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2019年1月8日上午在北京隆重舉行。習近平、李克強、王滬寧、韓正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會議活動。習近平等為獲獎代表頒獎。李克強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在大會上講話。
獎勵大會開始前,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會見了國家科學技術獎獲獎代表,并同大家合影留念。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首先向獲得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劉永坦院士和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錢七虎院士頒發(fā)獎章、證書,同他們熱情握手表示祝賀,并請他們到主席臺就座。隨后,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同兩位最高獎獲得者一道,為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fā)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的代表頒發(fā)證書。
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278個項目和7名科技專家。其中,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人;國家自然科學獎38項,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37項;國家技術發(fā)明獎67項,其中一等獎4項、二等獎63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73項,其中特等獎2項、一等獎23項、二等獎148項;授予5名外籍專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獎金超過諾貝爾獎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在設立時,規(guī)定獎金數額為500萬元,其中50萬元屬獲獎人個人所得,450萬元由獲獎人自主選題,用作科學研究經費。今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金額度上調60%,從500萬提升至800萬元,而且個人可自由支配。這是國家最高科技獎設立20年來,獎金額度和結構的首次調整。
800萬元人民幣,比2018年諾貝爾獎的獎金——900萬瑞典克朗(約740萬人民幣)還要高,充分體現(xiàn)了國家對科技和科學家的尊重,傳遞出重要的價值導向。
今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章也進行了重新設計。重新設計的獎章中心圖案為五顆五角星,象征國家獎,外圈采用飄帶、牡丹花、如意形和翅膀等視覺元素,包含了榮譽、吉祥和科技事業(yè)展翅高飛等美好寓意。
自2000年設獎以來,共有31位科學家登上了我國科技界的最高領獎臺,其中2004年度、2015年度出現(xiàn)空缺。袁隆平、王選、程開甲、屠呦呦等耳熟能詳的名字,都在最高獎的獲獎名單上。
從研究領域來看,物理領域獲獎的科學家占比很大,中國固體物理學、半導體技術奠基人之一黃昆;國際著名物理學家、力學家鄭哲敏等科學家都是最高獎獲獎人。
近年來,軍工領域成為最高獎的熱門,2013年度的最高獎獲得者程開甲是我國核武器發(fā)展的開拓者和奠基人,2014年度的于敏,則是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核武器研究和國防高技術發(fā)展的領軍人物;今年摘得最高獎的錢七虎,是我國防護工程領域領軍人。
劉永坦:為祖國海疆雷達打造“火眼金睛”
堅持自主研發(fā)新體制雷達,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為我國海域監(jiān)控面積的全覆蓋提供技術手段;40年堅守,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教授、兩院院士劉永坦帶出一支“雷達鐵軍”……
劉永坦帶領團隊研制的新體制雷達不僅能夠“看”得更遠,還能有效排除雜波干擾,發(fā)現(xiàn)超低空目標,對于對海遠程預警來說至關重要。為了這個“新”字,他在“冷板凳”上一坐就是40年。
如果說雷達是“千里眼”,那么新體制雷達就是練就了“火眼金睛”的“千里眼”,被稱為“21世紀的雷達”。它不僅代表著現(xiàn)代雷達的發(fā)展趨勢,更對航天、航海、漁業(yè)、沿海石油開發(fā)、海洋氣候預報、海岸經濟區(qū)發(fā)展等都有著重要作用。
早在1991年,經過十年科研,劉永坦在“新體制雷達與系統(tǒng)試驗”中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建成我國第一個新體制雷達站,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那時,身邊很多人勸他“功成名就、見好就收”,但劉永坦卻說:“這還遠遠不夠”。在他看來,科研成果如不能轉化為實際應用,就如同一把沒有開刃的寶劍,中看不中用?!耙欢ㄒ屝麦w制雷達走出實驗室,走向海洋。”
“依靠傳統(tǒng)雷達,我國海域可監(jiān)控可預警范圍不足20%,有了新體制雷達,則實現(xiàn)了全覆蓋?!眲⒂捞垢嬖V記者,給祖國的萬里海疆安上“千里眼”,國防才能更安全。
團隊骨干許榮慶、張寧、鄧維波等人都說,劉老師是學術上的干將,更是團隊里的帥才,他懂得如何調動大家一起攻關。
雷達調試初期,系統(tǒng)死機頻頻出現(xiàn)。幾十萬行的大型控制程序,再加上發(fā)射、接收、信號處理、顯示等諸多設備,任何一個微小的故障都可能導致整個系統(tǒng)無法運行。
“不能給科研留死角?!眲⒂捞咕吐暑I團隊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從系統(tǒng)的每一個程序開始檢查,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就解決一個問題。
1990年4月3日,對于團隊來說是刻骨銘心的日子——這一天,新體制雷達技術終于使目標出現(xiàn)在屏幕上。團隊所有成員都流淚了,是成功后的狂喜,也是多年壓力的釋放。
“圍繞一個方向,聚焦一個領域,劉永坦一干就是40年。不以困難為斷點,不以成就為終點,這種科研精神對后輩來說是激勵,更是向導。”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韓杰才說。
錢七虎:為國家筑牢“地下鋼鐵長城”
奮斗一甲子,“鑄盾”60年,中國現(xiàn)代防護工程理論的奠基人、防護工程學科的創(chuàng)立者、防護工程科技創(chuàng)新的引領者錢七虎用畢生心血,為中國鑄就堅不可摧的“地下鋼鐵長城”立下了不朽功勛。
1954年,原本被選派到蘇聯(lián)留學的錢七虎,因為國家急需軍事工程人才,毅然放棄出國深造的機會,進入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學習防護工程。錢七虎說:“我從小就感受到,我們個人的命運、志愿,要和國家的需要,人民的需要相適應,所以自己一直是聽從組織的安排?!?/p>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正面臨嚴峻的核威脅,如何對戰(zhàn)場武器裝備和人員以及城市人民生命財產實施大面積有效防護,是當時防護工程建設亟待解決的難題。錢七虎意識到,只有筑牢防護工程這面堅固的盾牌,才能有效應對超級大國的“核訛詐”。錢七虎表示:“武器是矛,我們防護工程是盾,就是要抗擊常規(guī)武器和原子彈氫彈打擊的國防設施。我們國家奉行積極防御的國防政策,所以防護工程顯得更加重要,它是我們國家積極防御戰(zhàn)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p>
從那時起,錢七虎毅然決然投身現(xiàn)代防護工程理論開創(chuàng)性研究。他運用動力有限單元方法設計出當時中國跨度最大、抗力最高的飛機洞庫防護門;他系統(tǒng)建立了土中淺埋工程結構與核爆炸載荷的相互作用計算理論,開創(chuàng)中國土中淺埋工程結構防護理論探究的先河;他還成功研制出中國首套爆炸壓力模擬器,為構建中國地下工程防護理論技術體系提供了必備條件……
作為一名軍人和科技工作者,錢七虎始終以知識報國、科技強軍為己任,矢志鑄就打不爛、摧不垮的“地下鋼鐵長城”,在防護工程研究領域不斷取得一項又一項重大成果。他說:“沒有強大的國防,沒有強大的人民軍隊,就并沒有人民幸福和安寧,不會有和平。我感到作為軍隊的一個科學家,要始終把科技強軍,把為國鑄盾作為我畢生的事業(yè)追求,并為此奮斗一生,這是我的事業(yè)所在,也是我的幸福所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