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雪 譯析
Every year without knowing it I have passed the day
When the last fires will wave to me
And the silence will set out
Tireless traveller
Like the beam of a lightless star
每年我在不知情中就度過了這一天
那時最后一縷煙火向我招手
寂靜就此蔓延
永不疲憊的旅者
就像無光的星射出的光
Then I will no longer
Find myself in life as in a strange garment①garment: (一件)衣服。
Surprised at the earth
And the love of one woman
And then shamelessness of men
As today writing after three days of rain
Hearing the wren②wren: 鷦鷯,一種棕色的小鳥。sing and the falling cease
And bowing not knowing to what
然后我便不再
像身穿奇怪的衣服般活在這人間
也不再驚異于腳下的泥土
驚異于一個女人的愛
驚異于人性的無恥
而今天執(zhí)筆時雨已下了三天
我聽著鷦鷯歌唱聽著雨聲漸息
向不知何物彎下了身軀
評價
好一個“寫在我的忌日”!讀者不禁要問,既然是“我的忌日”,那么“我”已經(jīng)死了,又是誰在寫這首詩呢?毫無疑問,還是“我”,是詩人在這首詩中的代言人。如此一來,就有了兩個“我”,一個如軀殼、替身一般,躺在棺材里,享受永遠的寂靜,不再活著,不再愛,不再憤世嫉俗;而另一個,則如靈魂一般,站在高處,不朽而又充滿敬畏。
在第四、五行,我們看到了一個比喻:永不疲憊的旅者,就像無光的星射出的光。二者顯然是有共同點的:既然沒有光,哪里來的光?既然已經(jīng)死去,又談什么旅途?問題在于這個比喻是什么意思。我的理解是:靈魂。只有靈魂才會永不疲憊。而無光,則是因為我們看不到,但看不到不等于不存在,正如靈魂一樣。
第二節(jié)的前五行,是一般人會在乎的人世間的東西,或戴上這樣那樣的面具,扮演這樣那樣的身份,或為世界的廣袤多變所折服,或為感情所羈絆,或為人心所傷神。然而人死之后,這些就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什么呢?是下了三天的雨,是唱著歌的鷦鷯,是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它或許是自然本身,或許是全能的造物主,或許是一種敬畏之情,可是沒法點明,也不必點明,因為老子說了:道可道,非常道。(Nothing that can be said in words is worth saying.)
詩人默溫(1927— )的父親是基督教的牧師,可是基督教義卻無法使他信服。在基督教的神話中,亞當被上帝賦予了為動物命名的權(quán)利。默溫對此顯然是不認可的,他寧愿選擇沉默。在同年寫就的另一首短詩《黃昏》中,詩人說道,黃昏時分,他感到有什么東西在離開(something passing at that time),可是當他抬起頭,卻只有黃昏,像一頂無頭的帽子。然后他問:還有多久他才能在離開時說話?(How long will it be till he speaks when he passes?)這個“他”指誰?究竟是誰在離開,又為什么要說話?詩人在等待什么,又在尋找什么?面對這些問題,默溫繼續(xù)沉默。
《寫在我的忌日》這首詩,和陶淵明的《擬挽歌辭三首》頗有些異曲同工之妙?!暗檬Р粡椭?,是非安能覺”正是第二節(jié)前半的寫照。而到了第二節(jié)的后半,則是“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了。只是默溫并不寄身于山嶺,而是寄身于窗外的雨和鳴鳥。異曲之處,則在于陶詩恢宏大氣,而默詩則婉轉(zhuǎn)細膩。
這樣的比較并非毫無根據(jù)。事實上,默溫受中國文化的影響頗深,他不懂中文,但是接觸過大量翻譯成英語的中國詩歌。他寫過《致蘇東坡的一封信》,回應(yīng)東坡的《后赤壁賦》:“我會想起你在河邊/水鷹夢中的皎潔月光/我聽見你問題后/所帶來的寧靜/今夜那些問題有多悠久”。白居易寫過一首詩,講他放生了一只大雁,卻擔心它飛向戰(zhàn)亂的西北。而默溫則通過《寄語白居易》回應(yīng)道:“我一直想讓你知道/那只大雁至今還在我的身邊”。這樣跨越時空的唱和,怎能不讓人動容?對翻譯成英文的中國詩歌,默溫說:“它擴充了我們語言的范疇與能力……難以想象,沒有這種影響美國詩歌會是什么樣子。這影響已經(jīng)成為美國詩歌傳統(tǒng)的一部分了?!?/p>
不僅如此,默溫對道教、佛教都有涉獵。他熟讀《金剛經(jīng)》,在采訪中常常脫口而出。他在夏威夷的家中有一間禪房,他每天都會在禪房中打坐。他還經(jīng)常身穿長衫,儼然一位禪師的模樣。在默溫看來,佛禪有一種不一樣的態(tài)度,不是去擴張或者統(tǒng)治,而是讓你意識到你就是這整體中的一部分。所以默溫從不去說服,而是設(shè)置一個情境,讓讀者自己去體悟。在短詩中,這樣的情境往往設(shè)置在生與死之間,或者今生與來生之間,讓讀者有一種既抽離又融入的觀感,從而獲得一些關(guān)于人生的思考。
從《寫在我的忌日》中,我們也能看出默溫在形式上非常獨特的地方,那就是口語化的詞匯和無標點的詩行。默溫的用詞是比較簡單的,理解起來沒有太大的障礙。而詩行因為沒有標點,所以斷句處也往往就在句尾。默溫自己是這么解釋的:“我逐漸感到,標點就好像是把詞語釘在紙面上。既然我想要的是口語的節(jié)奏和輕快,那么其中一個途徑便是廢除標點,像日常講話那樣,讓詞匯的運動給自己加標點?!睙o疑,這樣的嘗試是成功的,也使得默溫的詩歌有了更廣泛的受眾。1971年和2009年,默溫兩度獲普利策詩歌獎,由此奠定了他在當今詩壇中不可撼動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