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瑋
湖南望城是雷鋒的故鄉(xiāng),也是雷鋒精神的故鄉(xiāng),是雷鋒精神的發(fā)源地和重要傳承地。
雷鋒22年短暫的生命歷程,有18年是在家鄉(xiāng)度過的。在這里,滲透著他童年時的辛酸苦難,更記載著他翻身后的幸??鞓?。望城的機關大院,曾閃現(xiàn)他不知疲倦的身影;山間小道,留下了他艱難跋涉的足跡;湘江堤岸,撒下過他筑堤抗洪的血汗;團山湖畔,回響著他戰(zhàn)天斗地的歌聲。
在望城的18年,是雷鋒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是雷鋒人格基調的關鍵期。雷鋒在望城18年的生活與工作經(jīng)歷,奠定了雷鋒精神的基礎,望城是雷鋒精神產(chǎn)生、形成、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起點,是雷鋒精神的紅色搖藍。
如今,望城到處都是“雷鋒”的身影,逐漸形成了“出了雷鋒學雷鋒,學了雷鋒出雷鋒”的“森林效應”,望城成了中國的“雷鋒窩子”。望城人把學雷鋒這支“道德長跑接力棒”傳遞著,把雷鋒精神作為一種信仰來追求、一份情感來守護、一大傳統(tǒng)來繼承、一種習慣來延續(xù),努力把望城打造為一座充滿大愛的好人之鄉(xiāng)、首善之地、名望之城!
雷鋒是個典型的“湖南伢子”,1940年出生在湖南望城,在這里度過了坎坷的童年。因當年屬庚年,所以乳名“庚伢子”。
筆者曾受訪過的雷孟宣是雷鋒的鄉(xiāng)鄰和幼時玩伴,他說:“母親遭惡霸凌辱被迫懸梁自盡后,年僅7歲的雷鋒就成了一個孤兒,貧苦的六叔祖母收下了這個可憐的孩子?!绷遄婺讣业娜兆右策^得緊緊巴巴,常常吃了上頓沒下頓。雷鋒年紀雖小,但生活的磨難,使他過早地懂事和成熟了。為了減輕叔祖母家的負擔,雷鋒經(jīng)常上山去砍柴、放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每當雷鋒的身影在哪家門口出現(xiàn),哪家就叫他:“庚伢子,來吃口飯吧!”雷鋒膽怯地靠攏桌子,他往嘴里扒著飯,眼淚禁不住撲撲簌簌地往下掉。雷鋒再也不忍心給叔祖母家和鄉(xiāng)鄰們增加負擔了。1948年一開春,他就瞞著叔祖母在外乞討過一段時間。
1949年8月,望城縣解放了。這時,農(nóng)會主席彭德茂根據(jù)雷鋒族譜給他取名雷正興,并讓雷鋒當上了兒童團長。孤兒雷鋒分到了田地與山林,也分到了茅屋三間。這對小小雷鋒而言,主人翁的感覺更為強烈,在苦盡甘來的事實面前,他懂得了愛什么、恨什么,懂得了窮人只有緊跟共產(chǎn)黨走才有光明、幸福的前途。
新中國成立后,新生政權給他無盡的關愛,雷鋒才有機會走進明亮的小學課堂。
如今,雷鋒的母校那刻有“荷葉壩完全小學”字樣的大門牌坊還在,多年來堅持“扛雷鋒旗,走雷鋒路”,制訂了“學雷鋒、做傳人”的校訓,學生師生堅持續(xù)寫“雷鋒日記”,正接過雷鋒的“槍”,潤物無聲地傳承著雷鋒精神。
1956年,雷鋒小學畢業(yè)。湖南雷鋒紀念館雷鋒生平事跡陳列館中,展示有雷鋒當年的班主任夏柳老師有關雷鋒在畢業(yè)典禮上的發(fā)言記錄。在發(fā)言中,雷鋒這樣說道:“我們小學畢業(yè)了?;窘逃芡炅耍蠹液芨吲d。感謝黨、毛主席和老師……我響應黨的號召,決定留在農(nóng)村廣闊天地里,去當新式農(nóng)民———決心做個好農(nóng)民,駕起拖拉機耕耘祖國大地;將來,如果祖國需要,我就去做個好工人建設祖國;將來,如果祖國需要,我就去參軍做個好戰(zhàn)士,拿起槍用生命和鮮血保衛(wèi)祖國,做人類英雄。同學們,讓我們在不同的崗位上競賽吧!老師們,請你們看我們行動吧,我一定要做個英雄?!?/p>
雷鋒激情洋溢的畢業(yè)誓言,深深地打動了全體師生,也記錄了少年雷鋒立下的三大“宏愿”:做個好農(nóng)民,做個好工人,做個好戰(zhàn)士。雷鋒后來的成長足跡中,他果然做到了。
