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螳螂舉起前腿想擋住車子前進(jìn)。常用來比喻不估計自己的力量,就去做辦不到的事情,必然會導(dǎo)致失敗。
【辨析】
司馬遷在《史記·項(xiàng)羽本紀(jì)》中寫道:“料大王士卒足以當(dāng)項(xiàng)王乎?”大意是說,估計大王的軍隊足夠用來抵擋項(xiàng)王嗎?明朝歸有光在《項(xiàng)脊軒志》中有“垣墻周庭,以當(dāng)南日”之句,意思是說在院子四周砌上圍墻,用來擋住南面射來的日光。這兩句中的“當(dāng)”都是抵擋、阻擋的意思?!绑郛?dāng)車”的“當(dāng)”意思也是抵擋、阻擋。注意“臂”讀bi,不要讀成bei。
【起源與演變】
《莊子·人間世》中寫道:“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dāng)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贝笠馐牵耗悴涣私饽求雴??奮起它的臂膀去阻擋滾動的車輪,不明白自己的力量完全不能承受車的重量。后世便用“螳臂當(dāng)車”這個成語來比喻不自量力,妄圖抗拒強(qiáng)大的力量或做辦不到的事情,也作“螳臂擋車”。
【例句】
反動派想要阻擋歷史的前進(jìn),不過是螳臂當(dāng)車而已?!珴蓶|《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
【字里字外】
西漢劉安在《準(zhǔn)南子·人間訓(xùn)》中記載了這樣一段故事:“齊莊公出獵,有一蟲舉足將搏其輪。問其御曰:“此何蟲也?”對曰:“此所謂螳螂者也。其為蟲也,知進(jìn)而不知卻,不量力而輕敵?!鼻f公曰:“此為人,而必為天下勇武矣?!被剀嚩苤?。勇武聞之,知所盡死矣。
意思是說:春秋時,齊國的國君齊莊公,有一次坐著車子出去打獵,忽然看見路旁有一只小小的蟲子,伸出兩條臂膀似的前腿,想要來阻擋前進(jìn)中的車輪。
莊公問駕車的人:“這只蟲子叫什么?”
駕車的人答道:“這是一只螳螂,它見車子來了,不知趕快退避,卻還要來阻擋,真是不自量力!”
莊公道:“它要是人,必定是一個出色的勇士?!闭f著,就叫駕車的人從路旁繞過去避開它。
這件事情傳開后,人們都說莊公敬愛勇士,便有好多勇敢的武士,紛紛前來投奔他。這個故事贊嘆了螳螂勇往直前的進(jìn)取精神,與后世用“螳臂當(dāng)車”來比喻不自量力、自取滅亡的意思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