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清代阿克蘇城市形態(tài)及格局變遷探析*

2019-03-05 22:08耀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9年2期

王 耀

(中國社會科學院 民族所新疆研究室,北京 100081)

清朝在邊疆地區(qū)的治理開發(fā)與城市建設(shè)方面成效顯著。清統(tǒng)一新疆后,在天山南北新建了一批城市,用于安置軍政官員、滿漢官兵等。南疆地區(qū)在舊城內(nèi)部或周邊陸續(xù)新建了“南八城”(喀什噶爾、英吉沙爾、葉爾羌、和闐、阿克蘇、烏什、庫車、喀喇沙爾),這些新建城市是清代邊疆治理與開發(fā)成果的集中體現(xiàn),同時也是研究這一時期商貿(mào)活動、人口流動等歷史變遷的重要空間載體。阿克蘇為南疆四達之區(qū),西通烏什,東達庫車、喀喇沙爾以至北疆烏魯木齊等,北邊經(jīng)冰嶺道可達伊犁,南向分兩路,西路可通巴爾楚克、喀什噶爾、葉爾羌,東路直達和闐,歷來為交通要道和商貿(mào)重鎮(zhèn)。

乾隆朝為安置官兵,興建阿克蘇新城。道光朝至光緒朝,因戰(zhàn)亂等原因,新城又經(jīng)歷了擴建、廢棄、遷建等不同階段。當前學界并未針對清代阿克蘇的歷史演變與空間形態(tài)變遷進行專題探討,尚存在極大學術(shù)研究空間。本文擬借助漢文史籍、滿文檔案、察合臺文文獻、西文記述及古地圖等,探討阿克蘇在清代不同歷史階段的城市形態(tài)與格局,揭示城市在清代新疆南疆開發(fā)中的歷史演進與空間變遷,呈現(xiàn)出清代新疆城市發(fā)展的部分特征。

一、乾隆朝收復前的阿克蘇

阿克蘇老城[注]光緒九年(1883)阿克蘇城址發(fā)生改移。清末,名隨地遷,新城稱為阿克蘇(今阿克蘇市),舊城稱為溫宿(今溫宿縣)。本文以光緒九年為界,之前所稱阿克蘇是指今溫宿縣所在地域,稱為“阿克蘇老城”,之后是指今阿克蘇市所在地域,稱為“阿克蘇新城”。位于新疆西部天山中段托木爾峰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緣,地勢北高南低,整體呈現(xiàn)由東北向西南傾斜態(tài)勢,庫瑪拉河與托什干河在城市西南八十余里處匯流成為阿克蘇河。清代阿克蘇老城居于河流沖積形成的綠洲之上,北倚高崖,當?shù)厝朔Q之為“坎坡”。據(jù)清代文獻記載,坎坡“悉屬片石戈壁”[注]回疆志(乾隆間抄本)[A].中國方志叢書(西部地方)·第一號[M].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影印本):34.,“立岸如削,高出地十許丈,其上平衍”[注]徐松.西域水道記[M].朱玉麒,整理.北京:中華書局,2005(整理本):78.,“其山高十數(shù)丈不等,其上平衍,其下壁立,草木不生,沙石俱無”[注]溫宿縣鄉(xiāng)土志·山水[A].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新疆鄉(xiāng)土志稿[M].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復制中心,1990(整理本):460.。道光二十五年(1845),林則徐曾登此高崖,“晚飯后,與五橋同登城北極高之處,名曰塔坡,可眺二十里外”[注]陳錫祺,陳勝舞,廖偉章,等.林則徐奏稿·公牘·日記補編[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85(整理本):181.。這種特殊地貌是洪水的長期沖刷、切割、沖擊的結(jié)果[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溫宿縣地名委員會.溫宿縣地名圖志(內(nèi)部資料)[Z].1989:3.,其與阿克蘇老城區(qū)域內(nèi)歷史以來的城市形成、發(fā)展有重要關(guān)系。

據(jù)《賴世德史》記載,在東察合臺汗國后期的羽奴思·汗(Yunus Khan)統(tǒng)治時期(1468~1487)[注]魏良弢.葉爾羌汗國史綱[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213.,阿克蘇有兩個城堡,位于峽谷邊[注]米爾咱·海答兒.賴世德史[M].王治來,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140.。1503年,米爾咱·阿巴·癿乞兒(Mirza Aba Bakr)占領(lǐng)阿克蘇后,破壞了阿克蘇城并將居民擄往喀什噶爾[注]米爾咱·海答兒.賴世德史[M].王治來,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389.。自此直到1507年,該地一直是一片廢墟[注]米爾咱·海答兒.賴世德史[M].王治來,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172.另參見毛拉木薩·賽拉米.伊米德史[A].苗普生.清代察合臺文文獻譯注[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13:378.。大概在1522年,艾曼·火者·速檀(Aiman Khwaja Sultan)重建該城[注]米爾咱·海答兒.賴世德史[M].王治來,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顿囀赖率贰纷髡呙谞栐邸ず4饍?Mirza Haydar)在這一時期曾到過阿克蘇[注]米爾咱·海答兒.賴世德史[M].王治來,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179~180.,記載應該較為可靠。1533年,賽德·汗(Sultan Sa’id)去世。此后十年間,滿速兒·汗(Mansur Khan)曾兩次進攻阿克蘇[注]米爾咱·海答兒.賴世德史[M].王治來,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165.。另據(jù)察合臺文文獻《編年史》(Tarih)記載,此后滿速兒·汗的兒子沙赫汗(Shah Khan)曾進攻并俘獲了駐守阿克蘇的穆罕默德汗(Muhammad Khan)(穆罕默德汗是賽德·汗的孫子),這次戰(zhàn)斗中,阿克蘇損失慘重,“沙赫汗命令殺死阿克蘇所有的男人們,瘋狂掠奪這個地區(qū)”[注]沙·麻赫穆德·朱拉斯.編年史[A].苗普生.清代察合臺文文獻譯注[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13:43.。

