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寬雨/文
鷹是一種以兇猛著稱的飛禽。除此之外,它在人們眼里還是一種堅毅不屈、不向命運低頭的動物。關(guān)于鷹的這個美好品質(zhì),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
翱翔天際的雄鷹
據(jù)說鷹活到40歲的時候,身體會發(fā)生很大的變化。它的喙會變得又彎又長;爪子會因為老化而影響捕食;又濃又厚的羽毛增加了翅膀的重量,讓它飛起來很吃力。這時候,鷹要做一個重大的抉擇:等死,或者通過敲巖石、拔趾甲、薅羽毛的方式換一套“新裝備”。
作為勵志故事的主角,鷹當(dāng)然會選擇后者。
經(jīng)過一系列“自虐操作”后,再堅持5個月,鷹就可以“涅槃重生”了?;謴?fù)了王者風(fēng)范的它,還可以繼續(xù)翱翔40年。鷹不向命運屈服,歷經(jīng)險阻而重獲新生,這樣的故事不僅我們聽了會感動,估計鷹自己聽了都會無比動容,然后無奈地說一句:“自虐?臣妾實在做不到呀!”
自虐?臣妾做不到呀
對鷹比較了解的人就會知道,在這碗心靈雞湯里,有很多環(huán)節(jié)鷹是辦不到的。
恐怕很多鷹達不到80歲這一高齡。一般來說,鷹科鳥類的平均壽命只有30年,只有美洲鷲等少數(shù)鷹科鳥類可以活到60歲或者70歲。所以,對很多鷹來說,還沒到做選擇的年齡就已經(jīng)駕鶴西游了。
即便活到了做選擇的年紀(jì),鷹也不會這么赤裸裸地自虐。它們也許會換毛(其實換毛在鳥類大家族里并不是什么新鮮事,即使沒到做選擇的年紀(jì),它們也這么干),但絕不會敲碎自己的喙。
從外表上看,從鳥類頭上伸出的喙好像跟身體沒什么關(guān)系,在敲石頭時不會有什么感覺。其實不然,鳥喙的角質(zhì)層下面是一層脆弱敏感的組織,如果有東西穿過角質(zhì)到達這里,對鳥類來說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另外,即便鷹能夠忍受這份痛苦,它也不會這么干。因為鳥喙并不是一個獨立零件,它屬于頭骨的一部分,真要敲掉喙的話,就等于讓頭骨“受重傷”。這不是重生而是自殺,鷹才不會干這么傻的事呢!
我可不想自殺
除了壽命和身體傷殘的問題,要想完成一系列重生操作,食物也是一個大問題。薅了毛就追不上獵物,缺了爪子就抓不了獵物,喙受傷就吃不了獵物。每一項操作的結(jié)果都意味著鷹在準(zhǔn)備重生的幾個月里要餓肚子。如果鷹真的空著肚子堅持好幾個月,那就不是重生而是“成神”了。
這個謠言其實在很久以前就被揭穿了,但它依舊作為一個勵志故事一次次被講起。這是為什么呢?我想,很多人在講述這個故事的時候,重點并不在于故事本身,而在于它所蘊含的道理,即:遇到困難不屈服,敢于同命運抗?fàn)?,堅持不懈,拼搏出新的精彩人生。這種精神顯然很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