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聿桐
弗洛伊德曾言:“倘沒有夢的療慰,人人非得患神經(jīng)官能癥不可。”有夢才使人更加大膽地想,特別是在涂抹人生的畫卷方面,希望是十分真實的存在。人人都有存在于愿望之上、在現(xiàn)實中無法觸及的第二個世界,它使生命“時有花落至,遠(yuǎn)隨流水香”。
希望讓人生艷若桃花,時有月到風(fēng)來的美景,時有別出心裁的意境,時有欲上青天攬明月的氣魄。在《小王子》一書中有這樣的描述:“使沙漠顯得美麗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著一口水井?!闭菍床灰姷乃南M刮覀?nèi)プ非?、去探尋,從而發(fā)現(xiàn)生命中隱秘的奧義。蒲寧坐在火車上看著窗外掠過的云煙,不由得嗟嘆道:“活在世界上是多么美好!就是看到這煙和影也讓人心滿意足了?!睂ι畹南M顾卸髦茉獾囊磺?,從而擷取到人生的奇珍異寶。
希望使人忘卻憂傷,敢于撥開世間的迷霧,實現(xiàn)自我的突破,以達(dá)至境。加繆曾在其手記中寫道:“每個冬天的句點都是春暖花開?!彼麑ψ叱瞿婢车南M麖牟凰妓鳎菆?zhí)著探求,最終實現(xiàn)了荒謬主義哲學(xué)的極致性突破。蘇格拉底畢生致力于哲學(xué)事業(yè),未曾放棄對自己心目中理想世界的希望。人人都把天鵝臨死前的絕唱作為哀歌,他卻說這是天鵝感到另一個世界的美麗而發(fā)出的歡頌。他何嘗不似天鵝,懷揣著對理想境界的希望坦然赴死,以此實現(xiàn)自我生命的絕唱?
然則以免抵牾歧義之見解,“希望”非若春日薔薇。與雪萊對詩的竭力維護(hù)相反,圣哲羅姆和圣奧古斯丁分別提出了“詩乃魔鬼之食”“詩乃謬誤之酒”的說法,因為它填充了人們空乏的想象與希望,給人們的心靈帶來了安如磐石的虛假。讓·格勒尼埃曾簡明而言:“貧、病和孤獨:我們意識到了我們的永生?!睕]有希望的窘境有時能使人沉淀內(nèi)心,腳踏實地,看清生命的真諦。正如許多哲人所言,人生何必“溫馨”,何必充滿希望的曙光?
因而,我們需要堅定信仰,警惕惰氣,不將所謂“希望”看做空談主義的借口。我相信一個人最接近上帝的時候是在不失掉夢的快慰的同時參勘心體,振翮而飛。
眼觀繁星,也勿忘奮翼高翔,若此,方能清風(fēng)穆然,適志恬愉。
(指導(dǎo)老師:蔡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