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利
“行李”古今談
“行李”是古今常用的詞語,但是“行李”一詞在古今的讀音和含義是有區(qū)別的。下面就談談古今“行李”的異同。
古今的“行李”,有一個相同的義項:出行所帶的包裹、箱子等,讀做x!ng li。例如,①韓愈《送石處士序》:“宵則沐浴,戒行李,載書冊,問道所由,告行于常所來往。”②朱自清《背影》:“我買票,他忙著照看行李?!?/p>
古代漢語中的“行李”,還有五個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義項,都讀x!ng l@:
一、使者。名詞。例如《左傳·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倍蓬A注:“行李,使人?!薄侗笔贰べR蘭祥傳》:“既與梁通好,行李往來,公私贈遺,一無所受?!?/p>
清郝懿行《證俗文》卷六:“古者行人謂之‘行李,本當作‘行理,理,治也。作‘李者,古字假借通用?!眳⒁姟靶欣怼?。
二、行旅、行程。名詞。例如蔡琰《胡笳十八拍》:“追思往日兮行李難,六拍悲來兮欲罷彈。”元傅若金《送張秀才北上時將赴?!吩姡骸吧碇鹫鞣昂Q模婪晷欣顔柧┤A?!?/p>
三、行旅中的人。名詞。例如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河梁幸未坼,枝撐聲,行李相攀援,川廣不可越。”李白《江夏行》:“未知行李游何方,作個音書能斷絕?!?/p>
四、指官府導從之人或仆人。名詞。例如,《舊唐書·溫造傳》:“臣聞元和、長慶中,中丞行李不過半坊,今乃遠至兩坊,謂之籠街喝道?!?/p>
五、出使。動詞。例如《魏書·宗欽傳》:“頃因行李,承足下高問,延佇之勞,為日久矣?!薄睹魇贰⒆谥軅鳌罚骸百F州巡按蘇琰以行李被訐于監(jiān)司?!?/p>
行李是一個古老的詞匯,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已沿用?!靶欣睢北玖x是“使者”,又寫做“行理”“行吏”。其中“李”“理”實為“吏”的通假字。漢魏時,“行李”引申出“行旅”之義,這是詞義的轉移。到唐代,“行李”的引申義漸多,如“行人”“官府的導從、仆人”“出使”“出行所帶的包裹、箱子等行裝”。元代以后,“行李”常表示“行裝”,其他義項已不常用。到現(xiàn)代,“行李”只表示“行裝”。
“考驗”古今談
“考驗”是古今常用的詞語,但是古、今的“考驗”含義是有區(qū)別的。下面就談談古、今“考驗”的區(qū)別。
現(xiàn)代的“考驗”,有一個與古代不同的義項:通過具體事件、行動或困難環(huán)境來檢驗人是否堅定、忠誠或正確,是動詞。例如:巴金《盼望》:“他對人民有過貢獻,又是一個堅貞不屈、臨危不懼的革命者,我相信他一定經(jīng)得起嚴峻的考驗?!?/p>
古代的“考驗”,有兩個與現(xiàn)代不同的義項:
一、考查、驗證,是聯(lián)合詞組。例如:①《史記·秦始皇本紀》:“運理群物,考驗事實,各載其名?!保ㄕ莆展芾砣f物,考查、驗證事實,分別記載其名稱)②《晉書·天文志》:“《周髀》術數(shù)具存,考驗天狀,多所違失;惟渾天近得其情?!保ā吨荀隆肥橇鱾髦两竦囊徊孔钤绲臄?shù)學著作,同時也是一部天文學著作,但用它來考查、驗證天的形狀,有很多違背失誤之處;只有渾天說比較接近實際情況)
二、拷問、驗實,是聯(lián)合詞組。例如:①《三國志·魏志·華佗傳》:“于是傳付許獄,考驗首服?!保ㄓ谑沁f解交付給許昌的監(jiān)獄,經(jīng)拷問、驗實,華佗招供服罪了)②《漢書·杜業(yè)傳》:“幸賴陛下至明,遣使毛莫如先考驗,卒得其奸?!保ㄐ叶勘菹聵O英明,派遣使者毛莫如先拷問、驗實,終于查明他的奸邪)
“考驗”本來是動詞性的聯(lián)合詞組,是“考查、驗證”的意思;用到獄事上,就是“拷問、驗實”的意思。古代漢語中,“考驗”的對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物,其中大多是事物。現(xiàn)代漢語中,“考驗”凝固為動詞,意思是“通過具體事件、行動或困難環(huán)境來檢驗人是否堅定、忠誠或正確”,考驗的對象一般都是人。
“作家”一詞的前世今生
“作家”,現(xiàn)在是指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有成就的人;但這一義項起初并不是“作家”的唯一意思,其實“作家”的含義要豐富得多。
最早的“作家”是“管理家務”“治家理家”的意思?!度龂尽な裰尽顟騻鳌罚骸罢垶槊鞴宰骷移┲??!币馑际钦堊屛矣弥渭襾泶虮确较蚰f明。《晉書·食貨志》載:“(漢)桓帝不能作家,曾無私蓄?!币馑际腔傅鄄荒芎芎弥渭?,沒有私蓄。
治家有方,其中之一就是要開源節(jié)流,所以“作家”也可引申為“節(jié)儉、節(jié)約、節(jié)省”。《警世通言·呂大郎還金完骨肉》中曾寫一姓金名鐘的富翁,家財萬貫,但性至慳吝,平生常有五恨四愿,其中一恨是恨自己,“恨自家者,恨肚皮不會作家,一日不(吃)飯,就餓將起來”,是指他埋怨自己的肚皮不知道節(jié)儉、節(jié)省,消化得太快,一天不吃,自己就會餓。
明末小說《醋葫蘆》第二十回中寫道:“我來也終是老作家手段,見有人來,就閃過一邊,已從墻穴內(nèi)鉆出。”在這里,“老作家”實指賊中“老手”。
《封神演義》中“兩家棋逢對手,將遇作家”,《再生緣》中“爾是岐黃老作家,太后娘娘猶治好,外邊那個不爭夸”,周立波《山鄉(xiāng)巨變》中“寬秧田,窄菜園,老謝是個老作家,一定留了很寬的余步”中的“作家”則應是“高手”“行家”的意思。
而在佛教中,“作家”指那些修行高、道行深的人,即“高人”,實與“高手”“行家”意同?!段鍩魰ぐ僬晌┱U師》:“上行下學,未是作家。背楚投吳,方為達士?!?/p>
可見,“作家”有“行家里手”的意思,但是感情色彩區(qū)別明顯,不同場合有其不同的理解。
“作家”的意思逐漸轉化出“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有成就的人”這一義項,研究者一般認為始于唐朝。北宋李等人編纂《太平廣記》曾引《盧氏雜說》:“唐宰相王好與人作碑志。有送潤毫(酬金)者,誤叩右丞王維門。維曰:‘大作家在那邊?!泵鞔顤|陽《麓堂詩話》中也有“唐之盛時,稱作家在選列者,大抵多秦晉之人也”(盛唐選出的作家以現(xiàn)在的陜西和山西人居多)的記載。隨著詞語的豐富,詞語表意的指向性要求更加明確化,在使用過程中,“作家”的其他義項逐漸被其他詞語所取代,而“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有成就的人”這一義項就成為其現(xiàn)在唯一的含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