早年的流浪乞討、當皮影戲藝人吃“百家飯”,是雷鋒成長中影響深刻的一段經(jīng)歷,使他比一般人對舊社會的重重創(chuàng)傷有了更為清晰的切膚之痛。新中國成立后,這種切膚之痛又反轉置換為對新社會的由衷贊譽、感激與擁護,為雷鋒的人格提升提供了穩(wěn)定的后坐力,熱愛黨并忠于祖國、友善并關愛他人的品格逐漸萌生。正如他在日記中所寫:“黨和毛主席救了我的命,是我慈祥的母親。當我想起黨的恩情,恨不得立刻掏出自己的心。我們決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痛,應該飲水思源。偉大的黨呀,我要永遠在你的身下盡忠效力,永做你忠實的兒子,人民的勤務員?!?/p>
由此,雷鋒悲慘的身世轉化成他服務人民、樂于助人、艱苦奮斗與甘于奉獻的內(nèi)在動力。他的感恩反哺意識深深地烙著時代的印記,把感恩化作報答人民的一種實際行動,在日常生活中關心和幫助他人,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為集體、為國家默默奉獻。
1956年,望城縣委缺一位通訊員。筆者曾專訪過的黃菊芳,就是當年招收雷鋒到望城縣委機關工作的考察人。黃菊芳說:“當年,望城縣委機關準備從農(nóng)村招收一名工作人員,物色人選的任務恰好交給了我。經(jīng)過多方調查,我了解到雷鋒苦命的身世,也了解到他對黨、對社會主義深厚的感情,于是建議錄用他?!?/p>
16歲的雷鋒在成為公務員之后,簡直把單位當成家一樣。一開始,縣委辦公室只分配他負責打掃縣委書記張興玉的辦公室、會議室的衛(wèi)生和打開水??墒抢卒h連同其他辦公室和會議室的衛(wèi)生和打開水全包了不算,還堅持天天打掃辦公樓樓上樓下走廊的衛(wèi)生。雷鋒見到同事總是笑臉相迎,對誰都非常熱情,機關里的人都很喜歡他。
張興玉的女兒張杏芳講:“我爸爸十分同情雷鋒的悲慘遭遇,兩個人有著相似的苦難家史,能夠感同身受,因此非常關心雷鋒的成長,外出開會或下鄉(xiāng)調查常將雷鋒帶在身邊,走路時、有空時就給雷鋒講革命故事、講英雄模范事跡……他們倆朝夕相處,情同父子。雷鋒人很純,受到我爸爸的教育與影響?!?/p>
雷鋒悲慘的身世使他對地主有著滿腔的仇恨,為了使雷鋒對階級的仇恨由感性認識階段上升到理性階段,張興玉有意識地引導他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教育,引導他常想想自己過去的苦,不要忘記過去的苦,不要因為自己已經(jīng)翻身過上了好日子就忘記勞苦大眾。
雷鋒在望城縣的公務員經(jīng)歷,對他日后的行為有重要的影響。在縣委機關大院內(nèi),能接觸到領導又能接觸到老百姓,使他的視野比一般的同齡人要更加見多識廣,他擁有更多的學習和鍛煉的機會。
1957年秋,雷鋒陪同張興玉去新康鄉(xiāng)檢查災區(qū)恢復生產(chǎn)情況之后,回縣里開會的途中看見有顆螺絲釘,不經(jīng)意地一腳把它踢到路邊。張興玉卻走過去撿了起來,抹去灰塵,裝進自己的口袋。過了幾天,雷鋒要去縣農(nóng)機廠送文件,張興玉從口袋里掏出那顆螺絲釘說:“小雷,把它一起送到工廠里去吧。咱們國家底子薄,要搞社會主義建設,就得勤儉奮斗??!”張興玉把螺絲釘放在他手掌中,拍著他的肩膀,語重心長地說:“一顆螺絲釘,別看東西小,機器上缺了它可不行呀!我們每一個同志,不也是整個革命這架機器上的一顆螺絲釘嗎?就像這個公務員,雖然職務不高,我們的工作缺少了你也不行?!?/p>
張興玉有關螺絲釘精神的教育,在雷鋒心里刻下終生難忘的記憶,在黨組織的教育下,螺絲釘精神得到不斷升華。后來,他在日記里多次寫到螺絲釘?shù)淖饔?,反復思索,終于形成獨特的“螺絲釘精神”,成為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精一行的精神寫照。
雷鋒到縣里參加工作后,有了自己的收入,但從不亂花一分錢,不過訂購書刊報從不含糊。他自費訂閱了《中國青年》《人民文學》等,還買過《可愛的中國》《浮沉》《青年近衛(wèi)軍》《卓婭與舒拉的故事》《真正的人》《牛虻》等。當時雷鋒看的書還有《怎樣做一個共青團員》《毛澤東選集》《唯物主義和經(jīng)驗批判主義》,也有《劉胡蘭》《董存瑞》《黃繼光》《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把一切獻給黨》等等。他住的地方床上都是書,走到哪里也隨身帶著書,是個有名的小書迷。這些書是他的精神食糧,對他的人生觀形成有極大的作用。