在明嘉靖年間的漢文圖籍中也有個別記載,如明代《甘肅鎮(zhèn)戰(zhàn)守圖略》《邊政考》及《陜西通志》中均記作“阿速城,三城相連,周環(huán)山水”[注]甘肅鎮(zhèn)戰(zhàn)守圖略·西域土地人物略[M].臺北: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圖;張雨.邊政考(卷之八)·西域諸國[M].嘉靖丁未刻本,6b;李之勤.西域史地三種資料校注[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12:30.,其中“阿速城”即指阿克蘇[注]朱鑒秋,陳佳榮,錢江,等.中外交通古地圖集[M].北京:中西書局,2017:84.,上述三種嘉靖年間文獻具有關(guān)聯(lián)關(guān)系[注]朱鑒秋,陳佳榮,錢江,等.中外交通古地圖集[M].北京:中西書局,2017:82~88;曹婉如,鄭錫煌,黃盛璋,等.中國古代地圖集(明代)[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14.。而《甘肅鎮(zhèn)戰(zhàn)守圖略》中的彩繪《西域土地人物圖》及《陜西通志》中的《西域土地人物圖》,都使用三個圓形城池符號表示“阿速城”。表現(xiàn)年代較之更早的北京故宮博物院藏《蒙古山水地圖》同樣使用三座方形城市表示。《甘肅鎮(zhèn)戰(zhàn)守圖略》大概成書于嘉靖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1544~1545),《邊政考》成書于嘉靖丁未年(嘉靖二十六年,1547),《陜西通志》編成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蒙古山水地圖》的表現(xiàn)年代大概是1524年至1542年[注]朱鑒秋,陳佳榮,錢江,等.中外交通古地圖集[M].北京:中西書局,2017:87~88.。據(jù)此可以說,明嘉靖年間,阿克蘇是“三城相連”,這可能反映的是滿速兒·汗統(tǒng)治后期的狀況,此后乾隆統(tǒng)一前的阿克蘇城,有明確記載也是“連三城”,這種城市形態(tài)有可能始于明嘉靖中期。

之后在1604年,葡萄牙人鄂本篤(Benedict Go?s)受印度莫臥兒朝皇帝阿克巴(Akbar)派遣來華,曾在阿克蘇停留十五日,記載較為簡略,“阿克蘇乃喀什噶爾國一城市”,當時,“其長官乃國王之侄”[注]張星烺.中西交通史料匯編(第一冊)[M].朱杰勤,校訂.北京:中華書局,1977:429;利瑪竇,金尼閣.利瑪竇中國札記[M].何高濟,王遵仲,李申,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390.。

入清之后,據(jù)乾隆朝史籍記載,阿克蘇城,為“回子一大城也”。該地物產(chǎn)豐饒,“土田廣沃,芝麻二麥谷豆黍棉,黃云被野,桃杏桑梨石榴葡萄蘋婆瓜菜之屬,塞圃充園,人人富厚,牛羊駝馬,所在群聚,尤多技藝之人,攻玉制器,精巧可觀……為各城翹楚”;商貿(mào)繁榮,“地當孔道,以故內(nèi)地商民、外藩貿(mào)易,鱗集星萃,街市紛紜,每逢八柵爾會期,摩肩雨汗,貨如霧擁”[注]七十一.西域聞見錄(卷二)·新疆紀略下[M].日本寬政十二年刊本.。

平定大小和卓前后的城市狀況,乾隆朝文獻記載較為一致。《回疆志》記載:“阿克蘇,城非土石所筑,巧籍高崖,隨勢挖刨為垣一,連三城,就其坡而挖取,中城有東西南三門,左右兩城,獨南向各一門,城南崖下以土筑墻垣環(huán)圍,三城按東西南三門,其勢頗為壯麗”[注]回疆志(乾隆間抄本)[A].中國方志叢書(西部地方)·第一號[M].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影印本):34.,其中所謂“巧籍高崖”應指城池依靠北邊坎坡而建,此時三城相連。據(jù)《西域地理圖說》,“阿克素城,乃假土岡,隨其地勢而刨筑為垣,一連三座,因坡為門。三城各有一門,門皆南向,中城另有東西二門,通左右城。城下筑有土墻,環(huán)于三城之南,勢甚壯麗”[注]阮明道.西域地理圖說注(卷一)·城村戶口[M].延邊:延邊大學出版社,1992(整理本):12.,所載內(nèi)容與《回疆志》基本相同。另據(jù)《西域圖志》記載:“城東地勢甚高,前行界深溝,自下而上,繞出城南,垣墉陡峻,北踞崇岡,四城連峙,每城周里許,皆南向,外以一大城垣環(huán)之,所踞高崖二十余丈。三城皆小而固,洵行勝地也”[注]鐘興麒,王豪,韓慧.西域圖志校注(卷之十六)·疆域九[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整理本):257.,此處“四城連峙”,包括乾隆年間興建的新城。

綜合多條記載來看,乾隆統(tǒng)一前后,阿克蘇城共有小城三座,皆借助地利,北靠高崖,東西排列,每城長度僅一里左右,面積雖小但是防守堅固,在外圍又以大城垣環(huán)繞。城市商貿(mào)繁榮,“地當孔道”,內(nèi)地及外藩商民多來此貿(mào)易。

二、乾隆朝新城

乾隆統(tǒng)一初期,在阿克蘇并未興建新城。據(jù)滿文檔案記載,乾隆二十四年(1759),滿洲、索倫、綠營兵一部分“安置在當?shù)鼗刈优f房內(nèi)”,另一部分“搭建帳篷進行安置”。至乾隆二十七年(1762),因為舊房頹圮、帳篷破舊,已經(jīng)不能遮風避雨了,故而阿克蘇辦事大臣海明“修理舊房,再酌情加蓋10間房”[注]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匯編(第55冊)[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40.。同年九月,因為南疆為換防兵,三年一換,至乾隆二十七年正值換防之年,“在城內(nèi)平地修建93間房,安置新來的官兵”,同時修理破損的帳篷[注]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匯編(第58冊)[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69.。

至乾隆三十一年(1766),清政府才在回城西邊興建新城。該城所在原為色提卜巴勒氐的院子,此人原為拜城伯克,平定大小和卓時,因與大小和卓有隙,投歸清廷,乾隆曾有上諭曰:“色提卜阿勒氐前隨兆惠進兵,甚屬勤慎”[注]和瑛.回疆通志(卷五)[M].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嘉慶抄本.。據(jù)滿文檔案記載,該人于乾隆三十一年將院子貢獻出來,供官兵駐扎[注]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匯編(第78冊)[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430.。

