一鏟地把冰鏟進水桶里,也有商家不緊不慢地用白泡沫箱分裝著冰渣備用。最得我中意的是一個大胡子伯伯,他每次都站在最靠近路邊的碎冰機旁,一見我來,便送我小冰塊,得了冰塊的我就立馬像得了寶似的到榕樹下的石椅上用冰來回滑動,一直到整塊冰融化,雙手被凍得通紅且發(fā)熱發(fā)麻才肯作罷。
后來小鎮(zhèn)不再是個鎮(zhèn),新的規(guī)劃讓它變成了另一個鎮(zhèn)的附屬地區(qū)。小時候的我對這也不很在意,只知道小鎮(zhèn)附近多了化工廠、紡織廠,鎮(zhèn)里也開始多了些新面孔。
長大一點的我多了輛自己的座駕——父親買的有輔助小輪的小自行車,我開始騎著它,帶著兒童節(jié)父母買的小膠桶、鏟到文化公園里玩。公園里有唱曲的老人,有圍坐著玩“游戲王”的大孩子,我則是去公園里的一塊沙地,開始建自己的小王國。沙子加點水,在兒時的我手上便是無限的可能。
再后來上了學,開始和伙伴們在公園里踢皮球,十幾個小孩子在空地上無休止地瘋跑著,一跑就是一個假期。
有一天,一個新的名詞出現(xiàn)在我眼前——“南沙新區(qū)”,小鎮(zhèn)似乎是麻雀變了鳳凰。那時的我已經(jīng)是高三的學生,回家鄉(xiāng)都是來去匆匆。聽輟學留在家鄉(xiāng)打工的伙伴說,學校要拆了,要重建一所大學校;公園要拆了,要建一個高檔別墅式小區(qū);東北那邊有塊香蕉地被允許開發(fā)房地產(chǎn)了,不到半年便變戲法似的聳起了幾幢高樓。他是坐在摩托車上告訴我這些的,他換了工作,要去港口旁的物流公司里做分揀員,待遇很好。
高考完,上了大學的我更少回家鄉(xiāng),最近推脫不了好友們的邀約,坐了很久的公交車回了家,才發(fā)現(xiàn)公交車由人工售票成了自助投幣,愛罵臟話的司機也收斂了不少。下了車,天色已暗,但小鎮(zhèn)里卻熱鬧非凡,路邊都是裝修豪華的美發(fā)店、飲品店,手機零售店門前的大音響播放著電音歌曲,舊學校的最后幾塊碎石也運走了,高大的吊裝機械正在熟悉的校園內(nèi)作業(yè)。和好友們吃飯閑聊時,他們臉上滿是喜悅,“收入挺高的,準備供輛車”,“外來人越來越多啦,家里的房租都漲了”。第二天我因為自己有事,便急忙上了來時的大巴,在路上我看見那塊原本的香蕉地里建起了大樓,哇,真的好高,擋住了一些風光。小時候我經(jīng)常往那邊眺望,因為父親說多看看遠處,對眼睛好。
一次夜里驚醒,夢中的我又回到了童年榕樹下的石椅上,手中的冰一遍遍滑動,一點點融化,小得我握不住了。再醒來時掌心全是濕汗,像是捏融了塊冰。噢,小鎮(zhèn)變了。
(蔡南南薦自《三聯(lián)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