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穗
老蘇州對于“不時不食”有著深刻的認識。花紅柳綠,草長鶯飛的春天,對于蘇州人來說意味著酒釀餅、腌篤鮮、青團子等一批時令鮮品即將上市。其中,最讓人戀戀不舍的,要數那活色生香的醬汁肉。
我至今仍清晰地記得早年購買醬汁肉的情形。那是某個清明節(jié)前夕,我恰好路經觀前街,只見老字號“陸稿薦”門前,上百人浩浩蕩蕩排著長龍。我好奇地走上前,看到櫥窗內那色澤紅潤的醬汁肉,雖未吃到口,已狠狠地咽了幾次口水。
醬汁肉其實是一種鹵肉,相傳200多年前就有售,最初叫酒燜肉,開始用紅胭脂作為著色原料,后改用紅曲粉給肉著色。說起來,醬汁肉的做法并不復雜。但想要做出地道的醬汁肉,卻著實需要注意不少要點:將調制好的紅曲水與冷水按比例混合下鍋,沸騰后,以湯匙攪拌半分鐘,熄火,濾掉紅米備用。將帶皮肋條剔骨洗凈,切成塊。每塊約2兩(100克)重。切好的肉塊看起來似舊時量米用的斗,也就是頂層肉皮的面積較底層瘦肉部分略大。從側面看,肉塊是等腰梯形的。這樣做,肉塊在鹵煮過程中才能產生足夠多的膠質。而后,將肉塊下鍋焯水,以旺火燒十來分鐘后撈起。
另取一鍋,在鍋內四周和底部墊上箅子,以防糊鍋。為了獲取更多的膠質,箅子上先放一層豬頭肉,再將肉塊鋪于其上,用瓷盤壓實。隨后,倒入先前燒肉的湯,撇去浮沫后,加鹽燒沸,復撇1次沫,繼而將內含桂皮、茴香、八角、蔥姜的調料包調入湯內,用旺火燒沸后,淋入紹酒,然后蓋蓋兒燒制。此時,透過燒鍋的玻璃蓋,可見鮮亮的紅曲水徐徐滲入白凈的肉內,將其染紅。待肉燜至九成熟時,揭去瓷盤,加入冰糖,再轉小火續(xù)燜2小時至湯汁稠釅,用筷子將肉一塊塊夾起,肉皮朝上放入盤中。出鍋時,不能斷火,得用小火一直燒到將肉塊全部夾完為止。否則,關火后,鍋內剩余的肉會“起油”,變得油膩不爽口。最后,將鍋內余湯再加少許冰糖、紅曲粉,熬成蜂蜜狀鹵汁,澆于肉上便成。
剛做好的醬汁肉,熱騰騰、顫微微、香噴噴。用紅曲米調色的肉塊,從層層瘦肉到最上端的肉皮,都被晶瑩的水紅色醬汁包裹得油光可鑒,把“秀色可餐”四字演繹到了極致。
用筷子夾起一方肥瘦相間的肉塊,細細品嘗,只覺咸中帶甜,頂上的肉皮酥爛,嚼在嘴里軟糯滑爽,滋味濃郁;中間的肥肉晶瑩透亮,肥而不膩,香濃至極,油汁滑入喉中猶如美酒溫潤;下層的瘦肉則瘦而不柴,毫無渣感,經醬汁浸潤后的那種柔和、溫馨,一如吳儂軟語般輕曼甜蜜,又似水鄉(xiāng)永遠的甜夢,讓人依戀不已。
“花紅柳綠宴浮橋”的姑蘇春日,香雪海和西山的梅花大片地流淌著暗香,城中的小巷在春雨的滋潤熏染下,顯出丁香般的幽靜。而這一方醬汁肉,更是為此時節(jié)的古城,平添了一抹綺麗朱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