在雷鋒成長的年代,是一個先進人物不斷涌現(xiàn)的年代,雷鋒從中受到激勵,吸取養(yǎng)分,并最終成為他們中的一員。他身邊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互支持與相互促進,這對雷鋒品格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當然,雷鋒自己對人生苦難挫折的感悟與超然,自身不斷反思與積極能動的作用有助于其偉大人格的塑造。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作為個體的雷鋒,其成長自然離不開傳統(tǒng)鄉(xiāng)土文化的浸染。生長在這方水土的湖南人素有“淳樸重義”的性格,驅使著雷鋒“毫不利己,專門利人”,走到哪就把好事做到哪;這方水土倡導的“拙而誠”的理念,沉淀了他甘做“傻子”“釘子”,對事業(yè)的極度熱誠和堅貞;這方水土飽含“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情懷,推動著他樹立遠大的理想,滿腔熱情地投身到建設和保衛(wèi)祖國的大潮中;毛主席“為人民服務”的號召,更激勵著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
望城地屬革命老區(qū),在長期的革命斗爭過程中,望城涌現(xiàn)了包括郭亮、劉疇西等在內(nèi)的無數(shù)傳奇式英雄人物。作為望城人的雷鋒為之深感驕傲和自豪,對這些故事了熟于心,也常常給大家講這方面的故事。這些英雄人物,成為雷鋒心目中的仿效對象,他自覺地學習他們,向他們靠攏。
雷鋒的父親雷明亮在1926年曾參加過毛澤東發(fā)起的湖南農(nóng)民運動,參加了農(nóng)民協(xié)會,擔任過自衛(wèi)隊長。成年后,雷鋒對父親的這一經(jīng)歷非常自豪,并自許要做他的革命繼承人。在他后來的日記本上就寫有據(jù)烈士夏明翰就義詩點化而來的小詩:“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雷明亮,還有后來人?!碑斈辏R愿锩^承人自居,革命文化對于雷鋒自我境界的提升有著特別的作用。
自強不息、艱苦奮斗是雷鋒精神的具體內(nèi)容。湖湘文化歷來崇尚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湖南民眾自古就有“吃得苦”“霸得蠻”的秉性。雷鋒少年立志,血氣方剛,身上秉承著湖南人的霸蠻血性氣質,湖湘文化中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在這個湖湘子弟身上得到充分體現(xiàn)。比如他在日常生活中“勤儉節(jié)約、艱苦奮斗”,學習工作上刻苦鉆研、有“釘子”精神,人生態(tài)度上不斷求索和學習、不斷成熟進步。這種精神是我們應該繼承和弘揚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雷鋒后來成為了中國家喻戶曉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楷模,然而鮮為人知的是馮健曾是雷鋒生前的偶像。馮健和雷鋒是1956年初冬在望城縣委書記張興玉家中第一次認識的。馮健是湖南全省有名的模范“養(yǎng)豬姑娘”,曾兩次進京見過偉大領袖毛主席,她是雷鋒崇拜、敬慕的先進人物。她比雷鋒年長三歲,雷鋒親切地稱她為“馮姐”或“健姐”。兩人志趣相投,可謂無話不談,以“姐弟”相稱。
筆者曾采訪過原望城縣委副書記趙陽城,“我對雷鋒的第一印象是小個子,機靈”。1958年,全國大煉鋼鐵,鞍鋼到望城招工,同時招工的還有湖南湘鋼和湖北冶鋼,很多人都報了后兩家,不愿意去東北,但雷鋒堅決報了鞍鋼的名。就在報名表上,他將自己的名字改成了“雷鋒”,最初取“峰”,意在“勇攀高峰”。據(jù)趙陽城回憶,雷鋒起初是覺得“雷正興”這個名字土,不夠“響亮”,于是想改成“雷峰”。趙陽城說:“你不是要去鞍鋼嘛,跟鋼鐵打交道,又不是上山下鄉(xiāng),不如把‘峰改成‘鋒?!崩卒h欣然接受。
