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失敗,宣告了資產階級建國方案在中國的破產,一些立志為中國的獨立和富強而斗爭的先進分子開始探索救亡中國的新途徑。1917年10月,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為他們撥開迷霧,帶來了馬克思主義。在新思想的指引下,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誕生了,國家和民族的命運迎來了新的歷史拐點。自此開始,中國共產黨人時刻將改變國家和民族命運作為自己一切奮斗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開始了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自身,為民族解放、國家獨立、人民幸福而奮斗的光輝歷程。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首先與國民黨進行合作,掀起了大革命的高潮。但是由于國民黨右派突然叛變革命,大革命以失敗而告終,中國共產黨經歷了第一次重大挫折。血的教訓讓中國共產黨人認識到,必須直接掌握武裝力量,才能最終取得革命的勝利。1927年8月1日,共產黨領導國民革命軍在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隨后,“八七會議”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的總方針,毛澤東同志在會議上提出了“槍桿子里出政權”的著名論斷。當年10月,中國共產黨建立起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將革命重點由城市轉向農村,開創(chuàng)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燎原星火,開啟了在艱難困苦環(huán)境中為民族解放事業(yè)而不懈奮斗的歷程。
土地革命、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進行的最為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從建設根據地到被迫長征,從陜甘寧邊區(qū)大生產到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斗爭,偉大的中國人民沒有被艱難困苦嚇倒,偉大的奮斗精神一直支撐著黨和人民奮勇向前。
在井岡山,共產黨人依靠艱苦奮斗精神開創(chuàng)了第一片紅色根據地。當時,由于國民黨的嚴密封鎖,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軍民過著缺衣少食的生活,食鹽、棉花、布匹、藥材以及糧食奇缺,紅軍戰(zhàn)士以糙米飯、南瓜湯和野菜果腹,在嚴冬穿著單衣堅持戰(zhàn)斗。此時,紅軍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挑糧運動,井岡山軍民自己動手挑糧、種菜、編草鞋、挖草藥、熬硝鹽、辦軍械廠,以團結一心、同甘共苦的奮斗精神克服艱難險阻。不但解決了吃飯和儲備糧食問題,鞏固和擴大了革命根據地,也以事實回應了黨內極少數人提出的“紅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問,更成就了“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于勝利”的井岡山精神。
根據地廣泛建立,紅軍隊伍規(guī)模空前壯大,革命的星星之火在全國點燃,然而,此時中共中央內部出現的“左”傾錯誤卻使革命形勢急轉直下。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停止內戰(zhàn)、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的主張,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仍頑固堅持其“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調動100萬大軍“圍剿”紅軍和各蘇區(qū),其中以50萬兵力直逼中央蘇區(qū)。在“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下,中央蘇區(qū)第五次反“圍剿”最終失敗,紅軍從而被迫進行戰(zhàn)略轉移,開始了二萬五千里長征。在漫漫長征路上,紅軍戰(zhàn)士的生活異常艱苦,但是他們沒有屈服,而是懷揣革命必勝信念與自然險境和國民黨的圍追堵截作斗爭。遵義會議成功解決了革命的路線、方針、政策,初步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會后,中央紅軍在黨中央和毛澤東的指揮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越夾金山、穿越大草地,甩開了數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用頑強的意志征服了人類生存極限。
