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隆 編
近距離看“長角”
一角鯨,體長一般在4到5米(不包括長牙),雄性略長于雌性。成年鯨平均體重800~1600公斤。一角鯨沒有背鰭,腹部呈白色,背部有許多深褐色或黑色的斑點。一角鯨出生時皮膚顏色很深,隨著年齡增長,皮膚變得越來越白,至性成熟時,腹部出現(xiàn)許多白色斑塊,年齡較長的一角鯨體色又幾乎呈白色,所以可能與白鯨混淆。一角鯨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它們腦袋上伸出的長牙,那是從左上顎突出唇外的犬齒,長度可達2~3米,呈螺旋狀,因為長得像角,故而得名。長牙還是它在家族當中地位的一種象征,獨角鯨的牙齒越長、越粗,它在鯨群中的地位就越高。
北冰洋海域,藍色實心為一角鯨常見區(qū)域,藍色斜線區(qū)域偶見一角鯨。
一角鯨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和北冰洋海域,大多數(shù)集中在加拿大北部和格陵蘭島西部的海灣和水灣。它們是深層潛水者,會在海洋各層深度覓食,冬天捕食底棲生物,特別是生活在厚厚冰層下的比目魚,夏天的主要食物是北極鱈魚、比目魚以及一些其他魚類。
浮冰間的一角鯨群
此外,人們總是發(fā)現(xiàn)一角鯨群徘徊在北極浮冰的邊界處,只有夏秋的交配和繁殖季節(jié),它們才會來到極地周邊的近海暫居,但這里往往也覆蓋著浮冰。
一角鯨對浮冰的偏愛,使得人們幾乎不可能乘船近距離對其開展研究。為了給一角鯨安裝衛(wèi)星接收器,萊德爾的團隊嘗試過許多方法,甚至在一些峽灣安裝過圍網(wǎng)。不過他們最終發(fā)現(xiàn),拜托因紐特獵人或許是最好的辦法。
不得不說這是個極富想象力又極為正確的決定,因為世界上恐怕再也沒有人比因紐特人更了解一角鯨了。這些分布在極北之地的人們,極其依賴大自然的饋贈。盡管一角鯨肉口感很差,但在物資匱乏的北極圈,卻也不失為熱量充足的一餐。
更重要的是一角鯨的皮膚。獵手們總是仔細刮去多余的脂肪,將鯨皮切成小塊,直接扔到嘴里咀嚼。這一奇怪的習慣被形象地戲稱為“嚼因紐特口香糖”,但實際作用卻比口香糖重要得多。
由于某個偽基因的缺陷,人類成了少數(shù)無法自身合成維生素C的動物之一,我們必須通過飲食補充維生素C,否則就容易患壞血癥。而一角鯨的皮脂,以及海豚的皮脂和腎上腺,就是富含維C的重要食材。
獵手的“魚叉”蓄勢待發(fā)
然而也正是這樣一群以捕食一角鯨為生的獵手,比普通人更懂得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理。他們知道越是急切需要的資源,枯竭的下場就越恐怖。萊德爾第一次來到格陵蘭研究一角鯨時,就發(fā)現(xiàn)獵手們會自覺遵守國際捕鯨委員會給予他們的捕鯨限額。因為一旦過度捕殺,這片峽灣內(nèi)的鯨群就很有可能消失——或是被捕殺殆盡,或是自動放棄這片棲息地??上攵?,在冬季冰封、外界補給幾乎無法抵達的境遇下,如果鯨群銷聲匿跡,等待因紐特人的將是何等下場。
有趣的是,在科研團隊第一次拜訪這些獵手時,給他們留下最深印象的,絕不是精湛的技巧,而是獵手家中獨特的氣息。在一年中的大多數(shù)時間里,獵手們需要打發(fā)等待鯨群歸來的無聊空閑,而雕刻一角鯨的“角”,就成了許多人的手工愛好。萊德爾在筆記中記載著:“他們的家像是一個牙科診所,因為其中總是彌漫著一股牙齒被鉆磨的味道。”
因紐特藝術(shù)家在一角鯨長牙上雕刻著野生動物和傳統(tǒng)風貌
一角鯨這個名號其實并不準確,那根兩米多長的“角”,其實是雄性上頜左側(cè)的犬齒刺穿嘴唇形成的,極少數(shù)雄鯨會長出兩根長牙。在雌鯨中,也有約15%個體會長出長牙,人們甚至發(fā)現(xiàn)過一頭雙長牙的雌鯨。
一角鯨的長牙,在很久之前就被維京人視作財富的源泉。在中世紀,維京人一直將長牙以十幾倍于黃金的價格推銷給歐洲權(quán)貴。貴族們將這種來源不明的奇物視作傳說中“獨角獸”的尖角,并在它身上附會了許多神奇的屬性。有的皇室不惜重金求購長牙制作權(quán)杖,有的使用長牙抵賬國家債務(wù),還有的把它做成酒杯,以防止被政敵毒害。