從雷正興、雷峰到雷鋒這三個名字,雷鋒逐漸實現(xiàn)從關注小我的家庭興旺、自身的登高望遠到爭做社會主義建設的先鋒的追求,完成舍小我到大我的銳變,將自身融入集體當中,克己奉公,甘愿為社會主義建設奉獻自己的青春,貢獻自己的力量,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奉獻當中去。
“當時,望城縣城不通公路,我送雷鋒到湘江邊望城碼頭。我對他說,這兩年我身體不好,謝謝你對我的照顧。雷鋒連連說:‘不要謝,這是我的本職工作。我說:‘今天你就要離開生你養(yǎng)你的地方,也是你工作第一站的地方,你要走向遙遠的地方,到鞍鋼好好聽黨的話,向工人老大哥學習。他說:‘我決不會給望城人、望城縣委和你趙書記丟臉,我會像你取的名字那樣,在前面打沖鋒。在告別家鄉(xiāng)之前,雷鋒特意去韶山看了看毛主席故居——毛澤東是這位年輕人最崇拜的人?!壁w陽城沒有想到,送別成了永別。
1958年11月中旬,雷鋒從湖南望城出發(fā),經(jīng)長沙、武漢、北京,最后到達遼寧鞍山。連續(xù)幾天的火車之行,是雷鋒生命中最遠的一次旅程。
離開望城以后,雷鋒輾轉曾給趙陽城寄來兩封信。第一封是在離開望城去鞍山的路上,經(jīng)過北京,雷鋒在天安門拍下一張照片,并寫信告知趙陽城,他已經(jīng)到達了偉大的首都北京,在天安門給他寄來這封信。趙陽城則回復他,來信已收到。
雷鋒招工到鞍鞍工作后,用工資買了件舊皮夾克和手表,把穿著皮夾克的照片寄給老領導趙陽城。趙陽城看到后,回信批評了雷鋒,“全國人民正在勒緊褲腰帶,希望你艱苦奮斗,永不忘本”。雷鋒讀后非常慚愧,就把那件皮夾克收了起來,直到犧牲也沒有再拿出來穿。
對孤兒雷鋒倍加呵護的彭德茂,對雷鋒人生起步具體指點過的張興玉,與雷鋒曾朝夕相處的趙陽城,雷鋒身邊的學習榜樣馮健,等等,對雷鋒自我的形成與人格完善產(chǎn)生積極影響。據(jù)當年的眾多當事人講,20世紀50年代,望城縣委機關作風好,領導干部沒有架子,同事之間、干群之間關系很融洽,縣委領導們對雷鋒非常關心,并且言傳身教,其他同事也像親人一樣關心和幫助雷鋒。他們認為,正是這么多好領導、好同事、好親友的教育、指引、關愛、幫助,雷鋒才一帆風順地成長。
離開家鄉(xiāng)望城后,雷鋒的精神世界得到進一步的歷練、升華,漸漸由道德楷模成為勵志標兵,由他人身邊的好少年成為全國人民幾代人學習的榜樣。他的精神走出故里望城,走出湖南,像旗幟一樣在全國各地飄揚。當然,源遠流長的湖湘文化,總能在雷鋒身上找到印記,當下的湖南精神中也能在雷鋒精神中找到時代特征。
望城是雷鋒的故鄉(xiāng),雷鋒是望城的驕傲。雷鋒和以他命名的精神,用最質樸、最直接和最簡單的方式滋養(yǎng)和回報著故鄉(xiāng)的人們,成為精神的燈塔。
在望城,一個個崗位,一個個社區(qū),一家家企業(yè),一所所學?!煌娜藗円浴袄卒h崗”“雷鋒班”“雷鋒組”“雷鋒車隊”“雷鋒窗口”等方式學習雷鋒,弘揚傳承雷鋒精神,一位位“活雷鋒”“新雷鋒”,為推動這個時代前行注入正能量。當?shù)仡愃啤跋嗉s雷鋒故鄉(xiāng)”“雷鋒故鄉(xiāng)行”“學雷鋒、知雷鋒、做雷鋒”“學習雷鋒精神,爭做時代雷鋒”等主題活動豐富多彩,引導民眾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實際行動為新時代的雷鋒精神注入新的內(nèi)涵,傳播真善美,匯聚正能量。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湖湘文化孕育了雷鋒精神,而雷鋒精神又傳承和發(fā)揚了湖湘文化。雷鋒精神既是湖湘文化在特定歷史時期的一種展現(xiàn),同時又為湖湘文化的發(fā)展注入新的源頭活水。
今天,在雷鋒的故鄉(xiāng)望城,雷鋒的故事在續(xù)寫,雷鋒的道路在延伸,雷鋒的傳人在壯大。雷鋒精神像血液一樣在家鄉(xiāng)至今流淌著,像基因一樣在不同的年代傳承著,更像種子一樣在全國各地生根、發(fā)芽、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