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
楚風(fēng),文藝學(xué)博士,英語語言文學(xué)(翻譯)碩士生導(dǎo)師,所作詩歌《孤獨》:
(一)據(jù)說/孤獨是三角形/一個角落/一束陽光的盡頭/一次深深地蜷縮/一番慵懶斜靠床頭。
“孤獨”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卻深深被感知的情緒,作者試圖將它從“無形”變“有形”?!肮陋毷侨切巍边@個形象的表述很有意思,為什么不是“圓形”?接著往下看:“角落/…的盡頭/蜷縮(深深的)”這三句話,給人一種更往細微處縮小、聚焦的感覺,而“三角形”正是一種帶角的、消瘦的、內(nèi)收的形體,與詩人的感情產(chǎn)生了照應(yīng)。這三角形的“孤獨”,有一種自我封閉、自我保護的意味。
(二)無語/漆黑/邊界消弭/思考悄無聲息地彌漫/海浪般涌動的氣息/心,沒有方向。
在孤獨的空間里,空間是密閉、緊縮的,但是思緒卻存在,甚至擾雜:思考…彌漫/ …涌動的氣息/心,沒有方向。在孤獨的籠罩下,思緒萬千。心靈開始游蕩,反映出情緒的迷茫與困惑。值得注意的是,“孤獨”從“有形”變得“無形”了:
邊界消弭/思考…彌漫。從一個密閉三角形一下子跳躍了出來,越出了孤獨的疆域,所以“心,沒有方向”了。詩人游走在有形與無形之間,利用空間的獨特審美優(yōu)勢,造成了別致的審美體驗。建立孤獨的三角,繼而又越出孤獨的疆域。將情緒的波動,利用空間,拿捏得恰到好處。
(三)是虛空/是處所/是容器/是一段時光/在此,將存在/安放。
在無形(無邊)的迷茫中,就讓心靈一直在“搖曳碧云斜”中游蕩,可好?若是在迷茫的無方向感中收尾,似乎也可以形成完整的詩歌意脈。但妙就妙在,作者再一次借助“空間”的魔力,掀起了審美的波瀾:是虛空/是處所/是容器/是一段時光。作者再一次,將“無形”框定邊界,而且不斷往里收,從虛空到處所,從處所到容器。值得注意的是,這時候的“有形”,與第一段的“三角形”是有“質(zhì)”的區(qū)別的!有形的孤獨三角形,是一種自我封閉、失落,甚至有點憂郁的情緒。而這里的“有形”的構(gòu)建,則恰恰相反:在此,將存在/安放。這里的“有形”的“處所”“容器”,是用來存放“存在”的!多么富有哲學(xué)意味!這也是這首詩歌思想“形而上”的高妙之處!將一首抒情意味的詩歌,上升到了哲學(xué)追問的高度!
名言“慎獨”二字,見“孤獨”乃人性之弱點。誰也無法逃避,無法抗拒孤獨對人心靈的浸漬與悄無聲息的戳痛。作者沒有回避,將內(nèi)心的困頓與迷茫,利用空間的變化巧妙地傳遞。經(jīng)過思想的掙扎、心靈的逃逸,找到了“存在”!注意,作者的措辭,是“存在”,而不是心靈、生命等常見語。經(jīng)過了一番在“漆黑”中思想的掙扎,詩人找到了“存在感”。存在,即意義!這是人生最基本的,也是最難求的。
思想不故作高深,在困頓里掙扎,最終在“存在”中發(fā)現(xiàn)意義。人性的弱點,毫不掩飾,“存在”的發(fā)現(xiàn),又浮現(xiàn)了人性的偉大、思考的力量、孤獨的磨煉價值!所以,作者在與“孤獨”抵抗,卻又客觀傳遞出孤獨的“雙刃劍”價值!沒有“孤獨”,也許根本找不到“存在”,找不到“意義”。
第三段中,其實還有一個微妙的小轉(zhuǎn)折,即“是一段時光”。從虛空到容器,已經(jīng)化作“有形”,又再一次“越界”,但這一次越界,得來的不是迷茫,是一段時光的真切體驗。時光,是難以捕捉的,“一晃眼就過去了”是因為你沒在意、沒用思考的心靈去體驗。作者點出“時光”二字,恰恰是因為孤獨的境遇使人越發(fā)感觸靈敏,時光不再轉(zhuǎn)瞬即逝,而是點點滴滴地過往流淌。詩人也只有在別樣的情緒中(孤獨)才能體驗到這微妙不可測的東西,這時光,是作者在孤寂中,慢慢咀嚼到的。所以,從容器到時光,是作者的“所體驗”“所感觸”“所感悟”!
最終,將“存在”“安放”。不是擱置,是安放。心靈的游弋,在“孤獨”中徘徊,在“存在”中安頓。好一場別開生面的生命哲學(xué)追問!好一場魔幻時空的審美探險!
只是,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話“一番慵懶斜靠床頭”,指向一種愜意的“閑情”。似乎在文脈中產(chǎn)生了阻礙,我以為,去掉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