乾隆三十一年,著手在色提卜阿勒氐院子基址上,新建城市。在前一年,即乾隆三十年發(fā)生烏什事件,平定后將南疆最高軍政長官總理南疆參贊大臣自喀什噶爾移駐烏什,乾隆三十一年三月,將阿克蘇部分官兵移至烏什,在阿克蘇城內(nèi)僅僅“留駐掌管買賣牲畜、稅收等事務(wù)官兩名、兵丁五十名”。為將駐防官兵與當?shù)孛癖姺指糸_來,“于城西門外,色提卜阿勒氐182丈的院子,修堡,安置兵丁”,同時將兵丁遷移而騰空的城內(nèi)房屋共220余間土房的木頭,用于修筑新土堡。阿克蘇新城分兩年兩次施工完成,時間分別為“乾隆三十一年八月十四日至十一月十五日”與“乾隆三十二年二月初七日至六月十五日”[注]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匯編(第85冊)[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45.。

新城的尺寸、內(nèi)部建筑等在乾隆朝漢文文獻中未見其詳,滿文檔案記載如下:

城身高一丈二尺、加垛口四尺,共高一丈六尺(底寬八尺、頂寬五尺)。南北東西,每面各長三十五丈,四面共長一百四十丈,加城墻角樓觀音閣八座,長二十二丈,通共長一百六十二丈。辦事公所二處十二間、駐扎辦事官員住房二處二十六間、綠營官員住房五處四十二間、綠營兵房三處四十間、倉庫人員兵丁住房十九間、軍器火藥庫十一間、底臺一處十一間、往來差使下處八間、觀音閣三間、城樓三座、角樓四座、城門堆房六間,以上共房一百八十五間。[注]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匯編(第85冊)[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45.

據(jù)尺寸來看,“每面各長三十五丈”,新城形態(tài)為方形,按照清代度量衡(1丈=3.2米)換算,每面墻約為112米,周長約為518米,其尺寸與《西域圖志》記載“每城周里許”,基本一致,城市規(guī)模不大。內(nèi)部建筑基本以衙署、兵房為主,推測該城主要承擔軍政管理職能。

關(guān)于城市內(nèi)部的駐兵人數(shù),據(jù)《西域圖志》記載,“駐防綠旗兵一百名。乾隆二十五年,原駐兵一千名。二十七年裁三百名。三十一年裁六百五十名。三十二年增五十名,如今額”[注]鐘興麒,王豪,韓慧.西域圖志校注(卷之三十一)·兵房[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整理本):437.??梢?,新城初修筑時,綠營兵50名,至乾隆三十二年完工,增至100名。結(jié)合城內(nèi)房屋總數(shù),加上官員及其他雜役等,人數(shù)估算應不過數(shù)百人。而乾隆二十八年、二十九年間成書的《西域地理圖說》記載,同時期的回城人口數(shù)目,“阿克素城內(nèi),居住回民,九百五十二戶,男婦大小三千二百六十一口”,而加上所屬村莊民眾,“共計五千六百余戶,男婦大小約略一萬八千六百余口”[注]阮明道.西域地理圖說注(卷一)·城村戶口[M].延邊:延邊大學出版社,1992(整理本):13~14.。《西域圖志》為乾隆敕修官方文獻,《西域地理圖說》應該出自曾任喀什噶爾參贊大臣、伊犁將軍等職的永貴之手[注]吳華峰.《回疆志》編纂研究[A].朱玉麒.西域文史(第九輯)[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251~277;王耀.李文田.西域地理書及其他[J].昌吉學院學報,2016,(6).,兩書記載都較為可靠。如單以城內(nèi)人數(shù)而言,新城承擔軍政管理職能,呈現(xiàn)以小馭大之勢。這與清朝“重北輕南”的方略有關(guān),北疆為駐防兵,數(shù)量多,如乾隆四十七年迪化州(今烏魯木齊)“駐防滿洲、蒙古馬步兵三千三百七十六名”,伊犁“駐防惠遠城滿洲、蒙古兵四千二百四十名”,“駐防惠寧城滿洲、蒙古兵二千一百四十四名”,“駐防錫伯兵一千名”,“駐防索倫達呼爾兵一千名”,“駐防察哈爾兵一千八百名”[注]鐘興麒,王豪,韓慧.西域圖志校注(卷之三十一)·兵房[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整理本):435.,僅伊犁地區(qū)駐防達一萬人。而南疆為換防兵,初為三年一換,后改為五年一換,兵額較少。這種“重北輕南”的方略,投射到南疆城市,難免會導致以小馭大之勢。這在一定條件下,會導致新城、舊城之間的發(fā)展失衡,長期來看,不利于民族間的交流、融合。

《新疆地輿總圖》,現(xiàn)藏于臺北“國家圖書館”,圖幅表現(xiàn)年代大致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的新疆狀況[注]王耀.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清代《新疆地輿總圖》研究[J].中國典籍與文化,2014,(3).。古地圖可以提供較文獻記載更為直觀形象的空間認識。在《新疆地輿總圖》中城市北面坎坡標繪明顯,以長長的高崖表示;“回城”繪制較為簡略,可見其北依高崖的地理態(tài)勢,城中標注“泉”,后世稱之為“老龍泉”,維吾爾語稱之為“艾西曼布拉克”(甘泉之意)?!盎爻恰蔽鬟叺摹鞍⒖怂爻恰保褪乔∪荒晔冀ǖ男鲁?,形態(tài)也是方形,符合滿文檔案記載。

嘉慶朝相關(guān)史實可參閱《回疆通志》,該書出自時任喀什噶爾參贊大臣的和瑛之手,記載翔實,史料可靠。據(jù)記載:“阿克蘇舊筑土城一座,東西長三十五丈,南北長三十五丈,周圍共長一百四丈,高一丈二尺,女墻高四尺,底寬八尺,頭寬五尺,四門,城樓角樓八座,北城樓系觀音閣”[注]和瑛.回疆通志(卷九)[M].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嘉慶抄本.。上述城池尺寸與乾隆朝滿文檔案記載的新城尺寸相同,可見至嘉慶初年,城池沿襲自乾隆朝,未有大變動。

