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新春
長春市第一六零中學 吉林長春 130000
于漪有言:“語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質層,積淀了中華文化的精粹。讓學生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和修養(yǎng),從名著中汲取無盡的精神力量,通過作品中蘊含的思想美來熏陶和感染學生,可以達到以內養(yǎng)外、以血養(yǎng)顏的效用。能促進學生個性良好的形成,提升人的內涵教育?!薄缎抡n標》也對中小學生名著閱讀有了明確的要求,七到九年級學生要“學會制定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遍喿x名著,如同與大師共攜手,可以增長見識,啟迪智慧,提高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豐富學生的人生經驗,進而熱愛中華民族的經典文化。
但農村學生受到諸多客觀環(huán)境和主觀因素的影響,很難達到《標準》的要求,或者閱讀中只是淺嘗輒止,胡亂走馬觀花而已。這不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素養(yǎng)的提升,更不利于個人語文素養(yǎng)和民族文化長遠的發(fā)展。為了適應新時代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要求,基于本人對四大名著閱讀教學的研究,現總結出如下幾點適合初中生閱讀名著的幾點做法。
《大百科全書.教育卷》認為:“閱讀是一種從書面語中獲得意義的心理基本的智力技能。這種技能是取得學業(yè)成功的先決條件?!币寣W生明白,“讀書不是為了明天上課,而是出自本性的需要,出自對知識的渴求?!钡?,這種需要和渴求,決不能盲目的、無計劃的、恣意的閱讀。而是要有日計劃、周計劃、月計劃的閱讀原著,同時進行書面的圈點勾畫,初步了解原著的情節(jié)內容。但中國古代“四大名著”基本是帶有文言色彩的,學生閱讀會有一定的障礙。所以,可以采用不重要的人物情節(jié)跳讀、特別的人物情節(jié)細讀,細讀的部分可以做閱讀批注;若有疑義,做好標記和所思,以備詢問老師和同學,再次進行閱讀探究。這樣,在交流中就能促進學生的二次閱讀和研究思考。
蘇霍姆林斯基說:“課外閱讀,用形象的話來說,就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進的風”。所以,讀好名著就是導引學生走向廣泛閱讀的基石。這就要教會學生如何去讀,在閱讀《紅樓夢》第一回時,從石頭的來歷作為開端,讓學生集中賈寶玉這個人物,把所有關于這個人物的所有重要情節(jié)進行歸納整理,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進而形成讀書筆記。
《課標》要求學生:“講述見聞,內容具體,語言生動。復述轉述,完整準確,突出要點”。為了檢驗和強化讀書效果,可以安排學生在每節(jié)課前,輪流進行課前三分鐘閱讀匯報,將自己閱讀的故事情節(jié)繪聲繪色講解出來。而同學們在傾聽欣賞的時候,彌補了自己閱讀中的不足、解決了存在的疑惑。如關羽的溫酒斬華雄、水淹七軍、敗走麥城,林黛玉初進賈府、焚稿斷癡情等等。在《課標》的指導下、教育公平理論的貫穿中,大家在講解和傾聽中,提供了彼此促進,資源共享,用聽來擴大閱讀面,增加語文積累,強化閱讀效果提供了一個有效平臺,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節(jié)省了時間的同時又沒有影響正常的教育教學,可謂一箭多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揮,學習才會有成效。應該讓學生感覺到閱讀是一種尋找美和欣賞美的旅程。在“講”的基礎上,落在筆端又是進一步的增加了閱讀難度,強化了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每閱讀一篇名著,就要求學生寫讀書筆記(或摘錄,或寫讀后感受,)、制作閱讀手抄報、課本劇編寫、人物點評等,如讀完《三國演義》,可以讓學生寫一篇劉備、張飛、關羽等主要人物的點評文章、或整理讀書卡??梢哉f學生的小文章可謂才思敏捷、構思新穎、論證充分。再迎合中考的要求,還可以幫助學生分析中考題型,嘗試自主編寫中考考題,并互相解答。讓學生轉變角色成為考官。這會給學生莫大的支持和鼓舞,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被很好地調動起來。同時,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與研究意識得到了相應的培養(yǎng)和提高。形式也不拘一格,只要是學生思考所得、閱讀所獲,都可以成為我們記錄有效閱讀結果的方式。
《課標》指出:“綜合性學習應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綜合性學習過程就是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fā)展過程,展示交流是學生對自己閱讀的再次吸收和內化的過程。所以,展示名著閱讀的成果,完全放開手腳,讓學生自行組織和策劃匯報活動,要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并做好輔助工作,如幫助做幻燈、下載歌曲、檢測學生閱讀內容和形式等。這樣學生展示自己的閱讀時,可以八仙過海,各盡其能又不偏離方向了。如開展“讀書匯報會”的形式是給學生提供最好的展示平臺。學生以情節(jié)再現、評書、人物點評、劇本表演、快板書等形式匯報著自己的閱讀成果。
“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學生閱讀水平的提高,有賴于學生對作品欣賞的獨特體驗,感知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領悟作品的內涵。初中生身心發(fā)展尚未成熟,對名著的理解和分析尚不能達到深入和全面,但只要是學生讀有所悟,不論是自己的閱讀所得,還是查閱相關的資料,都算是一種階段性的閱讀成果。名著是需要一生去品讀和感悟的,不同人生時期,感悟是不同的。尤其中國的“四大名著”,更需要華夏子孫隨著閱歷的增加而提高對其思想內涵的領悟,并努力傳承并弘揚中華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