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在會寧會師。行程二萬五千里、縱橫11個省的紅軍長征終于勝利結束。黨和紅軍用浴血奮斗的事實證明,在通往遠大理想的道路上沒有坦途可走,唯有在堅定理想的指引下,充分發(fā)揚一往無前的奮斗精神,才能保證沿著正確的道路不斷前進。
在黃土高坡上的延安,中國共產黨建立起陜甘寧革命根據地,中國革命的面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此后的11年里,這里成為中國人民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贏得全國解放的紅色核心。但是國民黨反動派的封鎖和侵華日軍的掃蕩給根據地的發(fā)展帶來了嚴峻挑戰(zhàn)。面對嚴重的物質生活困難和艱苦的斗爭條件,廣大軍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迸發(fā)出奮然前行的精神力量,積極投身于邊區(qū)政府開展的大生產運動中。八路軍將士們一手拿鋼槍、一手拿鋤頭,一邊戰(zhàn)斗、一邊生產,將荒草遍地的不毛之地建設成了“塞北江南”。
大生產運動對解決嚴重經濟困難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從1943年起,敵后各根據地的機關一般能自給兩三個月甚至半年的糧食和蔬菜,人民負擔也只占總收入的14%左右,按當時的生活水平,實現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要求。大生產運動是自力更生的一曲凱歌,它不僅支持了敵后的艱苦抗戰(zhàn),為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而且積累了一些經濟建設的經驗,培養(yǎng)了廣大干部與群眾同甘共苦、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作風。正是憑著這種精神,黨領導人民最終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推翻了國民黨腐朽統治,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知識鏈接: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人民奮力爭取民族復興道路上的一件開天辟地的大事。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法租界貝勒路樹德里3號(后稱望志路106號,現改興業(yè)路76號)召開。出席大會的各地代表共13人。因突遭法國巡捕搜查,會議被迫休會。7月底,會議最后一天的議程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一艘游船上舉行。在船上,中共一大通過了黨的第一個綱領和決議,正式宣告中國共產黨莊嚴誕生。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標志著中國出現了完全新式的、以共產主義為目標的、以馬克思主義為行動指南的、統一的無產階級政黨。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
由于中共一大最后一天的會議是在嘉興南湖的一艘紅色游船上舉行,所以,這艘承載著中國革命火種和歷史使命的游船也被稱為“紅船”。2005年6月21日,習近平同志在《光明日報》發(fā)表署名文章《發(fā)揚“紅船精神”走在時代前列》,將“紅船精神”高度提煉為: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chuàng)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他將“紅船精神”視為中國革命精神之源。2017年10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同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共同瞻仰上海中共一大會址和浙江嘉興南湖紅船時表示,我們黨的全部歷史都是從中共一大開啟的,我們走得再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
浙江嘉興南湖“紅船”
知識鏈接:井岡山的艱苦斗爭
紅色革命圣地井岡山
