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征 楊逸塵
【適用話題】變遷 改變生活改革開放
前不久,一款香奈兒2018早春系列絲絨唇膏短短幾天就完成進口通關并上市銷售,幾乎與國外同步。從以前的5個月到現(xiàn)在僅5天,中國人的“美麗消費”直追國際潮流。這則消息沒有引起多大關注。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的消費者早已適應了充斥市場、琳瑯滿目的進口消費品。
今天的年輕人在超市選購琳瑯滿目的商品時,很少有人知道,20世紀90年代以前,存在過一個特殊的“票證時代”。20世紀50年代,人們要憑票證來限量購買糧食、油、布、煤、肥皂等生活必需品。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工業(yè)和農(nóng)業(yè)迅速發(fā)展,糧食和其他日用品日益豐富。從1984年開始,各種票證逐漸離開流通領域。到1992年,隨著中國最后一種票證——糧票被取消后,老百姓從此告別了票證所代表的物質(zhì)匱乏時代。隨著改革開放,商品市場逐漸活躍。1981年4月12日,中國第一家超市——廣州友誼商店自選超級商場開張。商場被擠得水泄不通,商場只好限制人流。1980年9月30日,北京市翠花胡同被擠得水泄不通,改革開放后中國第一家個體飯館——悅賓飯館應運而生。當時大家都想去嘗嘗“第一家”,每天到了午飯和晚飯時間,飯店門口都擠滿了人。到了90年代初,進餐館嘗鮮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誰家有喜慶事,都愿意在飯店擺一桌。到了21世紀,外賣行業(yè)發(fā)展如火如荼,各色飲食都可以通過網(wǎng)絡輕松下單,快速便捷地送到顧客手中。
改革開放前的中國,人們買衣服要憑布票,色彩和樣式單調(diào)。老百姓服飾的春天開始于改革開放。20世紀80年代初,戴蛤蟆鏡、穿喇叭褲成了一種大街小巷的時尚。隨后,“港褲”“燕尾服”等各種新潮的服裝相繼涌現(xiàn)。
改革開放初期,人口多、住宅面積小是當時最常見的普通居民生活狀況。1978年,全國城鎮(zhèn)居民人均居住面積僅3.6平方米。1980年4月,鄧小平指出,住房改革要走商品化的路子,由此拉開了住房制度改革的大幕。從60年代的平房,70年代的筒子樓,80年代的單元樓,90年代的二室一廳、三室一廳到跨入新世紀的小高層、復式住宅、躍層、別墅;從“居者憂其屋”到“居者有其屋”再到“居者優(yōu)其屋”的變化,深刻地體現(xiàn)了時代的進步。
40年前,中國是名副其實的“自行車王國”。當時人們上下班的交通工具,除了公交車外,絕大多數(shù)都騎自行車或步行。20世紀80年代,摩托車開始逐步成為人們的新寵。2001年12月,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mào)易組織,老百姓對于轎車被壓抑多年的需求急劇釋放。今天的我們,外出可以用共享單車低碳出行,可以坐時速高達350公里的“復興號”高鐵,可以坐豪華輪船周游列國,坐飛機比當年騎自行車都常見。
四大件,又名“三轉(zhuǎn)一響”,是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后期各個家庭所希望擁有的四件家庭物品:收音機、自行車、縫紉機及手表。這幾乎是一個家境非常好的人才能夠擁有的奢侈品。進入20世紀80年代,新“四大件”誕生:黑白電視、電冰箱、洗衣機、錄音機。新“四大件”走入家庭沒多久,就由流行走向了沒落。黑白電視的魅力哪里比得上彩色電視?錄音機和“家庭影院”放在一起,明顯就相形見絀了。還有家用電話、空調(diào)、電腦、微波爐……改革開放進入20多年之后,家電逐步由奢侈品轉(zhuǎn)變?yōu)槿沼孟M品,人們在盡情享受高科技帶來的便利和舒適的同時,也懶得總結(jié)什么“四大件”了。
改革開放順應了中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歷史要求。40年來,由1978年的3645億元,至2017年的82.7萬億元,中國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在40年間迅速躍升了200多倍。40年來,豐碩成果惠及13億中國人民,讓廣大人民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摘自微信公眾號“國家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