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燕 王研
摘要:電視會議是依托于先進的攝像技術及網絡通信技術的一種新型的可以實現遠程異地交互式的可視化會議形式,與傳統的現場會議相比優(yōu)勢明顯,已經收到了很多政府機關及企事業(yè)單位的青睞,但是電視會議,尤其是大型電視會議的直播需要提前做好會議準備,而且要注意會議過程中的操作技巧,保證會議直播畫面的最佳呈現效果。
關鍵詞:攝像技術;電視會議;攝像機;直播畫面
中圖分類號:TP393?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9-3044(2019)03-0203-02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會議的召開也發(fā)生了變化,電視、電話會議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一部分現場會議,而且采用電視會議形式還可以有效地節(jié)約時間、資金等會議成本,也可以加強彼此之間的交流溝通,及時進行決策的制定或調整,具有極佳的社會經濟效益。
1電視會議系統概述
1.1電視會議
電視會議,也叫視頻會議,指的是將位于不同地點的人組織起來,通過通信設備及網絡,實現可以面對面交談的會議。但是對于政府機關或者企事業(yè)單位的商務視頻會議而言,要求就比較高了,要有穩(wěn)定并且安全的網絡環(huán)境、有保障的會議質量、較為正式的會議環(huán)境等,這就需要使用專業(yè)的視頻會議設備、組建專門的視頻會議系統來完成。正是因為這樣的視頻會議系統一般都需要依靠電視來顯示,所以也被稱為電視會議。
電視會議的完美效果需要依靠電視會議系統來完成,這個系統可以分為四個相互配合的部分,一是視頻會議終端,也就是在每個會議點的終端設備,包括視頻采集前端、顯示器、解碼器、編譯碼器、圖像處理設備、控制切換設備等,主要目的是將本地的視頻、音頻、數據等信息發(fā)送出去,并將接收到的信息進行解碼還原,直接提供給使用者;二是電視會議服務器,主要為會議的各個終端提供數據交換、視頻音頻處理、會議控制和管理等服務;三是網絡管理系統,這是會議管理員進行會議管理的平臺,可以對電視會議服務器進行管理和配置,進行召開會議或者控制會議等操作;四是傳輸網絡,安全可靠而且穩(wěn)定的網絡是會議順利進行的保障。
電視會議系統中,參加會議的人員可以聽到來自其他會場的參會人員的聲音,看到其他會場參會人員的形象、動作以及表情等,而且還可以相互之間發(fā)送電子演示內容,使參加會議的人員即使相隔萬里,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通過電視會議的方式召開會議可以擺脫時間和空間限制,不用出行,不用安排食宿,可以極大地節(jié)省會議主辦單位的人力、物力、財力,是一種喜聞樂見的會議方式,逐漸被大眾所接受。
1.2電視攝像機及攝像技術
電視攝像機是能夠把光學圖像轉換成便于傳輸的視頻信號的設備,有黑白和彩色之分,有演播室用、家用便攜式和各種特殊環(huán)境用等類型。電視攝像機體積小,重量輕,用電子的形式記錄影像,在低照明的條件下依然能夠開展工作,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優(yōu)勢突出。
攝像技術是指能夠從電視系統中攝取景物的視覺景象,并能把之轉變?yōu)殡娦盘柕墓怆娹D換技術,需要用電視攝像機來完成這種轉換。
2電視會議中應用攝像技術的準備事項
2.1會議前的準備
會議前的準備工作主要是將所需的各項設備準備齊全,并按照會議規(guī)范及要求進行設備的安置,一般的電視會議只要準備并安裝好攝像設備即可,但是對于大型的直播電視會議需要做的準備工作就相對較多,一般需要設置4臺攝像機,選擇一臺廣播級設備配置的作為主攝像機,預設在主席臺下的中后方,高度應根據直播現場的狀況來定,一般的要求是不低于1.8m,正對第一排,可以保證主要的參會人員圖像居中、整齊,即使搖鏡頭也不會產生遮擋,而且可以拍攝會場全景。一般而言觀眾席左邊的為1號攝像機,觀眾席右邊的為2號攝像機,分別拍攝主席臺左側及右側的圖像;臺上還需要備一臺移動攝像機,作為3號攝像機,用來拍攝臺上的各項活動和臺下參會者的情況,一般處于待命狀態(tài),只要必要時聽從調遣即可。
2.2設備的檢測工作
首先連接各項設備,連接完成后用診斷工具分別進行測試。攝像技術需要進行以下監(jiān)測工作:在Hua weiTE40、攝像機及顯示設備加電完成后,查看顯示設備是否能夠正常顯示華為Hua weiTE40的主畫面;然后用遙控器將畫面切換到本地攝像機畫面,檢查本地會場畫面是否正常,并遙控攝像機進行左右轉動,看能否正常工作;根據會議的議程,對預發(fā)言人的座位事先定位,而且要預設參會人員全景及發(fā)言人近景的拍攝要求,以便在會議期間能夠迅速切換視頻鏡頭,完成各項拍攝要求。
2.3制定視頻故障應急排查及應急處理方案
在電視會議系統菜單中直接點擊視頻診斷選項,可以看到彩條畫面,如果顏色顯示正常,則表明電視機、投影等設備工作正常,設備間的物理連接沒有出現問題;反之則應該檢查視頻連線或顯示設備是否正常。