井岡山根據地建立初期,國民黨軍隊不僅從軍事上進行“圍剿”,而且還在經濟上嚴密封鎖,妄圖把紅軍餓死、困死在井岡山,以達到撲滅革命圣火的目的。對于當時的情況,毛澤東曾在文章中談到:在白色勢力包圍的井岡山,軍民日用必需品和現金的缺乏成了極大的問題。每天每人只有五分大洋的油鹽菜錢,還是難以為繼。根據地食鹽、布匹、藥品極度缺乏,幾乎斷絕。紅軍官兵在打仗的同時,還要籌款,每天的伙食費極少,戰(zhàn)士們大都營養(yǎng)不良。醫(yī)院傷員缺醫(yī)少藥,極其艱苦。
在困難時期,毛澤東、朱德等紅軍領導人與官兵一致,共同過艱苦的生活。到隆冬,許多紅軍戰(zhàn)士沒有棉衣,只有一件單衣,晚上睡覺只能是三個戰(zhàn)士一床棉被。有的戰(zhàn)士只能用稻草當被子蓋,當時戰(zhàn)士們還編順口溜唱道:“蓋稻草,軟又黃,金絲被,蓋身上,不怕北風和大雪,暖暖和和入夢鄉(xiāng)?!边@充分表達了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紅軍戰(zhàn)士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當時毛澤東的衣服是補丁上加補丁,朱德的衣著就像一個伙夫頭?;锸撤矫?,每天總是千篇一律的“紅米飯,南瓜湯,秋茄子”,紅軍戰(zhàn)士們長期沒有鹽吃,肉更是幾個月也見不到。戰(zhàn)爭期間生活就更苦,紅軍將士從上到下,每人每天只有五分錢的伙食費,毛澤東、朱德同戰(zhàn)士們一起吃野菜、喝稀飯。
雖然環(huán)境條件如此艱苦,但是紅軍官兵并沒有被困難壓倒,反而以苦為榮,以非凡的智慧和毅力,想盡一切辦法大搞生產自救、自力更生。為了解決食鹽缺乏的困難,根據地軍民把房屋老墻上的土取下來熬硝鹽,以代替食鹽。紅軍醫(yī)院設備簡陋,缺少醫(yī)療用具,醫(yī)務人員就自己到山上砍竹子,自制竹刀、竹鑷子、竹藥茼等代替。藥材短缺,紅軍戰(zhàn)士請教當地老中醫(yī),自己上山采集草藥,并認真學習中藥配方,配制中藥用來治療傷病員。為了打破敵人即將到來的“會剿”,及時把糧食運上山以備戰(zhàn)時之需,毛澤東、朱德帶領紅軍將士從井岡山下挑糧上山,每人每天兩趟,往返百余里。
為了解決紅軍的給養(yǎng),安定群眾的生活,鞏固紅色政權,邊界黨組織領導根據地軍民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自力更生,發(fā)展生產,進行武裝斗爭和經濟建設,共渡難關。土地革命前,由于地主豪紳的殘酷剝削,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受到抑制,大量的土地無人耕種。井岡山土地革命后,在邊界黨組織和政府的積極引導下,農業(yè)生產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針對當時經濟困難的狀況,蘇維埃政府領導井岡山軍民白手起家創(chuàng)業(yè),先后創(chuàng)辦起一些軍械廠、棉被廠、印刷廠等。建立紅軍醫(yī)院時,資金不夠,于是全軍上下共同捐款,把平時的零用錢和節(jié)余下來的伙食費捐獻出來,一共湊了1000元大洋。錢還是不夠,紅軍戰(zhàn)士就地取材,輪流出工,終于建起了兩層的“紅光醫(yī)院”,使紅軍傷病員有了一個固定的去處。另外,根據地還建起了自己的造紙廠和紅色墟場,并想方設法開展紅區(qū)和白區(qū)的經濟貿易,許多人冒著生命危險把根據地急需的食鹽、藥品、棉花和經費等運進山來。
正因為有這種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井岡山軍民才沒有被艱難困苦所嚇倒,也正是在這種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的鼓舞下,井岡山根據地才得以鞏固和發(fā)展起來。
知識鏈接:長征中的浴血奮斗
油畫《紅軍過草地》
長征始于1934年10月紅一方面軍撤出江西瑞金,結束于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會師。人們經常把長征稱為二萬五千里長征。在漫漫二萬五千里征程中,中國共產黨和紅軍沖破國民黨幾十萬大軍的圍追堵截,忍受著饑餓寒冷的煎熬,翻越了地球上罕見的險峻峰巒,穿越了難行的沼澤溝壑,一步一步踏出了人類歷史上不曾有過的奇跡,用生命和鮮血講述了一個聞所未聞的故事。
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紅軍在遵義會議后四渡赤水、突破烏江、巧渡金沙江后,于1935年5月24日來到大渡河南岸的安順場渡口。蔣介石以薛岳、劉湘等部,南攻北堵,并將渡口的船只全部燒毀,企圖圍殲中央紅軍于安順場。險惡的地勢,囂張的敵人,并沒有嚇倒紅軍將士。在劉伯承、聶榮臻的帶領下,紅軍以勇猛的奇襲戰(zhàn)術,殲滅渡口守敵兩個連,繳獲了一只渡船,控制了南岸渡口。5月25日,紅一團第二連17名勇士在連長熊尚林的率領下,登上了這只繳獲的木船。他們冒著槍林彈雨,戰(zhàn)勝了險灘急流,終于強渡成功,消滅了敵人一個營,控制了渡口工事,粉碎了蔣介石的企圖。渡口工事雖然被控制了,但渡河船只嚴重不足。如果靠這僅有的一只船渡河,全軍渡過河去要一個月的時間,這是當時形勢所不允許的。于是,中央軍委決定,兵分兩路。紅一師及干部團繼續(xù)在安順場渡河,沿左岸北上;主力沿右岸北上,直奔距安順場320里的瀘定橋。