城內(nèi)建筑也有翔實記載,“建蓋辦事大臣衙署一所、公館一所、滿漢印房辦事公廨一所、糧餉局主事衙署一所、城守營游擊衙署一所、千總把總住房各一所、滿營佐領(lǐng)住房一所、防御驍騎校住房二所、滿營兵丁住房一所、綠營兵丁住房一處”。在城西門外建萬壽宮、關(guān)帝廟,東門外有稻屯一處,立風神廟、雨神廟[注]和瑛.回疆通志(卷九)[M].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嘉慶抄本.。從城市內(nèi)部布局及功能而言,新城仍為軍政中心。

較舊城而言,新城所處地勢較低,新城位于舊城西邊,《西域圖志》記載“城東地勢甚高”,《西域水道記》記載:“阿克蘇回城據(jù)其麓,鎮(zhèn)城在其西北數(shù)十步,地勢益下,同于釜底。山泉泛溢,陡若建瓴”[注]徐松.西域水道記[M].朱玉麒,整理.北京:中華書局,2005(整理本):78.。徐松曾實地考察天山南北[注]徐松.西域水道記[M].朱玉麒,整理.北京:中華書局,2005(整理本):9.,極為形象地描述了新城的選址,地勢“同于釜底”。另外,其他乾隆朝文獻也有記載,城內(nèi)從北山引水,河水流經(jīng)三座回城,西出歸河,水勢甚為湍急[注]阮明道.西域地理圖說注(卷一)·城村戶口[M].延邊:延邊大學出版社,1992(整理本):12.。正因為城市選址較為低洼,導致新城屢遭水患。據(jù)記載,嘉慶十六年(1811)四月乙亥至五月朔己卯,大雨成災,是時“雨不止,庚辰,山水大至,繞回城,入自鎮(zhèn)城東門,阿克蘇城偏,其東門實在東南,南門在西南,西門在北,城西北陷”。后重修該城,“城周一百四丈,高丈二尺,門三,鎮(zhèn)城、回城間筑堤泄水,注于城南”[注]徐松.西域水道記[M].朱玉麒,整理.北京:中華書局,2005(整理本):78.。此次僅為修繕,城池尺寸未變。

三、道光朝新城和舊城

道光、咸豐年間,和卓后裔禍亂南疆,先后發(fā)生了張格爾之亂、七和卓之亂、倭里汗之亂等,主要殃及西四城。清廷平叛調(diào)兵,必經(jīng)阿克蘇,“阿克蘇為南路適中之地,形勢最要”[注]清實錄.宣宗成皇帝實錄(三)(卷一三五)·道光八年四月[M].北京:中華書局,1986(影印本)(第三五冊):70.,阿克蘇作為軍事物資儲備和官兵往來停轉(zhuǎn)的戰(zhàn)略地位凸顯。大量軍火器械及兵丁的到來,使得乾隆朝新城難以容納,據(jù)《清實錄》“道光八年四月”條記載:

前因長清奏請展寬阿克蘇城垣、修建兵房。嘗降旨交那彥成相度具奏。茲據(jù)奏稱,舊城西門外隙地只有客店三家,計房一百一間,估值銀四百三十余兩,給價不多,無庸另建兵房存貯軍火器械,并可居住兵丁五百名。其壕溝三柵之外,尚有隙地一段,堪以分修兵房一百間,較為寬展。城內(nèi)兵丁駐扎,即用現(xiàn)在官買店房。此項節(jié)省,即修城外兵房并都齊特等三處軍臺應修工程,通共原估工費,連房價角四千五百余兩,不須增添。著準其照原估興辦,在查出逆產(chǎn)變價內(nèi)撥用。即責成長清督率工員,乘此夏日天長,趕緊興辦,限至秋間一律完竣,務(wù)須工堅料實,毋得草率偷減。此項工程,免其造冊報銷,以歸簡易。[注]清實錄.宣宗成皇帝實錄(三)(卷一三五)·道光八年四月[M].北京:中華書局,1986(影印本)(第三五冊):70.

從記載可見,阿克蘇辦事大臣長清曾奏請展寬城垣、修建兵房,據(jù)那彥成勘察,在乾隆朝新城西門外尚有空地,可將民房改建兵房,并另外新修兵房一百間??紤]到滿文檔案記載乾隆朝新城共計房“一百八十五間”,道光朝征用并新建的兵房,共計“二百一十間”,均在城外,為數(shù)不少。

另據(jù)臺北藏道光八年五月九日內(nèi)閣檔案記載,阿克蘇“舊設(shè)土城,周圍只有里許,除建設(shè)文武衙署、兵房、倉廒、錢局而外,并無隙地。軍興以后,軍火、器械、糧餉均存儲城外間空廟宇,撥兵防守,新增防兵給與賬房支搭?,F(xiàn)在軍務(wù)告蕆,而阿克蘇將西四城要路,今添設(shè)兵丁二千余名,亦須增建兵房以資棲息。誠如圣論,自系應辦之工。惟原勘西南隅接至西北隅,另加套城,是否相宜?”這應該是長清奏請的有關(guān)事項,計劃在西邊添加套城。而那彥成認為:“舊城北倚沙坎,東北有回民禮拜寺,不便移置,東南均系貿(mào)易鋪戶,勢難逢戶遷移。惟西門外,本系隙地,只有客店三家,計房一百零一間,估值銀四百三十余兩,給價不多,無庸另建兵房,存儲軍火、器械,并可居住兵丁”[注]移會稽察房欽差大臣那彥成等奏為查勘阿克蘇展寬城垣基址請準照原估興辦所需工項即在查出逆產(chǎn)變價內(nèi)撥用無庸動支帑項并請免造冊報銷·道光八年五月九日[Z].現(xiàn)藏于臺北“中研院”史語所,內(nèi)閣檔庫,原件,登錄號:133203~001.。綜合《清實錄》和內(nèi)閣檔案記載可見,道光八年,長清曾提議在乾隆朝新城西邊添加套城,那彥成與清廷決定在西門外購置民房改建及在空地新建兵房,解決物資儲備和兵丁居住。

