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雖已過去70多年,但是對于戰(zhàn)爭年代青少年的經歷以及青少年形象和心理的研究卻仍然處于邊緣地帶?!皯?zhàn)爭兒童”這個名詞也是近十年來才出現在德國公眾視野中,德國戰(zhàn)爭兒童眼中戰(zhàn)爭恐怖的場景才逐漸受到關注??唆敻裢ㄟ^“歷史虛構化”的寫作手法一方面展現了二戰(zhàn)最后時期德國青少年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德國國家社會主義思想對青少年的影響,另一方面德國國家內部悄悄萌芽的新起點、新希望。
關鍵詞:青少年 二戰(zhàn) 希特勒青年 教育
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殺;5月8日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正式結束。201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暨反法西斯戰(zhàn)爭結束70年的前夕,亞歷山大克魯格出版了《1945年4月30日》。本書一經出版,便在德國記憶研究的圈子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記憶研究在整個跨文化日耳曼語言文學領域備受推崇。記憶研究學者們一致認為通過了解、再現德國人記憶中的歷史事件才能幫助德國更好的反思歷史、反思二戰(zhàn),記住歷史才是對待德國過去的正確態(tài)度。正如德國前總統(tǒng)里夏德·馮·魏茨澤克說的:“從歷史中解脫的秘訣在于記住歷史”。通過對二戰(zhàn)中青少年形象的分析可以豐富二戰(zhàn)歷史研究,從而更好地反思歷史。
當代德國年輕一代雖然也通過課堂學習了解這一歷史時期,但是所涉及的大多是對戰(zhàn)爭的反思,對于當時德國人生活細節(jié)了解甚少,而經過二戰(zhàn)的老人們對于這段歷史也習慣于沉默??唆敻?014年出版的《1945年4月30》一書正是通過一個個簡短的故事再現了1945年4月30日這一天發(fā)生在德國乃至前世界的事件。而亞歷山大克魯格本人也經歷這一天,當時的他還是一個13歲的孩子,和母親住在薩克森—安爾哈特州。也就是說克魯格從一個青少年的角度記住了家鄉(xiāng)的大轟炸[1]事件。70年之后,克魯格在《1945年4月30》中重現了這場大轟炸。青少年作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本書也有很詳細的描寫,而且本書中對于青少年的描寫也是基于克魯格童年的記憶。雖然本書大部分的故事是虛構的,但是虛構的故事確實建立在真實的歷史事件之上的。這也是克魯格自己獨特的寫作手法“歷史虛構化”:虛構存在于歷史記錄中,虛構和歷史相互融合在一起。
對于青少年納粹時期的青少年形象大致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分析:第一,青少年作為“希特勒青年”團成員在納粹時期的行為;第二,青少年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的行為;第三,青少年在納粹時代所受的教育狀況。
第一,青少年作為“希特勒青年”在納粹時期的行為
“希特勒青年”是納粹時期整個德國社會最重要的青少年組織,也是當時政府唯一承認合法的青少年組織。納粹時期的青少年教育無論是從目標還是方式方法上都深深烙上了國家社會主義的印記。雖說1945年到了二戰(zhàn)最后階段“希特勒青年”不再對青少年有很強的吸引力了,但是納粹時期的國家社會主義思想依舊在青少年當中根深蒂固,并且通過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感受到這種思想。戰(zhàn)爭結束之前,由于德國整個國家內缺乏青年士兵,部分青少年甚至被當成士兵送往前線。這些青少年雖然在“希特勒男孩”組織中接受了相當多軍事化的訓練,但是現實戰(zhàn)爭的殘酷依舊遠超他們的想象。在國家社會主義思想的教育中,德國是不可戰(zhàn)勝的,德國是最優(yōu)秀的民族,然而現實的戰(zhàn)爭卻是德國節(jié)節(jié)敗退,受到反法西斯同盟的四面伏擊。此外,由于缺乏實戰(zhàn)訓練,青少年在戰(zhàn)場上手足無措,也因此白白葬送性命。
第二,青少年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的行為
一個人受到了何種教育很容易從他平時的行為中判斷出來。納粹時期國家社會主義下的青少年所受的教育中滲透著忠誠、榮譽感、紀律、絕對服從、沉默、樂于承擔任務和責任?!惰F質十字架》中的女兒和母親對于父親的要求便是絕對服從,甚至是父親對女兒提出的自殺命令也無絲毫反抗。而父親,這個命令的發(fā)出者卻在女兒與妻子死后選擇了茍且偷生。此外,青少年平日里談論的話題也都大多于戰(zhàn)爭有關。甚至是小孩子們聚在一起玩的游戲也是虛擬戰(zhàn)爭場景相互進行攻擊。
第三,青少年在納粹時代所受的教育狀況。
以上兩個方面的內容中均已提到,二戰(zhàn)結束之前的德國青少年腦海中依舊充斥著很多國家社會主義的思想,正如他們一直以來所收到的教育。但是在1945年這個關鍵的歷史時期,德國也向人們展示著它新的活力和希望?!独∥牡闹`清稿》中“希特勒青年”放棄了他們本該偷襲敵軍的任務,在山中認真學習拉丁文,“德國的青少年可以慢慢學會新的開始”。
透過這三個方面可以清晰地看到:雖然1945年4月30日納粹統(tǒng)治已經走到了盡頭,但是納粹思想依然在青少年心中根深蒂固,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無不體現著納粹國家社會主義教育的痕跡;同時,戰(zhàn)爭給青少年身體上、心理上帶來的創(chuàng)傷在戰(zhàn)后的幾十年依舊影響著他們的生活,有些甚至伴隨了他們一生。然而1945年4月30日也是德國歷史上重要的轉折點,透過青少年也可以看到德國新的希望。
注 釋
[1] 二戰(zhàn)后期,盟軍對德國各大城市都進行了毀滅性對轟炸,許多大城市因此遭到嚴重摧毀。大轟炸有力地打擊了納粹德國對軍事力量,同樣也造成了大量的平民傷亡。
參考文獻
[1] 陳玉玲,李濤. 德國青年為何瘋狂接受納粹的“特殊教育”[J]. 2009,(1).
[2] [德]薩賓娜·博德. 被遺忘的一代[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2-16.
[3] Alexsander Kluge. 30. April 1945 [M]. Berlin: Suhrkamp. 2014.
[4] Erich Bulitta,Hildegard Bulitta. Kriegskinder[M]. Kassel: Volkskind Deutsche Kriegsgr?berfürsorge e.V.. 2011: 42-55.
[5] Andreas Kilbe. Der letzte Werktag des Dritten Reichs[M]. Frankfurt. 2014.
作者簡介:劉俊紅(1990—),女,山東濰坊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德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