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山遠
在“明末四公子”中,方以智的名氣,不如當時作為文壇領袖的陳貞慧,更遠不如侯方域、冒襄二人,侯方域、冒襄因為與“秦淮八艷”中的美女李香君、陳圓圓、董小宛的香艷故事,流傳至今。但方以智絕對是最值得一寫的,因為他的才華,更因為他的忠誠——連敵人都佩服的忠誠。
“忠孝兩全”的極致
常說“自古忠孝難兩全”,然而在明末清初亂世之中,方以智達到了“忠孝雙全”的極致。
先說“孝”。晚明內(nèi)憂外患,天下大亂,方以智的父親方孔炤任湖廣巡撫時,正值農(nóng)民起義軍張獻忠部侵入湖北,方孔炤激勵將士英勇作戰(zhàn),連戰(zhàn)連勝。此后朝廷重臣楊嗣昌督師平寇,調(diào)度失宜,導致方孔炤在襄陽一役中戰(zhàn)敗,但楊嗣昌反借此彈劾方孔炤貽誤軍機,逮捕下獄。方孔炤兇多吉少。
時為1641年,方以智在京城任小官,挺身救父,“懷血疏訟冤”,蘸著自己的鮮血寫下為父申冤書,長達一年多時間,每天替父親奔走,哭號喊冤。這份孝心打動了崇禎帝,將方孔炤從輕處理,免去死罪,遣戍紹興。方孔炤后來壽終正寢。
崇禎帝對方以智的印象本來就不錯,方孔炤蒙冤前一年,30歲的方以智中了進士,選為庶吉士,有人向崇禎皇帝推薦方以智,崇禎召甚至德政殿,方以智“語中機要,上撫幾稱善”。
再說“忠”。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禎自盡,方以智在崇禎靈前痛哭,不愿離去,被抓住,“加刑毒,兩髁骨見,不屈”。不久李自成兵敗山海關,方以智趁亂逃往南方,卻被腐朽不堪的南明小朝廷排擠,四處流浪,饑寒交迫,卻始終不肯投降清朝。1650年,他在廣西平樂被清兵抓住,清軍統(tǒng)帥給了方以智一道選擇題:左邊是官服,右邊是鋼刀。方以智毫不猶豫走向鋼刀。這么忠誠剛烈之人,連敵人都很佩服,方以智被釋放,當了和尚。
公元1671年(清康熙十年),方以智再次被捕,從江西押往廣東時,途經(jīng)江西萬安惶恐灘頭,因疽發(fā)卒于舟中。但另有一說,更為后人所接受:方以智自沉于江西萬安惶恐灘江殉國。歷史學家余英時著有《方以智晚節(jié)考》,對方以智在惶恐灘剛烈自盡進行了詳盡考證。
身為僧人,為何又遭清軍逮捕?越來越多的考證認為:方以智,是反清復明組織“天地會”的創(chuàng)始人。無論多么絕望,他一直沒有放棄基于忠誠的努力。
“公子”光環(huán)下的學霸
“明末四公子”均以才華著稱,但方以智不僅僅寫得一手好文章,還堪稱一位“曠世奇才”。
方以智文武雙全,好友陳子龍(也是明末一位奇男子,名妓柳如是的前男友)評價說,方以智“六齡知文史,八歲游京師,十二工書法,隸草騰龍螭,十五通劍術,十八觀玄儀,旁及易象數(shù),無理不可欺”。
他是安徽桐城人,與其他三公子一樣,均出身名門望族。方以智從小苦讀詩書,隨父宦游時,見名山大川,歷京華勝地,閱西洋之書,頗長見識。值得一提的是,明末西學東漸,方以智一面秉承家教,以《易》學傳世(方孔炤就是著名的易學家),一面又廣泛接觸傳教士,學習西學。他跟西洋傳教士畢方濟與湯若望都有很深的交往,學習了解西方近代自然科學,也因此擁有了遠超他那個時代同齡人的科學素養(yǎng)與世界觀。
后人評價,方以智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其實,他還是文學家、政治家、書畫家、社會活動家、革命家。甚至,他還能稱得上是醫(yī)學家——他撰有多種醫(yī)學著作,并撰文介紹西醫(yī)之解剖學給國人。憤而離開南明小朝廷后,一度以賣藥為生。
學者羅熾所著《方以智評傳》一書,稱方以智為明末清初中國的“百科全書派”思想家。熟悉他的網(wǎng)友則風趣地說:他是陳近南與王重陽的重合體。他確實有武俠小說的傳奇:晚年將自己的學問分別傳授給三個兒子和侄子,四人各學一樣,居然都成了大家。
忠誠與背叛
方家與東林黨有很深的淵源,視閹黨為仇寇。滿清入關后,方以智輾轉(zhuǎn)南下,投奔弘光政權,卻遇到仇敵阮大鋮把持朝政。
阮大鋮是才子,人品卻低劣不堪,先依東林黨,后依魏忠賢,崇禎朝曾以附逆罪去職,在南京時四處活動,想東山再起,被“四公子”罵得不敢出門。但壞人總是能抓住機會,阮大鋮在南明權傾一時,對東林、復社人員大加報復,見到方以智,開口就是:李自成入京后,你怎么還活著,沒有“殉節(jié)”?把方以智列入“從逆六等”中的第五等。方以智只能繼續(xù)逃亡。
明朝覆亡、滿清奪得天下的過程,無時不在上演著“忠誠與背叛”的故事:
那個以為何沒在北京淪陷時“殉節(jié)”之借口來打擊方以智的阮大鋮,南京城陷后,立刻降清,還隨著清軍去進攻明軍,最終病死于攻打仙霞關的石道上;
那個名滿天下、與“四公子”相交甚深的錢謙益,東林黨領袖,當清軍兵臨城下時,如夫人柳如是勸他一起投水殉國,錢謙益沉思無語,最后走下水池試了一下水,說:“水太冷,不能下”,柳如是“奮身欲沉池水中”,卻給錢謙益硬托住了,他剃發(fā)降清了;
那個侯方域,錚錚鐵骨的“四公子”之一,《桃花扇》的男主角,在大勢已去后,他并沒有像《桃花扇》中那樣去當?shù)朗浚莿訐u了,寫了詩文阿諛新朝,還參加了滿清的鄉(xiāng)試,諷刺的是,并沒考上。后人寫詩諷道:“兩朝應舉侯公子,忍對桃花說李香!”
……
方以智的不平凡,就在于此:他理解同時代人的所有選擇,包括背叛,但他不會這么選擇,即使名利誘惑、生死考驗,他仍然選擇——忠誠。在一個背叛者遍地的亂世中,方以智,為何還要堅持忠誠?方以智又是忠誠于什么?
簡而言之,應該就是中國文化得以延續(xù)的士大夫精神吧,任滄海桑田,任天崩地裂,人在天地間,卓然而立,不失節(jié)操。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