以下是幾種常見視頻故障及應急處理辦法:一是開機畫面中本地圖像顯示為藍屏,也就是沒有本地圖像,如果是主攝像機選擇不正確,利用遙控器,選擇正確的主攝像機按鍵即可,如果不行檢查攝像機接線是否正常;二是有圖像顯示但是攝像機不能進行轉動,檢查遙控器是否有電和攝像機接線是否正常;三是通訊可以正常進行,但是畫中畫的本地畫面卻沒有了,如果設置了畫中畫,而且一直可以正常顯示,突然消失一般是因為遙控器頭部下側的輕觸開關被關閉了,只要將遙控器指向紅外接收器或者主機按幾下開關就可以了,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未設置畫中畫;四是攝像機一直沒有操作,自動裝成側向,顯示器變黑,這不是故障,是設備進入了休眠和屏幕保護狀態(tài),用遙控器啟動或者是由遠方的會場呼叫,設備就可以自動恢復工作。
3電視會議中運用攝像技術應該注意的事項
3.1注意處理好不同景別的要求
電視會議,尤其是需要直播的電視會議需要控制好全景、中景、近景的景別要求。全景指的就是會場的全貌,一般由主攝像機完成,而且全景也分大全景和小全景,大全景畫面需要包括會標、主席臺、觀眾席,畫面要完整,小全景專指出主席臺的全景畫面,要包括坐在主席臺上的所有人員以及主席臺的周邊環(huán)境。中景畫面指的是參會人員膝蓋以上部分的畫面,類似于半身像,要將參會人員的表情、姿態(tài)、動作等表現在畫面中,一般由4臺攝像機拍攝,畫面中包含的人數由組織單位決定。近景指的就是發(fā)言人的正面圖像,除了主攝像機以外其他攝像機都可以拍攝,要拍攝參會人員胸部以上的畫面。
3.2電視會議中幾種常用的拍攝手法的注意事項
電視會議的鏡頭也不是一直保持不動的,需要用到推拉鏡頭和移動攝像,來完成特殊的拍攝人物,使畫面更加完整、生動。還是以大型的直播電視會議為例,電視會議直播剛開始興起的時候多用固定鏡頭,使得會場顯得較為呆板,后期為了突破直播中的固定畫面、擴展畫面的視野,可以通過任意一臺攝像機推拉鏡頭這樣的拍攝技術來豐富轉播畫面,使電視會議更加生動。推鏡頭可以表現人物的放大,拉鏡頭則可以表現空間的轉移,通過推拉鏡頭可以增加直播的節(jié)奏感和空間感。
移動攝像一般是針對活動的人物進行的,像會議中可能有的頒獎環(huán)節(jié),頒獎嘉賓和領獎人都是活動的,這時就需要移動鏡頭來進行跟拍。移動攝像收到的干擾因素比較多,不僅需要肩、手、眼的完美配合,還需要拍攝者能夠有一定的預見性,大多時候要靠經驗和即興發(fā)揮來完成拍攝工作。一般來說要注意以下幾點:攝像機一定要平穩(wěn)地放置在肩上,保持平衡,盡量避免晃動;根據現場燈光狀況提前打開預制白平衡;將光圈調到最佳數值;盡量與被拍攝者要保持步調一致,在后退的過程中找人幫忙拿好視頻線;提前選好拍攝角度等。
3.3關注拍攝的角度問題
電視會議尤其是直播的電視會議要求攝像人員掌握好拍攝角度的變化,要通過角度的變化,來完成導演的拍攝要求,以實現更好的轉播效果,不僅要求攝像人員能靈活切換拍攝角度,還要具備較高的構圖能力,使畫面更完美地呈現。
拍攝角度的變化需要調整攝像機的機位,或者在鏡頭前面加上位于機位側方的前景。拍攝會議發(fā)言人時,可以選擇讓參會者的側背面位于前景,而使發(fā)言人位于中間稍后的位置,這樣可以使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到發(fā)言人的身上,增加畫面的縱深感和立體感。
3.4攝像操作人員應該注意的問題
3.4.1調整好攝像機的水平,保證畫面不傾斜
在電視會議的直播畫面中我們有時候可以發(fā)現人物在畫面中不正,這是由于攝像機的水平沒有調整好導致的。電視會議的畫面構圖一定要避免傾斜,可以通過三腳架上的水平儀來進行調整,這樣拍攝的畫面就不會出現傾斜,而始終與地面保持平行。
3.4.2避免晃動,增強畫面的穩(wěn)定性
電視會議在直播過程中要保持畫面額平穩(wěn),盡量避免任何不必要的晃動,在拍攝時操作人員要抓緊機器,保持穩(wěn)定,不要出現左右或者上下的晃動;如果實在沒辦法保持穩(wěn)定性,可以選擇換上廣角鏡頭,廣角鏡頭的穩(wěn)定性非常強,一般的小晃動不容易被看出來,可以盡量保證畫面的穩(wěn)定性。
3.4.3 保持拍攝速度的均勻 ,避免忽快忽慢
在電視會議的直播中攝像人員要保持拍攝速度的均勻,不能忽快忽慢,不論是推拉鏡頭,還是移動攝像,攝像人員都應該保持勻速運動,可以利用三腳架控制移動鏡頭時的速度。
4 結論
電視會議可以最大限度地節(jié)省會議成本,使會議更加方便、快捷,還可以通過直播的形式將需要傳播的會議向社會進行傳達。攝像技術是電視會議的一項重要的技術保障,攝像人員要做好會議前的準備及會議中的攝像操作工作,保證會議的順利進行及直播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化小丹.攝像技術在電視電話會議中的運用[J].科技傳播,2017,9(20):54-55.
[2] 楊琦.電視會議新聞攝像技巧[J].科技傳播,2015,7(16):20+26.
[3] 蔡小艷,沈巍.電視會議系統研究[J].廣東通信技術,2015,35(06):75-79.
[4] 李曉初,邱軍.淺析會議攝像與視頻跟蹤系統[J].科技創(chuàng)業(yè)家,2013(19):143.
【通聯編輯:光文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