光緒《溫宿縣鄉(xiāng)土志》記載:“我朝乾隆二十三年,勘定準回,始入版圖,就其舊有回城,駐官兵鎮(zhèn)守,設(shè)辦事大臣一員,所屬回莊曰拜城,曰賽里木,為最著。道光十九年,新筑漢城于回城之西,咸豐十年重修,額其四門:曰耀武、曰迎恩、曰鎮(zhèn)西、曰平西?,F(xiàn)在回城僅存基址,雖人煙稠密,而雉堞墻垣,蕩然無存矣”[注]溫宿縣鄉(xiāng)土志·沿革[A].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新疆鄉(xiāng)土志稿[M].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復制中心,1990(整理本):453.。清末新疆鄉(xiāng)土志多有錯訛、疏漏之處,上條記載中記述乾隆朝“就其舊有回城,駐官兵鎮(zhèn)守”,顯然與乾隆朝興建新城的史實不符,另外該書記錄乾隆朝烏什事件也有錯誤[注]溫宿縣鄉(xiāng)土志·兵事錄[A].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新疆鄉(xiāng)土志稿[M].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復制中心,1990(整理本):460.。因為新疆自道光朝至光緒朝,中間雖短短二三十年,但是經(jīng)歷了大動亂,很多事情缺乏檔案資料記載。如《溫宿縣鄉(xiāng)土志》的“政績錄”中也記述,“自來回城,只有辦事大臣,暨糧餉章京筆帖式,滿營佐領(lǐng),防御驍騎校,綠營游擊,千把外委等官。其間有無善政循績,兵燹之后,無從查考”[注]溫宿縣鄉(xiāng)土志.政績錄.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新疆鄉(xiāng)土志稿[M].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復制中心,1990(整理本):454.。從“兵燹之后,無從查考”及該書其他記述錯誤來看,對該書記載應審慎考訂。

“道光十九年,新筑漢城于回城之西”的記述,在宣統(tǒng)朝《新疆圖志》中有類似記載:“城在回城之西,道光十九年筑,門四:東平秩、西鎮(zhèn)西、南耀離、北迎恩。回城已圮”[注]王樹枬,等.新疆圖志(上)(卷一)·建置一[M].朱玉麒,等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7.,據(jù)文字內(nèi)容推測,應該轉(zhuǎn)錄改寫自《溫宿縣鄉(xiāng)土志》的記載,今人研究也指出《新疆圖志》大量征引鄉(xiāng)土志資料[注]王樹枬,等.新疆圖志(上)·整理前言[M].朱玉麒,等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8.。其他如日本昭和十九年(1944)《新修支那省別全志》[注]支那省別全誌刊行會.新修支那省別全誌(第八卷)·新疆省[M].東亞同文會發(fā)行,昭和拾九年(1944):304.和1989年《溫宿縣地名圖志》中記載,應均來源自清末《溫宿縣鄉(xiāng)土志》記述。此外,筆者查閱《清實錄》道光十九年間記載、同年滿文檔案及時任阿克蘇辦事大臣壁昌的奏議等,并未發(fā)現(xiàn)該年阿克蘇新筑城市的記載。同時結(jié)合前文乾隆朝新城已建、道光八年在城西新增大量兵房等史實,推測所謂“新筑漢城于回城之西”,可能是指在乾隆朝新城基礎(chǔ)上加筑套城或擴建,即如道光八年長清所建議,并非純粹“新筑”之意。

另據(jù)今人考察,該城后被稱為“闊納斯皮力古遺址”(KonaSepil),“位于縣城西大街上下兩面,縣一中和縣醫(yī)院后面,仍留有殘跡。原墻高6米,頂寬4米左右,城墻系用大青磚砌成”[注]溫宿縣地名委員會.溫宿縣地名圖志(內(nèi)部資料)[M].阿克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溫宿縣地名委員會出版,1989:315.,并據(jù)遺存繪有示意圖。城市并非乾隆朝新城的方形,北邊和西邊應該有所擴建。據(jù)《西域水道記》記載:“阿克蘇城偏,其東門實在東南,南門在西南,西門在北”[注]徐松.西域水道記[M].朱玉麒,整理.北京:中華書局,2005(整理本):78.,徐松于嘉慶十七年至嘉慶二十五年(1812~1820)遣戍伊犁[注]徐松.西域水道記[M].朱玉麒,整理.北京:中華書局,2005(整理本):2.,曾考察天山南北,其記述的是乾隆朝新城的狀況,城市并非正南正北,而是有些偏斜。說明了道光朝城市并非“新筑”,而是沿襲自乾隆朝新城并有所改擴建。

道光二十五年(1845),林則徐路過阿克蘇城,“遂先入回城,城內(nèi)有候館,甚宏敞,而結(jié)構(gòu)與漢民屋宇殊異,即卸裝于此。五橋來談數(shù)刻,隨往漢城拜之。漢城與回城相連,辦事大臣官廨不大”[注]陳錫祺.陳勝舞,廖偉章,等.林則徐奏稿·公牘·日記補編[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85(整理本):159~160.。此處“漢城”應為擴建后的新城,新城與回城相連。道光二十七年(1847),倭里汗入卡作亂,阿克蘇又成為軍事物資儲備和兵丁停轉(zhuǎn)的要地[注]奕山.奕山奏稿(原名《制勝全策》)·道光二十七年八月二十六日《催調(diào)征兵自阿克蘇起程折》[Z];馬大正,吳豐培.清代新疆稀見奏牘匯編(道光朝卷)[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270;奕山奏稿.道光二十七年八月二十六日《動用阿克蘇貯備銀錢搭放兵餉片》[Z].清代新疆稀見奏牘匯編(道光朝卷)[M].第1996:272.。

