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生活中的常見元素,“雨”之意象在中外很多作品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筆者從作為背景的雨、詩歌中的雨以及作為重要元素的雨三個方面對雨在中外文學作品的中的特點與作用進行簡要分析。發(fā)現(xiàn)其中既有相似也有不同。總體來看,外國文學作品中的雨多用來表現(xiàn)一般環(huán)境,人的抗爭,也有對雨本身的直接描寫。而中國文學作品中的雨,其渲染主題情感的作用非常明顯。以對“雨”的意象考察為切入點,通過對于多個層面的中外比較,我們可以獲得中外有關文化、歷史乃至文學傳統(tǒng)方面差異的更多認識與啟發(fā),增加更多的觀察視角。
【關鍵詞】雨;意象;文學;中外比較
【作者簡介】賈毅敏,陜西省寶雞市長嶺中學。
雨,是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然而,在不同的時代、心境、語境下,也有著不同的藝術形象與生命力。如果從“雨”這一特殊視角出發(fā),審視中外文學作品中的相關表達。會得出許多有趣的比較結果。這其中或許反映了東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通過比較,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作者在不同情形下所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中的“雨”有著各自不同的鮮活意義。通過這些比較,會使我們增加一個審視東西方地理、歷史與文化差異的視角。
一、作為背景的雨
在中外文學作品中,許多作品都將雨作為重要的背景。其中,英國由于臨近海洋,一年中降水量非常之大。這種濕潤寒冷的氣候孕育和啟發(fā)了無數(shù)作家的靈感。而雨,也成為英國文學家筆下常見的意象。在英國作家的筆下,雨常常作為故事的背景出現(xiàn)。一來這本來就是生活中場景,因此讀者,尤其是英國讀者會有寫實親切之感。二來由于長期的接觸,雨也在英國文化中被賦予了不同的情感。
在莎士比亞的名著《暴風雨》中,主人公通過一場暴風雨完成了自己的心愿。使自己的女兒與仇人的兒子喜結連理,化解了仇恨。而在這個故事中,那場暴風雨就成為一個重要的背景,沒有雨的“幫忙”,就無法推動主人公實現(xiàn)自身的愿望。在這個意義上,雨雖然是外部因素,卻也與主人公的的意志緊密結合。因此,從此種意義上講,雨就與主人公融為一體,成為化入文學作品中的生活元素。由此可見,在英國文學作品中,雨由于貼近生活而成為常見的背景,又由于令人熟悉而成為重要支點,在文學作品中發(fā)揮著獨特魅力。
而在中國文學作品中,也有不少化雨入文的文學作品。筆者這里以戴望舒的名篇《雨巷》為例:
撐著油紙傘,
獨自彷徨在
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
在這首膾炙人口的抒情詩中,作者首先繪制了一幅江南水墨圖。在這幅圖畫中,有雨,有小巷,有幻想中的姑娘,缺一不可。而“雨”無疑是其中的精魂。在這樣的雨的背景下,作者的思緒與向往與迷蒙的環(huán)境交織,給人沉浸其中之感。
在中國文化語境中,雨的背景往往與夢境、迷思、浪漫、含蓄相聯(lián)系。而戴望舒這首雨巷正好契合了這些意象的表達。因而,這首現(xiàn)代詩的成功,和雨作為背景的有力烘托是不可分開的。小中見大,我們也可以由此可見,在中國文學作品中,作為背景的雨有時襯托了某種非現(xiàn)實乃至幻想的傾向。背景之雨,可以是心境的表現(xiàn),也可以是現(xiàn)實的逃脫與升華。
二、詩歌中的雨
如果我們只將目光鎖定在詩歌上,同樣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有趣的現(xiàn)象。在外國詩歌中,涉及到雨的也不在少數(shù)。這些作品很多都是直接將雨作為直接的描寫對象。也涌現(xiàn)出了眾多的佳作。如泰戈爾的這首小詩:
子夜的風雨,如一個巨大的孩子,
在不合時宜的黑夜里醒來,
開始游戲和喧鬧。
