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詩洋
一直以來,圍繞著茅臺,有著一個大多數(shù)人看不見的隱秘江湖。
生活在上海的李曉大概從6年前開始買茅臺,每年要花50萬到100萬。當時他還算是囤茅臺的大戶,可現(xiàn)在,有朋友一年竟花5000萬買茅臺,他比不了。
李曉沒有專門的酒窖,喜歡在辦公室藏酒。因為經(jīng)常去全國各地談生意,他就在位于各地的私人辦公室里都藏一些,洋酒、紅酒、白酒都有,茅臺不算最多的,卻是他現(xiàn)在最喜歡喝的。
李曉算是囤茅臺的人里一個典型畫像:中年,事業(yè)有成,喜好喝酒,又交際廣泛。他現(xiàn)在幾乎每天都喝,甚至影響到他的愛人。每天吃飯,他喝兩斤裝的,他愛人喝小瓶的(500ML飛天茅臺),一天六小杯,差不多一兩酒。
上世紀九十年代在上海剛工作時,他就喜歡喝酒,酒局從那時起就沒斷過。那時雖然也喝茅臺,但和現(xiàn)在不一樣,他那時沒有錢,住的房子也小,晚上寧愿躲在桑拿房里也不回去。每天滿腦子想的,就是怎么改變生活。
后來他下海做生意,炒股票、炒期貨,到處投資,錢賺多了,喝酒也越來越挑剔,出門吃飯,只喝自己帶的。講究也多了,品牌、年份、種類,都有要求。
李曉剛開始喝啤酒,后來喝洋酒,洋酒杯子大,喝的過程總要兌點東西,喝多了就覺得肚子脹。他那時候已經(jīng)算事業(yè)有成,有了喝好酒的習慣,不再只求一醉。于是從2009年前后開始喝紅酒。
在中國,紅酒的門道遠勝于其他酒類,由于種類繁多,價格貴且鑒別門檻高,高檔紅酒的價格直到今天也不透明。而在當時,因為渠道不多,一瓶柏圖斯有時候要賣七八萬元。
他在那段時間了解到紅酒的“套路”,也漸漸入了“酒圈”。按他的說法,紅酒價格在香港是透明的,到了內(nèi)地價格就不透明?!耙黄坷票緛碣u兩千,到內(nèi)地交完稅能賣到兩萬六,在香港買是一萬一,千差萬別?!边@種差異源自經(jīng)銷商分層太多,老大傳老二,老二傳老三,等到了消費者手里,價格早已翻了幾番。
即便是在上海,真正懂紅酒的圈子也難找,或者說難遇到。李曉后來發(fā)現(xiàn),他身邊只有兩三個朋友可以組成這樣的圈子,知音難覓,他又經(jīng)常交際應酬,只好改喝茅臺。他今年47歲,主要投資一些地產(chǎn)項目,地產(chǎn)商們年紀偏大,又多喝白酒,圈子也靠喝酒逐漸形成。
除了酒友更廣泛之外,當初轉(zhuǎn)投白酒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茅臺“相對便宜”。
李曉是在2012年入市的,他那時已經(jīng)算懂酒的人,有自己的圈子,買酒也不用自己去,只要想收,打個電話就有人送來。他當時買只要800元到1000元就能買到茅臺酒,這相比紅酒來說便宜太多了。
普通人大概想不到,對于那些不做酒生意、處于消費鏈頂端的人來說,囤茅臺的最初理由,是因為它“相對便宜”。
囤酒者都有自己的渠道,因為懂酒,他們通常只找熟人,成箱購買,價格實惠,也保真。
過去幾年賣給李曉茅臺的人,來自國內(nèi)一家著名茅臺酒經(jīng)銷商,他們最初也是在生意場認識的。
李曉需要的時候,就會打電話直接拿。除了茅臺之外,他也買其他酒,都是成箱買?,F(xiàn)在給他從日本買山崎(一種日本威士忌)的,也是以前的相熟酒友。
他那位每年花5000萬買酒的朋友,則又代表著另一個群體——他是國內(nèi)一家房企的高管,平時工作應酬更多,除了囤酒,還會專門找一些珍稀酒。除了招待朋友、自己喝,也會拿出來送人。
李曉說,這些人和自己不一樣,他們的渠道,一般人也接觸不到,因為5000萬元的體量難免會受騙,但這些人大多有背景,騙子不敢騙。另一方面,他們也想得開,即便被騙,只要能淘到珍稀的品種,不太離譜就好。
除了炒家之外,這個圈子里的大部分囤酒者都不會“二次出售”。價格的波動對他們來說相當于資產(chǎn)的升值,其中當然不乏一些投資者,但真正拿來自己用的仍屬于大多數(shù)。
李曉最初看見什么都好奇,各種奇怪的,沒見過的,他都買。一套56度的少數(shù)民族(茅臺56個民族系列酒),他花了32萬,后來漲到50萬,他心里高興,但沒打算出手。現(xiàn)在,他只買自己愛喝的,基本都是各種級別的普茅。李曉也從來不在飯店買酒。他偏愛喝兩斤裝的普茅和國宴,年份一般要藏三年以上。
各種各樣的人群、口味和習慣構(gòu)成了一個囤積茅臺酒的消費“江湖”,但幾乎無法得知這樣的人有多少,手里又囤了多少酒。除了一部分價格因素外,酒客的喜好,以及茅臺獨特的口味和釀造工藝,也是形成這種囤積的主要原因。
在1978年第三屆全國評酒會首次確定了按照香型來分類評測白酒的辦法,以茅臺為代表的醬香型,成為一種特殊又獨立的口味,它酒液清澈,入口綿醇,有特殊的香氣,而且年份越高,感受越好。
按照茅臺的工藝流程,它從開始制作,到裝瓶出廠一般需要五年時間。事實上,大多數(shù)酒客都認同,只有醬香型的酒才有陳年存放的價值,口感會隨著年份增加。
“越老越好喝,這也是囤積茅臺的根本原因。”上述行業(yè)人士說道。
對大多數(shù)中國人來說,茅臺是一種文化的象征,而酒圈則像一幅層次分明的油畫。各類酒,將這個社會不同行業(yè)、不同階層、不同年齡的人精準劃分。
在囤茅臺的圈子里,中老年人多,做實業(yè)、搞房地產(chǎn)的多,性格上,傳統(tǒng)保守的多。而金融圈、科技圈里年輕人、海歸多,他們更青睞紅酒和威士忌。他們各有規(guī)則,互不干涉,也沒有高下之分。
李曉想著要把這些茅臺留給孩子們,這是他的愛好,有他的感情在,同時也是一筆逐年增值的資產(chǎn)。他不擔心將來無法變現(xiàn),因為在他們的圈子里,在彼此信任的基礎上,酒的流通是輕而易舉的事。李曉雖然經(jīng)常關(guān)注茅臺價格,但他不把這看作投資,只是將它們當成一種資產(chǎn)。
除了價格透明、品質(zhì)優(yōu)秀,對李曉這樣囤茅臺的人來說,選擇茅臺還有個重要原因——中國人對這個品牌普遍認同。“瓶子往臺子上一擺,人家就覺得沒問題。不管懂不懂,都認得是茅臺”。
摘編自微信公眾號“南方周末”,文中李曉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