1858年至1859年瓦里漢諾夫(Valikhanof)游歷南疆,其記述多采自當?shù)刭Y料和游歷見聞[注]佐口透.18~19世紀新疆社會史研究(上)[M].凌頌純,譯.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8.,對于從西方人視角了解南疆極具史料價值。當時新城(A Chinese fortress)有城門四座,位于阿克蘇西不到一公里處,大量內(nèi)地商人居住在阿克蘇,除了趕駱駝人以外,基本都是內(nèi)地穆斯林,并記述城堡內(nèi)大概有600人[注]Capt.Valikhanof,M.Veniukof,and other Russian travellers.The Russians in Central Asia;Their Occupation of the Kirghiz Steppe and the Line of the Syr-Daria;Their Political Relations with Khiva,Bokhara,and Kokan;Also Descriptions of Chinese Turkestan and Dzungaria[M].Translated from the Russian by John and Robert Michell,London:Edward Stanford,6 Charing Cross,1865.pp.161.。而當時的阿克蘇回城規(guī)模遠小于同時代的喀什噶爾,但是有四座城門。因為來自內(nèi)地和北疆伊犁的道路交匯于此,所以該城是中國商品貿(mào)易中心,同時也是重要的軍事中心?;爻俏鏖T是“Temurchi gates”,東門是“阿克蘇門”(Aksu gates),城內(nèi)有六座大車旅店,五座宗教學校(medreseh)[注]Capt.Valikhanof,M.Veniukof,and other Russian travellers.Their Occupation of the Kirghiz Steppe and the Line of the Syr-Daria;Their Political Relations with Khiva,Bokhara,and Kokan;Also Descriptions of Chinese Turkestan and Dzungaria[M].Translated from the Russian by John and Robert Michell,pp160.。

咸豐十一年(1861),葉爾羌參贊大臣景廉于九月二十日抵達阿克蘇,據(jù)其描述,“回城人煙稠密,百貨云集,把雜爾喧鬧尤甚(把雜爾如北方之集、南方之墟,回俗以七日為一把雜爾)。進漢城北門,額曰迎恩”[注]景廉.冰嶺紀程·(同治二年刊本)[A].中央民族學院圖書館.甘新游蹤匯編[M].1983(油印本):6b.。商貿(mào)繁榮景象,在其詩《把雜爾》中也有描述:“珍奇羅列耀雙眸,把雜喧鬧夕未改”,并注記“遇把雜爾日,商賈云集,百貨畢至”,“外國如浩罕、巴達克山、克什米爾、布噶爾、印度、安集延等處貿(mào)易者尤多,殊形怪狀,指不勝屈”[注]景廉.度嶺吟[A].中央民族學院圖書館.甘新游蹤匯編[M].1983(油印本):6a.。

同治三年(1864),回民叛亂,辦事大臣福珠哩自焚,阿克蘇城失陷[注]毛拉木薩·賽拉米.伊米德史[M].苗普生.清代察合臺文文獻譯注[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13:405.。同治六年(1867),阿古柏攻占老城,并在此修城,當?shù)厝朔Q之為阿古柏城。阿古柏入侵時期的狀況,主要參閱英國人、俄國人的考察、游記等。這一時期,整個阿克蘇老城的地位急劇衰退,據(jù)英國人包羅杰(Demetrius Charles Boulger)1878年撰著的《阿古柏伯克傳》(The Life of Yakoob Beg)記載,因為阿克蘇北邊的穆蘇爾達坂,即通往伊犁的冰嶺道,因為失修已經(jīng)中斷,阿克蘇老城的交通區(qū)位優(yōu)勢喪失大半[注]包羅杰.阿古柏伯克傳[M].商務(wù)印書館翻譯組,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76:8.,這種交通區(qū)位優(yōu)勢的喪失更重要的應該是與內(nèi)地聯(lián)系的中斷。

據(jù)1876年游歷南疆的俄國人庫羅帕特金(A.H.Kuropatkin)記述,道光朝阿克蘇新城,因為無法供水,已經(jīng)棄而不用[注]A.H.庫羅帕特金.喀什噶爾:它的歷史、地理概況,軍事力量,以及工業(yè)和貿(mào)易[M].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譯室,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2:215.。阿古柏所建城堡,“新城砦位于城西,是不久前修建的。城砦的一部分墻是用燒過的磚砌成的”,“城里有一位阿克蘇城的阿奇木,有倉庫、兵工廠和一部分阿克蘇的駐防部隊。在城外城砦旁邊蓋有兩座軍營,再稍遠些,有一個供部隊操練用的平整而寬闊的校場。阿古柏伯克派了二百至四百名沙爾巴茲、二門炮和一千名不久前招募的新兵防守阿克蘇”[注]A.H.庫羅帕特金,著.喀什噶爾:它的歷史、地理概況,軍事力量,以及工業(yè)和貿(mào)易[M].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譯室,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2:215.,可見,這座新城堡主要用于軍事駐防。據(jù)今人考察,該城位于今溫宿鎮(zhèn)老龍泉東北100米,城墻按地勢而筑,西面、南面不見墻垣,北墻殘長80米,墻基寬2.2米,頂寬1.8米,用土坯筑城,墻高2米[注]溫宿縣志[M].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1993:759.。選址居高臨下,便于防控。

至于舊城狀況,1873年,英國人福賽斯(T.D.Forsyth)率團訪問阿古柏[注]Jack A Dabbs.新疆探察史[M].烏魯木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1976:3~16至3~20,《新疆考古資料》(第一集)譯文集.,據(jù)其記述,阿克蘇在阿古柏入侵前是北達伊犁、東通庫車、哈密的軍事重鎮(zhèn)和商貿(mào)中心,城市建有防御城墻,有兩座門:西門稱為Sú Darwáza(水門),東門稱為Tumurchi Darwáza(鐵匠門)[注]T.D.Forsyth.Report of A Mission to Yarkund in 1873[M].Calcutta:Printed at the Foreign Department Press,1875,pp.42.。俄國人庫羅帕特金記述更為詳盡,阿克蘇舊城“城墻不大,約二俄丈高,墻上有踏垛,墻是完好無損的”,“城門有四個”[注]A.H.庫羅帕特金.喀什噶爾:它的歷史、地理概況,軍事力量,以及工業(yè)和貿(mào)易[M].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譯室,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2:214.,“南門叫做庫什卡布克,北門叫做蘇奇卡布克,西門叫做薩邦卡布克,西北門叫做阿克塔什卡布克”,“一條主要街道或集市街道貫穿于南北兩門之間,這條街上有一些手工作坊和其他鋪子”[注]A.H.庫羅帕特金.喀什噶爾:它的歷史、地理概況,軍事力量,以及工業(yè)和貿(mào)易[M].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譯室,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2:270.?;爻俏恢幂^為固定,在新城之東,北邊依靠坎坡,包括“新大街”“古城街”區(qū)域,東邊大致在“古城街”以東,尤其是“古城街”一帶是舊城老城區(qū)域。