在這首詩中,詩人對夜雨進行了直接的描寫。比喻清新而恰當。很好的將夜間的雨的特點與夜間的孩子相類比。詩歌往往就在這種想象力的驅使下使人們進入到一個集意境與嶄新體驗于一體的世界。泰戈爾這首詩就是如此,有寫作經驗的人都知道嗎,直接的對人們日常熟悉的事物進行描寫是十分“危險”的,因為往往可能費力不討好。但泰戈爾的詩歌卻憑借卓絕的想象將夜雨的特點呈現(xiàn)了出來。由此我們也可知,在外國詩歌文學中,對于雨的直接描寫并不在少數(shù)。再如博爾赫斯的《雨》:
誰聽見雨落下 誰就回想起,
那個時候 幸福的命運向他呈現(xiàn)了,
一朵叫玫瑰的花,
和它奇妙的 鮮紅的色彩。
雖然不能直接進入博爾赫斯的記憶,但我們也能感受到,這位詩人在雨前沉思,雨觸發(fā)他的許多思緒。而這種思緒直接與“雨”是相關的,也就是說,雨是這一反映的直接推動者。博爾赫斯雖然只是在描寫雨使人有了何種想法與感覺,但無疑也將雨的特質化入了這些想法與感覺,因此,這仍然是從正面直接對雨進行描寫的范例。
反觀中國詩歌中的雨,則含蓄的多。尤其在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中,少有對雨進行直接描寫的,雨總作為詩歌中一種特殊意象而起到獨特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雨在中國古代詩歌中少有擔任“主角”之時,而往往是一種輔助意象,烘托使人想要描寫的情感與意境??梢韵纫岳钌屉[的《夜雨寄北》為例: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總得來看,這是一首描寫使人思念之情的詩。而兩次出現(xiàn)的“巴山夜雨”,無疑更加烘托了詩人的愁思與憧憬。遠在蜀地的作者開篇就敘述“未有期”的無奈,緊接著就描述了“巴山夜雨”,這一環(huán)境的氛圍不僅具有代表意義,也更加渲染了作者的無奈與憧憬。最后一句罕見地再次使用“巴山夜雨”這一意象,使詩歌呈現(xiàn)了一種時間循環(huán),意蘊深長。
那么,在中國古代的詩歌中,“雨”的意象只能表達一種哀婉悲傷的的情感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且看南宋趙師秀的這首《約客》:
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
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
閑敲棋子落燈花。
在陰雨連天的梅雨季節(jié),作者與友人約好見面。然而約定的時間早已到了,甚至夜晚也已過去了一半,卻連友人的影子都沒見著。最奇怪的是作者的反應,非但沒有生氣,反而在敲落棋子,桌邊蠟燭的火星都被震動了下來。綜觀全詩,作者閑適安然的心境躍然紙上。面對友人的失約,作者好像并不在意,還安然的玩弄著棋子。而這里的雨,也成為作者輕松愉快的心情的注腳。
可見,在中國古代詩歌中,雨固然經常出現(xiàn),但其所代表的情感與意境也并不只是愁悶與哀傷,而是會根據(jù)作者的心境烘托出不同的情感效果。這里的雨就像一個放大鏡,將人的情感進行渲染,增強了其藝術表現(xiàn)力。與外國詩歌中對雨的直接描寫不同,中國古代詩歌很正面只對雨進行描寫,而雨,則作為重要的意象起到豐富層次與增強感染力的作用。
三、作為重要元素的雨
在中外文學作品中,雨也經常成為故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這樣一來,雨本身也就成了重要元素。仍然先來分析外國文學作品。且看蘇聯(lián)作家高爾基的名篇《海燕》:
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卷集著烏云。在烏云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p>
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閃電中間,高傲地飛翔;這是勝利的預言家在叫喊:
——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這篇膾炙人口的《海燕》是高爾基著名的隱喻散文。筆者這里不去重點分析它背后的所涉及的歷史與政治因素。而是單純的從藝術手法和“雨”的角度進行分析。在這樣一篇散文中,我們可以簡單的將其分為海燕與自然兩個系統(tǒng)。其中,海燕是象征抗爭的一方,而海洋與即將到來的暴風雨,則象征著環(huán)境與即將到來的變革。在文中反復出現(xiàn)的暴風雨只是“馬上要到來”,換言之,它還沒有到來。但它的作用已經完全體現(xiàn)了出來。這場暴風雨象征著抗爭,象征著變革,象征著脫去枷鎖,象征著歷練與成長。這樣一來,暴風雨與海燕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而暴風雨也成為全文的重要元素。它本身就代表多個層面,也很好的完成了其構建大環(huán)境特點的任務。
反觀中國文學作品,雨作為重要元素的例證也有不少。這里舉老舍的名著《駱駝祥子》為例:
大雨點砸在祥子的背上幾個,他哆嗦了兩下。雨點停了,黑云鋪勻了滿天。又一陣風,比以前的更厲害,柳枝橫著飛,塵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風,土,雨,混在一處,聯(lián)成一片,橫著豎著都灰茫茫冷颼颼,一切的東西都被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樹,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亂,全響,全迷糊?!瓗追昼?,天地已分不開,空中的河往下落,地上的河橫流,成了一個灰暗昏黃,有時又白亮亮的,一個水世界。
《駱駝祥子》的主人公祥子是一個拉車的車夫,命運十分悲慘。而這里的祥子在暴雨中拉車的場景是作者想要反映其苦難生活的一個重要片段。在這樣一個系統(tǒng)中,祥子是十分弱小的,他非但不能與天氣抗爭,甚至都不能與乘客抗爭。弱小的祥子卻不得不忍受著強大的外力與客人的咄咄逼人的要求。而這場暴雨就是一個很好的表現(xiàn)外力的元素。雨之大,風之猛,幾乎讓祥子無法忍受。而這樣的反差也很好的襯托了以祥子為代表的舊社會勞苦大眾悲慘的生活現(xiàn)實。暴風雨也直接與祥子正面相逢,激烈的交鋒訴說著祥子的無奈與環(huán)境的惡劣。這里的暴風雨成功的完成了塑造強大的外部環(huán)境的作用,因而也是小說情節(jié)的重要元素。
由此我們發(fā)現(xiàn),在中外文學作品中,雨都有作為重要情節(jié)元素的作用。有時體現(xiàn)的是人的抗爭與掙扎,有時是外部環(huán)境對人的打擊與欺凌,更有時,直接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這些種種表現(xiàn)無一不在表明雨作為重要元素的普遍與常見,究其原因,雨作為生活中的常見意象,本身就具有豐富的意涵和廣闊的表達空間。因此,這樣的描寫雨表達也顯得恰當而自然。
四、 結語
綜上,筆者分別從作為背景的雨、詩歌中的雨、作為重要元素的雨三個角度對中外文學作品中雨的意象做了簡要分析。這其中,既有相似又有不同。究其原因,有著歷史、文化、地理環(huán)境乃至文學傳統(tǒng)等方面。通過上述考察,可以拓寬我們中外文學比較的思路,獲得更多的認識與啟發(fā)。法無定法,文學創(chuàng)作也不一定要遵循一定的模式,但很多成功的案例和系統(tǒng)都在向我們展現(xiàn)其獨特魅力,仔細剖析“雨”之意象在中外文學作品的中的表達方式,不僅可以獲得文學上的啟發(fā),也增加了審視中國與西方在不同領域差異的視角。雨作為生活常見的意象而被化入文,本身就存在著諸多文學藝術方面的理念與經驗,而進行中西對比則無疑使其更加立體化,并呈現(xiàn)出更多可供探索的領域。
參考文獻:
[1]林新陽.“雨巷詩人”的多樣創(chuàng)作風格——各種文學思潮對戴望舒創(chuàng)作的影響[J].安徽文學,2008(6):15-18.
[2]戈寶權.談談高爾基的《海燕》[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78(4): 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