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的目的,是要告訴評價對象該往哪里走,哪里是有價值的路,或者說要鼓勵學生去走有價值的路。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即灰色評價,不僅給普通學生造成了傷害,就是對那些優(yōu)秀學生的評價也不夠全面,給他們的健康成長埋下了隱患。因此,如何把評價變成促進學生生命成長的評價即綠色評價,是個不容小覷的問題。
因此,筆者試圖找到一種正向的評價方式——它能激發(fā)學生更好地學習,對學生是一個牽引、一個引導、一個幫助、一個強化、一種激勵。學生由此能認同自己、樹立自信,并把從這種正向評價中獲得的正能量轉化為改進缺點的動力和方法。下面,筆者以《學畫抽象畫》一課為例,談談自己的實踐。
《學畫抽象畫》屬于“造型·表現”學習領域。知識目標是學生能認識抽象畫并了解抽象畫的基本屬性——提前構想、注意力集中、偶然性、不可重復性、試驗性;能力目標是學生能更好嘗試運用一定的手中媒材表現心目中的畫面;情意目標是鼓勵學生大膽創(chuàng)新實踐;學生能積極主動表達自己的情感。在新授課階段,我充分發(fā)揮評價的激勵與反饋功能,幫助學生樹立學習信心并發(fā)現自己的不足,促進學生在美術學習方面的發(fā)展。
首先,我讓學生來評價教師的畫作。這樣設計的目的在于告訴學生,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連老師的畫作都存在那么多問題,何況學生乎?這樣的設計營造出學生和教師一起學習一起玩一起進步的學習氛圍,果然很吸引學生注意力,孩子們在評價老師的畫作時樹立起滿滿學習信心。
學生對其他同學作品的缺點總是能看得特別清楚,也說得特別在理,在評價同學作品的同時也是在提醒他們自己避免犯同樣的錯誤。我校五年級110位同學,其中有15位在美術課堂從來自信心就不強。經過一段時間正向評價后,我發(fā)現原來怕畫錯、不敢畫的同學現在敢動手敢去畫了;原來經常在五分鐘就鼓搗出一種很粗淺的畫面的東西應付交差了事的同學現在變認真了,他們想法多多,開始思考怎樣畫才能深入表現,怎樣畫才能內容更豐厚、色彩更豐富一些、畫面感更美。正是由于這樣的評價使得學生在看清別人不足的同時完善了自己,因而很好促進了學生在美術學習方面自信心的發(fā)展。
綠色評價應通過考查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的表現,評價其能力、學習態(tài)度、情感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fā)展,突出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
例如,在美術課堂討論過程中,同桌a和b同學在一起討論,a同學跟b同學說的內容,在討論結束后,教師要求b同學向全班其他同學轉述。
評價學生美術學習能力和學習態(tài)度重要的反饋就是注意力集中,能專注表達自己以及認真地傾聽別人。在美術課堂上,以前同桌2人討論時經常是講話的人不認真講,聽話的人不認真聽;或者講話的人在認真講,聽話的人不認真聽;甚至互相講小話、講跟課堂話題無關的話。但現在通過這樣一種有意思的傳話反饋方式,學生必須注意力集中,認真傾聽、認真構想、認真表達,才能達到要求。
評價方式可以采用個人、小組或團體的方式,在學習過程中進行,并以恰當的方式向學生反饋評價的結果,以鼓勵多樣化的學習方式。
在美術課堂藝術實踐過程中,教師反饋需要控制,需要適時,需要層次。美術課堂藝術實踐是特別需要安靜的一個時段。針對個別問題教師對個別學生進行輕聲輔導,做到不打擾組內其他同學;小組內部輕聲反饋不驚擾其他小組的小反饋;對共性問題教師進行全反饋。