四、光緒朝新城和老城

(一)阿克蘇老城

光緒三年(1877),清軍重新收復新疆。經(jīng)過戰(zhàn)爭破壞,阿克蘇回城所剩無幾,“現(xiàn)在回城僅存基址,雖人煙稠密,而雉堞墻垣,蕩然無存矣”[注]溫宿縣鄉(xiāng)土志·沿革[A].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新疆鄉(xiāng)土志稿[M].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復制中心,1990(整理本):453.,遂在城內(nèi)重新建置衙署、寺廟等,“萬壽宮、文廟、武廟、文昌廟以上前任均未修建,就縣治西舊有道署略加修飾,設(shè)位其中”,“城隍廟在縣治西(前任未曾修建,現(xiàn)已擇地買備磚木,容俟興修具報)”,“龍王廟在縣治東北回城內(nèi)(舊有廟宇傾圮,現(xiàn)已修整)。上列祀典諸神,地方官春節(jié)致祭,每月朔望行香”,“馬王廟在縣治西,方神廟在縣治城外東南”,“蒙養(yǎng)漢學堂一,在縣治北”,“蒙養(yǎng)纏學堂一,在縣治城外東關(guān)”,“巡警房八棚,分設(shè)漢城一棚,回城七棚”,“稅務(wù)局在縣治城外東北回城內(nèi)”[注]溫宿縣鄉(xiāng)土志·政績錄[A].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新疆鄉(xiāng)土志稿[M].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復制中心,1990(整理本):454~455.。據(jù)上述記載可見,光緒年間在阿克蘇老城區(qū)域并未進行大規(guī)模城池修筑,僅興建或整修了部分公共設(shè)施。

光緒八年(1882)六月至光緒九年(1883)十月,巴里坤領(lǐng)隊大臣沙克都林札布奉命勘分新疆南路邊界,曾路過阿克蘇老城,記載:“市廛率皆回部,間有關(guān)內(nèi)人民,環(huán)處城外,土崖下有龍王廟,養(yǎng)正書院,亭榭盤禾,高下得地,市上蔬果魚肉大似內(nèi)地,亦南疆一勝地也”[注]沙克都林札布.南疆勘界日記圖說[M].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光緒抄本.。可見,戰(zhàn)亂未遠,老城市面已漸繁榮。

光緒十八年(1892)十一月二十八日,王廷襄抵達阿克蘇老城,首先關(guān)注到該處坎坡,“過此則土坡陡下,高數(shù)十丈,仰望之,方知本日所行平曠之野,皆在高原,非低下處也”,“回城緊靠原麓,崇崖峭壁之下,但見街市叢密,煙戶輻輳”[注]王廷襄.葉柝紀程(卷上)[A].中央民族學院圖書館.甘新游蹤匯編[M].1983(油印本):23b.。而道光朝新城,王廷襄稱之為“廢漢城”“舊漢城”,這一時期仍舊可以使用,駐有官員,“今惟駐回城巡檢一、鎮(zhèn)標左營守備一”[注]王廷襄.葉柝紀程(卷上)[A].中央民族學院圖書館.甘新游蹤匯編[M].1983(油印本):23b~24a.。據(jù)《新疆圖志》記載,清末“回城已圮”[注]王樹枬,等纂修.新疆圖志(上)(卷一)·建置一[M].朱玉麒,等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7.。嗣后,至光緒三十四年(1908),回城僅存基址;民國二十八年(1939)起,新城雉堞墻垣逐漸拆毀;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阿克蘇老城城垣僅遺有基址[注]溫宿縣志[M].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1993:467~468.。

(二)阿克蘇新城

光緒九年(1883),阿克蘇道羅長祜請求在老城東南三十里的地方修建新城,該城“周九百五十九丈,高二丈二尺五寸,雉堞七百五十二個,門四:東曰朝陽,西曰挹爽,南曰迎薰,北曰承恩”[注]溫宿府鄉(xiāng)土志·歷史[A].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新疆鄉(xiāng)土志稿[M].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復制中心,1990(整理本):441;王樹枬,等纂修.新疆圖志(上)(卷一)·建置一[M].朱玉麒,等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6.。根據(jù)沙克都林札布的繪圖,從中可直觀地看到“回城”與“阿克蘇城”(道光朝新城)的相對位置,以及阿克蘇老城與“新城”之間的空間布局。光緒十年(1884)新疆建省,分置郡縣,設(shè)溫宿直隸州知州;光緒十一年(1885),“將鎮(zhèn)道以次各官移駐新城,而回城僅留巡檢一員,守備一員”;光緒二十八年(1902),將溫宿州升為溫宿府,裁撤回城巡檢,改增溫宿縣[注]溫宿縣鄉(xiāng)土志·沿革[A].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新疆鄉(xiāng)土志稿[M].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復制中心,1990(整理本):453.。因此,阿克蘇老城區(qū)域即今天溫宿縣所在,而新城即今阿克蘇市所在。光緒朝城市遷建基本奠定了今日阿克蘇市、溫宿縣的城市格局。

據(jù)清末鄉(xiāng)土志記載,阿克蘇新城內(nèi)修建了一些宗教場所,“萬壽宮在本城內(nèi)南向;文廟已稟準請款修建,正在購辦磚料、擬明春興工;社稷壇、神袛壇均在本城西門外半里;武廟在本城內(nèi)南向;城隍廟在本城內(nèi)南向;龍神祠在本城南門外里許南向;劉猛將軍祠在本城南門外里許南向;方神廟在本城內(nèi)南方”[注]溫宿縣鄉(xiāng)土志·地理[A].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新疆鄉(xiāng)土志稿[M].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復制中心,1990(整理本):446~447.。

1907年,芬蘭人馬達漢(Carl Gustaf Emil Mannerheim)曾游歷南疆,繪制有阿克蘇新城方位圖,城市形態(tài)基本為方形,北門外有巴扎(Basaari,芬蘭語“集市”之意)。據(jù)其實地考察,清末阿克蘇新城,城墻方正,周圍300米,城墻是用未燒結(jié)的土坯建造的。城內(nèi)衙署建筑緊靠西邊城墻,城內(nèi)南北、東西兩條主干路將城市劃分為四個街區(qū),“其中一條是商業(yè)街,沿街的商店里有大量的布匹、服裝、工藝品、衛(wèi)生化妝品、中國或日本瓷器和日用工業(yè)品”,城內(nèi)有三座寬敞的步兵營盤和鎮(zhèn)臺衙署,城外有兩座騎兵營盤[注]馬達漢.馬達漢西域考察日記(1906~1908)[M].王家驥,譯.北京:中國民族攝影藝術(shù)出版社,2004:150.。