然而,這種種“功能”顯然是人們的一廂情愿。
哈布斯堡王朝的“獨角獸角”權(quán)杖,制作于1615年。
許多年來,人們試圖從多種角度對一角鯨長牙的演化功能進行詮釋,然而直到今天,依然沒能得到共識。
在自然界,尖牙利爪往往是捕食者的利器。最初,人們自然也認為一角鯨的長牙是一種捕食工具。不過,只要仔細研究一角鯨的牙口和食譜就會發(fā)現(xiàn),這種說法是靠不住的。
實際上除了這根長牙之外,一角鯨全口的牙齒幾乎都退化到?jīng)]有實際作用的程度,它們鐘愛的鱈魚、小蝦,基本都是被它們“吸食”到嘴巴里去的。盡管前幾年有人曾拍攝到一角鯨用長牙撩撥前方的小魚,可出現(xiàn)在視頻中的魚似乎已經(jīng)奄奄一息,用牙挑動的行為,更像是一種游戲或試探。
其次,一角鯨兩性之間長牙比例的差距,讓關(guān)于這根長牙屬于雄性第二性征的推測也應(yīng)運而生。人們認為,這就像鹿角一樣,是雄性爭奪交配權(quán)的武器。
但這種推測缺乏幾個關(guān)鍵的細節(jié)。人們常常發(fā)現(xiàn)雄性一角鯨會用長牙互相“較量”,這種較量看起來非常溫柔,與其說是在爭斗,倒更像是在交流。另一方面,社會性鯨類往往不遵循一雄制的家庭結(jié)構(gòu)。更何況由于與冰層碰撞,大約1/3的雄一角鯨牙齒會斷裂,然而這似乎沒有影響它們的交配權(quán)。即便這第二種假設(shè)成立,那15%的有牙雌鯨,又要這長牙作何用呢?
一角鯨的長牙里,究竟有什么?
第三種觀點認為,長牙的長度和粗細影響著一角鯨的“社會地位”,擁有粗壯長牙的鯨或許是家族的統(tǒng)治者。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說,這些一兩歲就開始長牙的一角鯨,終生壽命可達50多年,長牙的大小或許與年齡更為相關(guān),年老的個體往往經(jīng)驗更豐富,在族群中也常常占據(jù)領(lǐng)導地位。
幾年前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一角鯨的長牙并非硬邦邦的長棒,而是有著敏感神經(jīng)的感應(yīng)器。這根長牙缺乏琺瑯質(zhì),同時有密集的微孔,大量神經(jīng)分布其中,可以敏銳感受到周圍水溫、水壓和鹽度的變化。
于是,一種新的觀點被推上前臺——由于一角鯨生活在浮冰密布的區(qū)域,這就導致其需要第一時間找到冰層裂縫以供呼吸,而可以感受水溫和鹽度的長牙,正是幫助它們找到尚未結(jié)冰水面的利器。
盡管有著解剖學上的證據(jù),但這一說法也有自己的硬傷——沒有長牙的雌鯨豈不是很難發(fā)現(xiàn)呼吸的空間?
有支持感應(yīng)器假說的學者對此也給出了解釋。人們幾乎沒有發(fā)現(xiàn)過全部由雌鯨,尤其是所有個體都是無長牙雌鯨組成的群體——只要跟隨群體中擁有長牙的“斥候”們,即便是沒有長牙的雌鯨也可以順利地找到呼吸空間。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無論長牙是否有助于找到呼吸孔,在冰層中求生存始終是一角鯨生命中最重要的課題。有時受到環(huán)境快速變化的影響,一些一角鯨會被突然凍結(jié)的海面冰層包圍,導致溺亡。
這種溺亡的規(guī)模往往很大,人們曾多次記錄到幾百頭的鯨群被冰層覆蓋。1915年,甚至還發(fā)生過1000多頭一角鯨被冰層覆蓋,幾乎溺亡覆沒的慘劇。冰層如此危險,為什么一角鯨還總是追隨浮冰的腳步呢?
這或許是為了躲避它們最主要的天敵——虎鯨。在加拿大的一些峽灣,每年極晝期間總會出現(xiàn)虎鯨的身影,而這里正是一角鯨的主要繁殖地之一。2014年,20多頭虎鯨將一群一角鯨逼迫到淺水區(qū),沒多久,就將這個一角鯨家族徹底絞殺。
然而隨著全球變暖加速,北極地區(qū)的海冰融化速度大大加快,極晝期間,許多地區(qū)甚至連浮冰也徹底消失。失去浮冰保護的一角鯨,又會遭遇什么樣的危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