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萌
我的家鄉(xiāng)正月十五鬧元宵,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
媽媽天生一副好模樣,身段好,歌也唱得脆亮,自然就成了旱船隊的主角。只要一說起劃旱船,媽媽的臉就像星星月亮一樣,她這一輩子,因為鬧元宵劃旱船而變得無比閃耀。元宵節(jié)午飯剛吃過,鑼鼓一響,舞獅隊、高蹺隊、旱船隊就忙活起來了。鑼鼓一響,五村六莊的男男女女就趕過來了。表演隊走到哪兒,人們就跟到哪兒,一直跟到大天亮,一路演下去,只見人多,不見人少。那個瘋狂勁兒,就是一群追星族,要知道,一年可只有這一次呀。
這元宵節(jié)舞獅子、踩高蹺,除了藝術(shù)和技術(shù),還要有勇氣。就拿舞獅隊來說吧。舞獅隊還沒來,每家每戶早已借好大大小小的方桌,一層一層碼上去,每一層都會放上精美的煙酒點心,越往上去,禮物越貴重。本領越大的舞獅隊就會爬得高,越高,得到的禮物也越多,喝彩聲和掌聲也就越熱烈。本領最高的舞獅人可以爬上八層,這時候,主人往往還要特別放上一大掛花炮,以示感謝和獎賞。因為,在莊稼人看來,那可是沾了最大的福氣。
當然,我最喜歡的還是媽媽的旱船隊。旱船又叫采蓮船,因為表演的內(nèi)容是江南女子采蓮的情境。漂亮的采蓮船美過華麗的車轎,一舞起來,輕盈如風,船身搖曳如凌波仙子。表演的時候,采蓮船中的女子兩手抓著船幫,她走,船便走,腳步似行云流水一般,小小采蓮船便恰如在長滿蓮花的湖水中穿行。船旁邊還會跟著一兩個艄公,艄公多打扮成小丑模樣,他們故意不好好撐船,惹得采蓮女東倒西歪,笑若蓮花燦爛,抖出百般笑料,引來觀眾一陣陣喝彩和掌聲。媽媽玩的采蓮船,能讓觀眾笑出眼淚來,以至第二天的大白天,觀眾還討論和重復昨夜的精彩。看了媽媽表演的元宵采蓮船,古詩中那“元宵爭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的熱鬧景象就再現(xiàn)在我的眼前。
我們育溪古鎮(zhèn)近幾年打造全國文化名鎮(zhèn),專門修建了民俗博物館。今年的元宵節(jié)更是盛況空前:
你看,高蹺隊來了,如潮的人流被從中劈開,遠處走來了一個個衣著艷麗、踩著高蹺的古裝“女子”。待走近一瞧,踩高蹺的“女子”竟然是一個個年輕小伙子,他們化著艷妝,踩著高高的木樁,隨著鼓點不時變換隊形,一邊還舞著長長的水袖,個個如同出水芙蓉一般。街道兩邊的觀眾興奮不已,掌聲雷動,笑聲不絕。
高蹺隊剛過,舞獅隊就過來了。只見一雌一雄、一黃一白的兩頭獅子隨著鑼鼓點舞動,舞獅人手拿紅繡球穿梭于兩獅之間,兩頭獅子還不時為爭繡球互相追逐。突然,繡球高高拋起,兩頭獅子竟然騰空躍起,爭著用嘴叼繡球。頓時,密集的鼓點緊張得使人喘不過氣來,大家都屏住呼吸,等待最后的結(jié)果。隨著那頭黃獅子的勝出,廬山真面目也終于露了出來,哈哈,扮演獅子的原來是兩個小伙子,只見他們滿身大汗,臉上卻是掩飾不住的欣喜。
壓軸戲就要上場了,人們翹首以待。終于,老人孩子歡呼起來,啊,采蓮船蹁躚而來。只見粉的、紅的,一朵朵蓮花狀的采蓮船搖著擺著,那蓮花的色,那蓮花的舞,讓我仿佛嗅到了蓮花的香。只見那采蓮女,嫵媚妖嬈,蓮步輕移,巧笑倩兮。驀然,那采蓮女沖我一笑,我驚呆了,那不是我媽媽嗎!沒錯,那最美的采蓮女正是我媽媽!多少年來,媽媽一直就是這喜慶習俗的主角。
有時我常想,他年的元宵夜,是不是還會有這份純真和樸實?假如媽媽舞不動了,假如人們蝸居在室內(nèi)你我不相往來,這華燈如晝的元宵夜還會有些什么呢?
【簡評】
像“鬧元宵”這樣的中國傳統(tǒng)習俗,已經(jīng)漸行漸遠,不免讓人感到遺憾。本文作者用活潑傾情的筆調(diào),描述了家鄉(xiāng)元宵節(jié)的獨特風俗和喜慶盛況,字里行間蘊盈著質(zhì)樸的民俗氣息,語言清新之中不乏典雅。特別是本文結(jié)構(gòu)上采取“花瓣式匯聚”結(jié)構(gòu),且兩瓣花絮婀娜各異,毫不雷同。文尾舉綱張目,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