瀘定橋是四川通往康藏地區(qū)的咽喉要道。此時,橋東瀘定城有守敵劉文輝近一個團的兵力把守,橋頭、河岸早已筑好防御工事,派有重兵扼守,橋板也全部撤掉,僅有幾根鐵索懸在空中。另有兩個旅的敵軍,正在向瀘定橋急進增援。為了搶奪瀘定橋,紅二師第二團以一晝夜240里的急行軍,冒雨前進,在敵人之前占領了橋西頭。接著,紅二連22名勇士在連長廖大珠的率領下,冒著敵人的猛烈火力,攀爬著懸空的鐵索沖向對岸,占領了橋東頭,并與沿左岸趕至瀘定城的紅一師一部勝利會合。5月30日,中央軍委率領的紅軍主力,從瀘定橋渡過了大渡河。
翻越夾金山。1935年6月8日,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作出一、四方面軍會合以開展新局面的戰(zhàn)略任務的指示。實現這個戰(zhàn)略目標的關鍵,是要翻越海拔4900多米的夾金山。夾金山終年積雪,空氣稀薄,氣候變化無常,人跡罕至。此時,指戰(zhàn)員衣衫單薄,還有許多戰(zhàn)士身負重傷。但堅強的紅軍戰(zhàn)士,忍受著嚴寒,邁開雙腿向雪山前進。毛澤東、朱德等領導同志身穿夾衣夾褲,手持木棍,帶頭走在隊伍的前面。攀登到半山時,氣候突變,狂風挾著冰雹劈頭蓋臉打來。指戰(zhàn)員們手拉著手,與狂風冰雹搏斗著。快接近山頂了,空氣越來越稀薄。指揮員們不停地告訴戰(zhàn)士們,無論如何不能停下休息,停下休息非常危險,大家互相攙扶著,終于勝利地翻過了大雪山。
穿越大草地。1935年8月,中共中央機關和紅四方面軍指揮部率領的右路軍進入草地。草地,其實就是高原濕地,為泥質沼澤。每年的5月至9月為草地雨季,這時本已滯水泥濘的沼澤,更成漫漫澤國,紅軍正是在這個季節(jié)經過草地的。這里許多地方的青草下面是一尺多深的黑水,水中含有毒素,腳如果被草根刺破,經黑水一泡,傷口便會潰爛。當地的氣候十分惡劣,白天霧雨迷蒙,夜間風雨交加,寒冷異常。茫茫草原沒有道路,只能踩著草根行走,不慎落入泥潭,就會越陷越深,被沼澤吞沒。紅軍戰(zhàn)士還面臨著糧食的短缺,在極度缺乏食物的情況下,紅軍戰(zhàn)士就靠吃野菜、草根、樹皮充饑。有的野菜、野草有毒,吃了輕則嘔吐瀉肚,重則中毒死亡。沒有能吃的野菜,就將身上的皮帶、皮鞋、皮毛坎肩脫下來,甚至還有馬鞍子,都拿來煮著吃。在困難面前,紅軍戰(zhàn)士沒有低頭,而是充分發(fā)揚了偉大的奮斗精神,經過六天六夜的行軍,終于排除萬難,走出了草地。
知識鏈接:墾荒南泥灣
1940年,朱德總司令根據中共中央關于開展大生產運動的指示精神親赴南泥灣調查,決定在此屯墾自給。1941年春,八路軍一二○師三五九旅在王震的率領下,奉命開進南泥灣,披荊斬棘,開荒種地。生產過程中,旅黨委作出決定“不讓一個人站在生產圈外”。從王震到勤雜人員和隨軍家屬,人人參加生產勞動,承擔和戰(zhàn)士一樣的生產自給任務。一個到三五九旅訪問的記者寫道:“王震的雙手也像他的部下一樣,由于勞動而生滿了老繭?!逼咭话藞F團長陳宗堯是1932年入伍的老紅軍,參加過二萬五千里長征,多次負過傷。在大生產運動中,他把團司令部的參謀長、參謀、通訊員、司號員等人組成一個生產小組,自己擔任組長。他們承擔的開荒任務和連隊干部戰(zhàn)士一樣多。陳宗堯下連檢查工作,總是扛著镢頭,一邊和干部戰(zhàn)士開展勞動競賽,一邊了解情況指導工作。
戰(zhàn)士們更是你追我趕,越干勁頭越大,越干辦法越多。七一八團著名勞動英雄李位,創(chuàng)造了一天開荒三畝七分六的驚人紀錄。勞動英雄趙占魁又以四畝一分一的紀錄超過了他。四支隊一營戰(zhàn)士尹光普,特別打制了一把十斤重、一尺多長的大镢頭,每天開荒在四畝以上。七一九團有20多名50歲以上的老同志,組成了一個老頭隊,由老軍醫(yī)蔣維平當隊長。上級給他們的任務是能開多少荒算多少,他們的決心是不僅做到生產自給,而且要自給有余,為革命多作貢獻。指戰(zhàn)員們在勞動中唱道:“紅紅的太陽照山崗,南泥灣里好風光。革命戰(zhàn)士不怕苦,扛起镢頭去開荒。生產自給反封鎖,氣死頑固賊老蔣?!备杪暠磉_了解放區(qū)全體軍民的意志和決心。
經過兩年的辛勤勞動,到1942年,三五九旅全體指戰(zhàn)員開墾了兩萬五千多畝荒地,生產自給率達到61.55%;1943年,生產自給率達到100%;到1944年,三五九旅共開荒種地26.1萬畝,收獲糧食3.7萬石,養(yǎng)豬5624頭,上繳公糧1萬石,達到了“耕一余一”。廣大官兵用自己的雙手和汗水,將荒無人煙的南泥灣變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鴨遍池塘,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陜北好江南。
三五九旅奮戰(zhàn)南泥灣的英雄事跡極大地鼓舞了解放區(qū)全體軍民的生產熱情,敵后抗日根據地的軍民也紛紛提出要“創(chuàng)造敵后南泥灣”,南泥灣精神在各解放區(qū)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