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銘
我曾經(jīng)在網(wǎng)上讀過一個故事,講的是芬蘭的一個小孩子在10歲那年,為家里做了一點事情,他可能覺得應該有一些回報,于是寫道:“取回生活用品20芬尼(1芬尼=0.05元人民幣),把信件送到郵局10芬尼,在花園里幫大人干活20芬尼?!比绻愕暮⒆油蝗挥幸惶旖o你一張這樣的字條,你會做何反應?有些家長可能會暴跳如雷。而這個孩子的媽媽看到賬單后并沒有說什么,只是把錢放在了那兒。小孩拿到錢的時候,看到媽媽給他寫的另一個賬單:“彼得欠媽媽如下款項:為他在家里過的10年幸福生活0芬尼、為10年的吃喝0芬尼,為他生病時的護理0芬尼,為他一直有個慈愛的母親0芬尼……”
我覺得這就是一種藝術(shù)。但現(xiàn)在絕大多數(shù)家長缺少這樣的教育藝術(shù)。
我們往往會說:“老師,我把孩子交給你了,你打他、罵他都行。”這反映了家長的一種心態(tài)——推卸自己應該擔負的責任。很多時候,家長小題大做,兒子接到了一個女孩子的電話,媽媽可能會拿起電話在旁屋監(jiān)聽;或者一個女孩子接到男孩子的電話,很多家長立刻跟老師反映,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限制這個孩子通信的自由……其實這些都是因為家長們過于敏感。
我們學校的一位老師曾經(jīng)跟我說過一句話,我把這當成一個非常重要的教育原則。他說:“校長,我現(xiàn)在明白了,做教育有的時候就是要眼里能夠揉進沙子?!蔽矣X得這是教育的一種寬容,我們要相信孩子能把一件事情想明白,能從這件事情中悟出一些道理。
我曾經(jīng)讀過一個臺灣作家寫的一個很生動的故事。在他當老師的時候,有一次帶孩子們到海邊玩耍,孩子們希望下水,考慮到安全,他開始不同意,但是看到孩子們渴望的眼神,最終他同意了。但是,他讓老師們在遠處布置了一條防線,不讓孩子們超過這條防線。孩子們玩得很開心,上來以后渾身都濕漉漉的。孩子們說笑著,這時一個小女孩把衣服脫了下來。顯然,她的衣服脫得太多了,這個老師特別驚訝,想著要不要制止,但他還是克制住了。后來,他看到這個小女孩把衣服擰了擰,然后又穿上了,旁邊的男孩女孩并沒有什么異常。因為孩子們的興奮點不在這兒,但是我們成年人大喊一聲,這個孩子可能一輩子就毀掉了。所以,這就是我們眼睛里要揉的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