適時、不同層次和有序的反饋,使得學生個性發(fā)展以及全體在發(fā)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都得到解決。以前美術課堂上學生在藝術實踐時吵吵鬧鬧形成了習慣,根本不能靜心作畫,教師對學生的反饋被淹沒在噪音里。在美術學習中,教師一個一個地輔導是最重要的。以前一個一個地輔導學生,往往輔導到后來,沒有輔導完就下課了。那么在安靜的環(huán)境里,以小組內反饋方式帶給小組其他成員近距離實惠,在單位時間使多個學生受到了更多啟發(fā)與靈感;以全班共性問題反饋幫助解決了學生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困難和疑惑,使得學生得到輕松體驗,注意力集中,很安靜的在那里獨立的創(chuàng)作,并且自我感覺安全良好。
筆者還嘗試了以評價為目的的展示和課堂討論活動,鼓勵學生參與評價的過程,與教師共同完成對美術學習的評價。學生推薦和學生自薦學生作品共同呈現在黑板上。
學生推薦與學生自薦結合的反饋方式使更多學生受到鼓舞,變得更加積極主動。以前教師說誰好誰就好,對于教師來講是一種比較能夠掌控的反饋。教師看到的是自己覺得可以拿得出來呈現的作品。但也許作者本人心里并不認同,其他同學也不認可。那么現在學生反饋出來的作品,能反映他們出他們有沒有聽懂本課的知識點和技法。對于預設大膽、表現豐富的,還有些優(yōu)秀作品沒有畫完、又有表現欲和滿足感的同學,那么自薦就是一個很好的補充反饋。
對學生美術作業(yè)的評價可以從創(chuàng)作構思、表現方式及技能等方面進行,既要充分肯定學生的進步和發(fā)展,也要使學生明確需要克服的弱點并找到發(fā)展的方向。
總之,反饋角度要多樣化,不能以簡單粗暴的“美”“丑”二字,為學生的美術學習下定論。
評價環(huán)節(jié)
(a同學把自己的畫拿上來)
同學們發(fā)出鄙視的聲音:不好看!/丑/臟臟的……
生:(沉默)
師:我們讓a同學給我們講講你用到什么方法為什么要這樣畫。
a同學:我用到噴的方法,但是顏色有點雜亂。
師:同學們看??!這幅作品充分利用了材料特點。選取了不怎么吸水的卡紙。用小噴壺把各種稀釋的顏料噴在紙上讓它們自由地融合。這說明這位同學有提前構想。顏色自由融合,很好體現了抽象畫的偶然性,不可重復性的特點。但是,你對不同顏色之間的關系把握不夠,我建議你先嘗試同種色系顏色,利用明度和飽和度變化來創(chuàng)作就不會產生臟臟的畫面了。
從本課的知識目標這個角度去反饋作品,一下子打開了同學們的評價美術作品的思路,扭轉了評價一個美術作品不是美就是丑的尷尬的局面。以前我們反饋作品經常只從色彩、構圖、線條技法等方面去反饋,結果是消極的,不利于學生的進步和發(fā)展?,F在這種積極的反饋充分肯定了學生的進步。
其實在很多抽象畫面前,學生們覺得很丑不理解其中的“美”,教師也覺得丑也不能理解。當教師也不知道該怎么評價時,最真實的反饋方式是鼓勵學生和自己都去要查查資料,看看這個畫家為什么要這樣畫。教師用最真實的心去反饋,學生才能找到克服自己弱點的方法并找到發(fā)展的方向。
美術教師應該用專業(yè)具體細致的文字評語反饋學生的作業(yè)。一段文字評語出現在美術作業(yè)上,體現了美術教師專注的態(tài)度,可促使學生轉變對美術的學習態(tài)度,把美術作業(yè)當一回事去認真做?,F在微信群傳播方式很便捷,甚至家長都可以看得到,對學生的美術學習也能起到促進作用。
比如,以下一段評語,就很好的體現了教師的專業(yè)性,為學生的進步,指明了方向。
教師評語:“你很有想法。很好體現了色彩與色彩之間的自行地暈染。充分體現了我們這節(jié)課講到的偶然性和不可重復性。但是同樣是經驗不足。在色彩的選擇上與用量上有欠缺。畫面很灰粉,沒有重色!從水粉角度看,加白多了,水給多了。這個畫面沒有重點。大師波洛克的作品藍棒No.11雖然下面很亂,但上面幾根藍棒很有秩序,在亂里面有突出的東西。針對畫面缺乏重點,可以用深色,比如深藍就可以有自己的重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