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邊境的小城龍州,有著這樣一個頗有意義的“鳥故事”:該縣逐卜鄉(xiāng)弄崗村不少村民過去打鳥、吃鳥,如今卻轉變?yōu)閻埒B、護鳥的“土專家”,做“觀鳥生意”脫貧致富,弄崗村也成為廣西最大、全國有名的“愛鳥、護鳥、觀鳥”基地。
弄崗村地處有廣西“西雙版納”之稱的弄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外圍。這個“鳥的天堂”里,聚居著240多種鳥,其中不乏弄崗穗鹛、印支綠鵲等10多種珍稀“明星鳥”。
但在這個“鳥的天堂”里,當?shù)卮迕駞s過得很貧苦。村民說,他們祖祖輩輩居住在這喀斯特巖溶山弄里,過去主要以種玉米、甘蔗為生,滿眼綠水青山,卻長期收入微薄、貧困難除。
2008年,廣西鳥類學家周放、蔣愛伍在弄崗自然保護區(qū),發(fā)現(xiàn)并命名“弄崗穗鹛”這一鳥類新品種,引起鳥類學界的轟動。此后,大量“鳥友”慕名前來觀鳥、拍鳥。弄崗村隴亨屯、汪那屯一些頭腦靈活的村民,巧妙利用“鳥資源”,以鳥為媒當起“鳥導”,做起了“鳥生意”,每天收入少則100元,多則上千元。
看著鳥窩變成“金窩”,原先外出打工的村民,紛紛回家干起“鳥生意”。汪那屯村民黃海鵬說,他在2012年返鄉(xiāng)后,先是做了幾年“鳥導”賺到“第一桶金”,接著在2016年投資60多萬元建成民宿。如今,他的“弄崗鳥舍”靠接待各方“鳥友”和科普實踐團隊,一年純收入超過10萬元。
隨著弄崗村“觀鳥經(jīng)濟”的興起,當?shù)乜h鄉(xiāng)順勢建設弄崗生態(tài)觀鳥科普基地,作為精準扶貧的重點之一,指導村民算好經(jīng)濟賬、制定愛鳥護鳥的《村規(guī)民約》,將房屋改造成民宿,成立“鳥導”隊、后勤隊等,逐漸形成以觀鳥、拍鳥為主的休閑生態(tài)旅游產(chǎn)業(yè)。
去年2月和今年3月,龍州縣還連續(xù)舉辦兩屆“秘境弄崗”國際觀鳥節(jié),為村民帶來數(shù)百萬元的收益;僅隴亨屯6家民宿便接待游客900多人,平均每家收入4萬元以上。目前,該觀鳥基地已輻射弄崗村5個屯,有專業(yè)“鳥導”約20人、觀鳥點20多個、民宿10多家,帶動村里不少貧困戶脫貧致富。
“我家能脫貧,除了感謝黨和政府的扶貧政策好,也要感謝鳥兒的牽線搭橋?!彪]亨屯村民農(nóng)海忠欣喜地說。2017年,通過扶貧資金和親友支持,他把兩層舊樓房改造成可接待“鳥友”的民宿。一年下來,他家由此增收約4萬元,摘掉了“窮帽子”。
2017年以來,隴亨屯在上級支持下籌集696萬元打造生態(tài)鄉(xiāng)村示范點,實施房屋立面改造,改廚改廁,建設排水排污管網(wǎng),修建生態(tài)停車場和景觀文化長廊,一些房屋外墻還掛著“鳥友”拍攝的各種鳥兒美圖,并配有科普說明。
說起村莊欣欣向榮的變化,村民們很自豪:“家鄉(xiāng)變美了,生活變好了,大家都明白保護區(qū)的這片森林、這些鳥兒就是我們的寶貝,每一棵樹、每一只鳥都要保護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