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赟
【摘要】要詩歌教學中,老師要根據(jù)學生的理解能力來進行詩歌的講解。詩歌的講解要由淺入深,從最基礎的教學來讓學生有一個大概的了解,然后再由淺入深,對詩歌進行深入的剖析、賞析。
【關鍵詞】高中語文 詩歌教學 方法
一、由淺入深教學,引領學生進入狀態(tài)
現(xiàn)代詩歌的學習在高中教學中是一個重點問題,同樣也是一個難點問題。因為現(xiàn)代詩歌的學習要求學生有一定的“悟性”,對學生的理解力要求很高。學生除了理解詩歌的表層含義以外,還要明白其中內涵,并且還要對詩歌進行一定的賞析,有一定的賞析水平才能對詩歌有更深層次的了解。所以,老師要根據(jù)學生的理解能力來進行詩歌的講解。詩歌的講解要由淺入深,從最基礎的教學來讓學生有一個大概的了解,然后再由淺入深,對詩歌進行深入的剖析、賞析。
比如,在學習《沁園春·雪》這一詩歌內容時,老師可以先給學生介紹一下本篇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本詞是偉大領袖毛澤東的詩歌作品。當時毛澤東和彭德懷帶領著紅軍大部隊去抗日前線進行戰(zhàn)斗,毛主席為了更好地了解地形,登上了被白雪覆蓋的塬上。登上高峰之后,被眼前的壯麗景象所震撼,不由的從心底里感嘆祖國的大好河山,從而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歌。介紹完詩歌背景之后,老師就可以再通過詩歌中的內容來進行深入的剖析。比如,分析詩歌的第一句“千里冰封,萬里雪飄”這兩句,開場氣勢磅礴,描繪出了大雪過后,一片壯麗遼闊的景象。然后,再繼續(xù)進行接下來的詞句賞析。最后的中心主旨可以讓學生來點明。學生了解了背景以及每一句所表達的情感之后,很容易地就能點出文章的主旨。老師在教學時要一步一步地帶領學生進入整個詩歌學習的狀態(tài)中,只有了解了整個詩歌的主要內容以及創(chuàng)作背景,才能讓學生進行深入地理解,然后對詩歌進行賞析。
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打造開放性課堂
詩歌賞析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也沒有一定的規(guī)則來進行賞析,所以在賞析時需要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詩歌賞析的討論中,學生集思廣益,積極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在進行現(xiàn)代詩歌的教學時,要求老師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開放性的課堂,讓每個學生都能自由發(fā)言,積極發(fā)言。每個人發(fā)表出自己對詩歌的看法,自己對詩歌的理解。這樣學生才能在以后的詩歌學習中建立一個學習思維,更容易的理解現(xiàn)代詩歌。
比如,在學習《雨巷》這一詩歌時。老師先讓學生通讀全文,然后老師不對詩歌進行評價講解,讓學生在課堂上自由發(fā)言,每個人都可以發(fā)表自己對詩歌的看法,或者可以對詩歌的每一句進行賞析評價。有的學生會說,讀完這首詩,感覺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應該比較悲涼,因為整篇詩歌都透露出一種凄涼的氛圍。有的學生會說,這篇文章應該講了一個悲傷的故事,詩人在尋找一個自己夢中的姑娘,但是最終沒有找到。有的學生會對詩歌中的一句進行賞析:撐著油紙傘,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詩歌開篇的氣氛就透露出凄涼悲傷的氛圍,這首詩歌應該是一首帶有悲情色彩的詩歌。通過學生的討論,老師大概能了解學生對此詩歌的掌握情況,這時老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內容引出從詩中我們可以了解到,詩人口中的姑娘是一個虛幻的,不存在的,詩人自己所聯(lián)想出來的姑娘。然后,再根據(jù)這條線索來進行一定的講解。在老師講解的過程中學生也可以隨時的提問或者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詩歌的能力,開放性的課堂能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加入到學習中。
三、利用多媒體教學,提高學習興趣
多媒體教學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來進行詩歌的教學。比如,在學習時給學生播放一些詩歌中所提到的景色,或者在多媒體中顯示作者以及作者所處背景等。也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詩歌朗誦等。
比如,在學習《再別康橋》時,老師可以給學生播放相關的康橋景色,讓學生先了解一下作者在詩歌中的康橋美景到底是什么樣的,在播放圖片的同時,可以播放《再別康橋》詩歌朗誦。讓學生邊欣賞圖片邊理解詩歌。將詩歌中的內容和圖片相結合起來,比如播放一些康橋夕陽美景,康橋湖邊美景等。這樣更利于學生對詩歌中相關內容的理解。播放完景色圖片以及朗誦內容后,老師可以引出詩人對美好景色的沉醉,對離開康橋有無盡的不舍等。然后再對詩歌進行更加深入的講解剖析。這樣能在開始就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對學生理解詩歌也有很大的幫助。
四、朗讀詩歌,用“讀”來揣摩詩歌的感情
現(xiàn)代詩歌的學習中,詩歌的朗讀能讓學生從中體會到詩歌的情感甚至詩歌的內涵。老師在進行課程講解之前,可以先讓學生帶著感情朗讀一遍詩歌。朗讀的過程中可以細細體會作者的情感。體會情感的過程中也能悟出詩中的深層含義以及作者當時創(chuàng)作詩歌的心情等。比如,在學習《大堰河——我的保姆》時,老師可以讓學生帶著情感朗讀,朗讀的過程中可以體會到作者對大堰河的同情、贊揚、懷念之情,并且更感受到作者對那個不公平的世界的控訴。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學生對詩歌有了一定的了解,這對老師的講解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