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來
引力是一種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力,它讓所有的物體都相互吸引,如同一個個漩渦,物體質(zhì)量越大,這個漩渦越深,越容易把周圍的物質(zhì)卷入;物體間距越遠,引力越小,反之越大。正是由于引力的作用,氧氣、氮氣、二氧化碳等氣體才能在地球周圍聚集成厚厚的大氣層,為地球生命供氧、保暖,我們也能牢牢地站在地表上,不會飄到充滿危險的宇宙中。
不光是在地球,引力在宇宙的每個角落都發(fā)揮著作用:月球受到地球的引力,終日圍繞地球旋轉(zhuǎn);地球和其他太陽系行星、小行星受到太陽吸引,繞著太陽公轉(zhuǎn),享用著太陽釋放的能量。
即使是一顆小小的蘋果,對地球也有引力,只是相對于龐大的地球而言,這個引力微乎其微。
月球是地球的衛(wèi)星,它的質(zhì)量可不像蘋果那樣能夠被忽略,它對地球有著不小的引力。海浪具有漲潮、退潮的“潮汐現(xiàn)象”,原因之一就是月球的引力。
看來,引力既能為生靈提供庇護,又使宇宙變得井然有序,對人們的生存十分有利。但另一方面,引力也使我們無法離開地球、探索宇宙。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發(fā)明了火箭和宇宙飛船,飛向了外太空。它們是如何掙脫地球引力束縛的?
地球受到的月球、太陽引力較強時,海水表現(xiàn)為漲潮(上圖);受到的引力較弱時,表現(xiàn)為退潮(下圖)。
假設你在扔一顆球,扔球的力量越大,球的速度越快,飛得也就越遠。想象一下,如果你獲得了超人般強大的力量,這時你鉚(mǎo)足了勁,把球丟出去,會發(fā)生什么呢?如果力量足夠大,球會飛得很遠,甚至不再回到地球上。
雖然現(xiàn)實中,人類不可能擁有這么強大的臂力,但人們可以讓火箭不斷加速,對抗地心引力。經(jīng)過計算,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當航天器的發(fā)射速度為7.9千米/秒時,就可環(huán)繞地球飛行;超過11.2千米/秒時,就能突破地球引力的束縛,開始繞太陽飛行;超過16.7千米/秒時,就可以告別太陽系,飛入廣袤的宇宙空間。這些速度也分別被稱為第一、第二、第三宇宙速度。
如今,達到第一、第二宇宙速度已經(jīng)不是什么新鮮事了,中國、美國、俄羅斯等國都發(fā)射過許多火箭,讓太空探測器抵達了火星、月球,更有上千顆人造衛(wèi)星在地球高空環(huán)行。
然而,航天器卻難以攜帶那么多的燃料來加速至第三宇宙速度,即便我們能沖出地球,也仍舊無法走出太陽系的范圍。
航天科學家們想到了讓航天器在宇宙中“借力”的方法,因為天體都有引力,只要讓航天器適當?shù)乜拷钪嬷械囊恍┐筇祗w,就能借助它們的引力改變航天器的速度和飛行方向,這被稱為“引力彈弓效應”。為了利用引力彈弓,航天器既要分秒不差地趕上“順風車”,又不能太靠近,以免完全被天體的引力捉住,因此,科學家們必須精確計算航天器、天體的運動軌跡等數(shù)據(jù)。
不光是人類在與引力較量,包括太陽在內(nèi)的無數(shù)恒星都要與自己的引力抗衡。
恒星的質(zhì)量很大,因此引力也很大,甚至有將恒星本身壓垮的趨勢,只是在恒星內(nèi)部,每時每刻都有核聚變反應發(fā)生,這為恒星提供了張力,使它不會被自己的引力壓垮。然而,當核燃料被耗盡后,恒星就再也無法抵抗引力的擠壓,進而轟然坍(tān)縮,所有的物質(zhì)都向中心聚攏。如果這顆恒星的質(zhì)量與太陽相差不大,它就會被壓成白矮星、中子星;如果它的質(zhì)量遠遠大于太陽,它就會坍縮成黑洞。
電影《流浪地球》中,人們想利用木星為地球加速,卻差點被木星的引力捕獲、撕碎。
1977年發(fā)射的旅行者1號探測器途徑木星和土星時利用引力彈弓,加速到了宇宙第三速度。目前,它已沖出太陽系,與地球相距超過216億千米。
黑洞是宇宙中最可怕的天體,它的密度無限大,體積無限小,因而產(chǎn)生了極其強大的引力,像一個直通海底的猛烈漩渦,會吞噬、擠碎靠近的一切物質(zhì)。一座重達10億噸的大山落入黑洞,都會被壓成一個原子核的大小。
只要速度足夠快,我們就能掙脫地球、太陽系的引力,那如果一艘宇宙飛船不慎碰上了黑洞,它需要多快的速度才能逃離黑洞的引力呢?超過光速!要知道,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不存在比光跑得更快的物質(zhì),但連光也會被黑洞吸入,因此,飛船是不可能逃離黑洞的。不過,如果飛船中的宇航員在離得比較遠時就發(fā)現(xiàn)了黑洞,只要趕緊改變航向,就能避免被黑洞吸走。
太陽也終有燃盡的一天,雖然它的質(zhì)量比較小,不會坍縮成黑洞,但當太陽停止核聚變時,太陽系就不再適合地球生命生存了。到了那時,我們或許就要像《流浪地球》中演繹的那樣,建造行星發(fā)動機,努力突破太陽系引力的束縛,為尋找新的家園而展開一場漫長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