巴扎在城北門外。新城的市鎮(zhèn)交易主要在北門外的北關(guān)地區(qū),光緒末年該地區(qū)居住有二百余戶[注]溫宿縣鄉(xiāng)土志·地理[A].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新疆鄉(xiāng)土志稿[M].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復制中心,1990(整理本):447.,但是整體上不夠興盛,“查外洋各色花布,自喀什陸運入境,在本城北關(guān)市鎮(zhèn)銷售,只數(shù)家,歲銷不過數(shù)十百匹,以大幫多在溫宿縣城故也”[注]溫宿縣鄉(xiāng)土志·商務(wù)[A].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新疆鄉(xiāng)土志稿[M].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復制中心,1990(整理本):450.。同時期的阿克蘇老城商貿(mào)交易較新城更為興盛,“進口貨以洋商布匹為大宗,纏回服飾,人人取資,名色甚多,銷用不少”[注]溫宿縣鄉(xiāng)土志·商務(wù)[A].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新疆鄉(xiāng)土志稿[M].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復制中心,1990(整理本):463.。比較來看,在城市遷址過程中,經(jīng)濟功能的轉(zhuǎn)移較政治、軍事功能的轉(zhuǎn)移,具有一定滯后性。

根據(jù)日本人1944年的調(diào)查,城池周長999丈、四門,在城墻底部約100步距離的外圍,有矮小墻垛環(huán)繞,墻垛下有護城河?!俺侵卸嗑幼h商,北關(guān)外聚集纏商”[注]支那省別全誌刊行會,編纂.新修支那省別全誌(第八卷)·新疆省[M].東亞同文會發(fā)行,昭和拾九年(1944):301.。民國三十六年(1947),國民政府國防部測繪局第八隊繪制的一萬分之一比例尺的《阿克蘇縣城廂圖》,地圖中顯示光緒年間所建新城城墻保存完整。該城在城市形態(tài)上呈現(xiàn)為規(guī)整的四方形。因為該城為遷址新建,不同于在舊有城區(qū)修建新城會受到地形、舊有城垣等諸多限制,并且新城位于平原區(qū),所以城市形態(tài)上較為規(guī)整。同時,根據(jù)上文文獻記載新城北關(guān)商貿(mào)較為繁榮,民國年間地圖中也顯示城市北關(guān)外店鋪等建筑較多,這是新城與老城之間聯(lián)系密切的間接體現(xiàn)。

2015年8月筆者赴阿克蘇實地考察,并未找到殘存的城墻等清代遺跡。據(jù)當?shù)乩先私榻B,在20世紀50~60年代確實存在清代城墻和城門,可是隨著開發(fā)建設(shè),已經(jīng)拆除。據(jù)筆者觀察,光緒朝阿克蘇新城對于今日的阿克蘇市格局影響集中顯現(xiàn)為兩點:其一,如上文馬達漢所描述,阿克蘇城內(nèi)南北、東西兩條主干道路將城市劃分為四個街區(qū),城內(nèi)主干道呈現(xiàn)十字交叉形狀。目前阿克蘇市的中心被當?shù)厝朔Q之為“大十字”,是阿克蘇市最主要街道東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的交匯處,這一十字交叉格局承襲自光緒年間的阿克蘇新城。其二,如圖6所示,城墻所括出的阿克蘇新城輪廓,在方位上并非正南正北,而是大體呈現(xiàn)出西北至東南的走向。這種方位格局同樣烙印在今日阿克蘇市的整體街巷格局和道路走向上。

光緒朝阿克蘇新城的四至,在《阿克蘇市志》中有所記載,新城“城區(qū)面積不到1平方公里,大體是:東至今健康路,西至今市防疫站,南至今農(nóng)一師印刷廠,北至今市文化館”[注]阿克蘇市史志編纂委員會.阿克蘇市志[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1:131.。這一記載是20世紀90年代的道路、單位狀況,經(jīng)過二十余年的發(fā)展,已經(jīng)發(fā)生很大變化,結(jié)合今天阿克蘇地圖和上述記載,并不能復原阿克蘇新城的四至。經(jīng)過實地考察及與當?shù)厝私徽?,大致還原阿克蘇新城的四至:以大十字為中心,西墻大致與南北走向的小南街平齊,據(jù)當?shù)厝私榻B在位于小南街的阿克蘇地區(qū)塔里木歌舞團院內(nèi)在20世紀60年代曾有城墻;北墻大致在今新華路一線,據(jù)當?shù)厝私榻B在地區(qū)行署及新華書店一帶曾見過城墻,北墻與西墻大致交匯在新華書店附近;東至今健康路;南至塔里木報社南20米的飛達印務(wù)一帶。

光緒年間阿克蘇遷址新建,同時將城市政治功能等移轉(zhuǎn)至新城,導致了阿克蘇老城地位的下降和阿克蘇新城地位的不斷抬升,隨著政治職能、軍事職能轉(zhuǎn)變,帶動經(jīng)濟重心逐步轉(zhuǎn)移到新城,最終在阿克蘇地區(qū)形成了新的區(qū)域中心城市。今日阿克蘇地區(qū)城市格局肇始于光緒九年的新城遷建。

總之,在清政府治理與開發(fā)天山南路的大背景下,清代阿克蘇在城市形態(tài)、城市格局等方面,經(jīng)歷了乾隆朝城市新建、道光朝擴建新城、阿古柏入侵時期道光朝新城廢棄及光緒朝遷建新城等過程,在大多數(shù)歷史時期,呈現(xiàn)的是與當?shù)嘏f城(回城)雙城并立的格局。這種地理上的變化無疑是清政府治理與開發(fā)南疆的具體寫照和清代南疆地區(qū)城市發(fā)展特殊性的縮影,同時部分塑造了今日阿克蘇市城市形態(tài)及阿克蘇地區(qū)城市格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