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黛鑫
“我又沒抽到限定海?!ぬ岵埂贝蟾攀菆鲳^大廳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一句話。
在比賽休息時間里,活動的主場儼然已經(jīng)轉(zhuǎn)移到了場館大廳的周邊商店,幾臺藍色盲盒機面前的玩家絡繹不絕。
盲盒里裝的是安妮的小熊——提伯斯掛件,總共六款造型,其中兩款是隱藏版。盒子上沒有任何標注,只有打開才會知道自己抽到了什么,正如盲盒機上的標語一樣:好運和驚喜伴隨。
盲盒的形式在國內(nèi)真正意義的流行,似乎始于2016年POP MART的大力推廣。它不僅沖到天貓“模型玩具”品類第一,還在2018年北京西單大悅城限量發(fā)售時,造成了清晨6點兩千多人排隊的盛況,堪比當年iPhone4的發(fā)布現(xiàn)場,“盲盒”營銷才逐漸風靡。
對所購買的產(chǎn)品信息未知,希望抽到最難抽到的產(chǎn)品,這樣熟悉的感覺其實還能追溯到90后的小學生涯。零售價1元、包裝并不透明的小浣熊干脆面還不是現(xiàn)在的正方形,每袋干脆面中藏有一張卡片。
尤其是男同學們,打開包裝之后從來不是先吃上一口,而是把手指伸進包裝里,在縫隙里摸索,最后掏出一張有塑料薄膜包裝卻“油”得發(fā)亮的水滸卡,正面是梁山好漢的漫畫形象,背面寫著“無毒無害不可食用”??ㄆR了一共有108張主卡和6張惡人卡,卡的類型又分普卡和閃卡種種。
怎么搭配,想收集怎樣的卡片都可以自己決定,但卡片出現(xiàn)的概率大不相同。有吃了一整箱干脆面才出現(xiàn)的001號宋江,還有吃過的裝有小旋風柴進的干脆面就夠一整箱。從“好愛吃”到“吃不動”的心酸集卡之路,最后也在課間和放學后玩卡、集卡、換卡的快樂中被沖得煙消云散。
無論是盲盒還是水滸卡,或是誕生于日本明治時期的“福袋”,再或是近些年更集中在二次元、ACG等領域的扭蛋,都是換了新“殼”的舊玩法。歸根結(jié)底,始于對驚喜的“賭博”心理,終于社交帶來的歸屬感。
盲盒的“盲”字恰恰說明消費者對盒子里面的東西一無所知,也是一切消費的起始點。有相關心理學表明“不確定性的選擇往往帶來重復性行為”,而幾款小概率的隱藏版是激起人們“賭”一把的最大誘因,人們總希望可以在一次未知的結(jié)果中幸運地“中”次大獎,期許“盲盒”可以帶來最完美的收益。通常,盲盒的價位又易于接受,入門款低至幾十元,可接受范圍內(nèi)的成本推動著消費者按下“購買”。
這樣的結(jié)果是至少大于一次的消費,就像吃不夠的小浣熊。而隱藏版的饑餓營銷為盒子里的產(chǎn)品賦予了能帶來成就感和滿足感的能力,放大了求而不得的蔡戈尼效應,“人類本性趨于完美,對未完成的總是念念不忘”。從而刺激社交屬性,形成二次及多次傳播。從小時候的幾個人湊在一起玩卡、換卡到現(xiàn)在的網(wǎng)絡社交,催生了消費者之間的生產(chǎn)交換。
除此之外,還有盒子內(nèi)產(chǎn)品本身的社交屬性更是讓消費者們昔昔相惜,正如現(xiàn)在的“盲盒”形式大多運用于潮流玩具和源于游戲、動漫的手辦等品類一樣。POP MART銷量最高的Molly出自香港知名設計師Kenny Wong之手,湖綠色眼睛和金黃色頭發(fā)的嘟嘴小女孩早在2006年就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情感溢價,有了可以溝通的小“圈子”,每一個小Molly都是來自一場慈善晚會中愛畫畫的小女孩兒,帶著足以暖心的純真。
“賭一把”的心理催生了消費動機,而圈層間緊密聯(lián)系的歸屬感和社交感早就慢慢大于了盲盒本身的價值。
就如,藍色包裝盒下裝的是可以保護安妮的小熊,無論抽到的是什么造型,玩家腦子里都會先閃過一句“Tibbers”。
當然,如果是限定海牛 · 提伯斯就更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