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 心(景德鎮(zhèn)學院)
中國瓷器最早被歐洲人帶入美洲的時間可追溯到西班牙在美洲建立殖民地之后。此后,英國和荷蘭的移民也帶了很多中國瓷器去美洲。根據(jù)早期美國弗吉尼亞州詹姆斯河畔遺址的考古發(fā)掘報告記載,美洲的殖民地諸多的商品交易中心、西班牙傳教區(qū)和英國移民聚集地等地區(qū),在美國獨立戰(zhàn)爭之前就被帶入了很多中國瓷器,因為在這些遺址中發(fā)現(xiàn)有大量殘留的中國瓷片。在美國一些名人的財產(chǎn)清單和遺囑中,也可以看到中國瓷器在這些原殖民地地區(qū)出現(xiàn)的蹤影。16世紀后期,在舊金山北部的德雷克灣,美國印第安人從一艘失事的西班牙帆船上購買了一批中國瓷器。根據(jù)德雷克灣印第安人遺址出土的物品可知,這批瓷器主要是青花瓷,這些青花瓷被認定為是明朝時期大約1585年前后生產(chǎn)的。青花裝飾在明朝時占據(jù)了中國外銷瓷器的主導地位,在此后的美國市場中,青花瓷也占據(jù)了很大的市場份額。
從1 5 8 5年到1 7 8 4年的2 0 0年間,中國瓷器在美國已經(jīng)逐漸從貴族的專享向普通民眾家庭普及,到18世紀中期,美國各地的瓷器類型和裝飾都已基本相似了。例如,1760年弗吉尼亞州的威廉斯堡,曾展出了中國茶葉罐、殘渣盆、杯子、茶托和咖啡壺,在威廉斯堡的韋瑟伯恩酒館還曾挖掘出了一個大約1750~1775年間的用釉下藍色裝飾的酒碗,這些陶瓷茶具、咖啡具、酒具,在大約同一時期的加利福尼亞州也出現(xiàn)過。在賓夕法尼亞州費城的“社會山”和從南卡羅萊納州查爾斯頓到加拿大路易斯堡的一些地方,先后都出土了18世紀的青花瓷器碎片。弗吉尼亞州和賓夕法尼亞州的一些網(wǎng)站出示的陶瓷圖片有不少品種相同或相似。①
中國瓷器最早被帶到美國的準確時間已難以確考,因為在早期的歷史文獻中往往使用“中國”(China)作為陶瓷(china)的代名詞,從而導致文獻中所指的“瓷器”到底是產(chǎn)自中國還是歐洲很難準確區(qū)分。例如,根據(jù)《China for America, Export Porcelain of the 18th and 19th Centuries》一書記載,1730年左右,美國人本杰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曾提到他家里收藏的“瓷器”情況,但是并沒有說明他家收藏的瓷器是中國的還是歐洲的。
一般認為,美國在1 8世紀中后期也開始了自己的瓷器生產(chǎn)。1769年,在費城南部的白色粘土河床邊發(fā)現(xiàn)了制瓷的高嶺土,隨后博尼(Bonnin)和莫里斯(Morris)在費城設立了瓷器制造廠,并成功地生產(chǎn)出了瓷器,這是美國有歷史記載最早的有關瓷器生產(chǎn)的記錄,只是這樣的生產(chǎn)并沒有維持太久就消聲匿跡,原因何在,眾說紛紜,因與本文所論無關,筆者無意考證。
在美國獨立戰(zhàn)爭發(fā)生以前,也就是美國歷史上的殖民地時期,中國和北美就已經(jīng)有了間接的貿(mào)易聯(lián)系。1620年9月6日,著名的“五月花號”輪船搭載了一批分離派清教徒移民從英格蘭出發(fā),前往位于美洲新大陸的馬薩諸塞洲的普利茅斯殖民地。1626年作為港口的塞勒姆城開始建設發(fā)展,后來塞勒姆成為了北美對外貿(mào)易尤其是與中國進行貿(mào)易的一處重要港口。但是根據(jù)英國政府1651年頒布的“航海條例”及其以后的立法條款中規(guī)定,不允許在英國的北美商人乘坐自己的船只前往東亞,因此他們只能被迫在倫敦市場購買中國商品,而這些中國的商品都是由英國東印度公司負責銷售,這樣的霸王條款使得英國政府可以不斷地從北美殖民地獲得財富,這些北美殖民地的商人也不得不向英國政府支付他們極不愿意支付的中間人利益,這樣的貿(mào)易方式一直延續(xù)到他們能夠直接與中國通航進行貿(mào)易。1750年前殖民地時期的美國商人就已經(jīng)掌握了航海方面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也籌集到了必要的資本,他們自己也試圖進行這種直接航行。
1 7 5 1年、1 7 5 3年和1 7 5 4年,本杰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和威廉姆·艾倫(William Allen)分別派出他們的“Argo”號商船執(zhí)行了三次獨立的航行嘗試,試圖尋找可以直達中國的航線。這樣的嘗試激怒了英國當局,并對他們這種行為進行了殘酷的打壓,因為英國政府知道,如果這樣的航線一旦被北美的殖民打通并開展了直接的貿(mào)易,那英國當局的中間利潤就將歸于零,這對英國政府來說是絕對不可以接受的。只是因為三次航行的嘗試最后都以失敗而告終,雙方的矛盾才沒有完全激化,因為這些美國人既沒有找到可直達中國的西北通道,也沒有建立起可與中國進行直接貿(mào)易的方式。直到30年后美國取得了獨立戰(zhàn)爭的勝利,并完全脫離了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美國才有了與中國進行直接貿(mào)易的條件。②
這期間,在中美海上貿(mào)易航線的探險中,有幾件值得一提的事件。1776年,英國探險家詹姆斯·庫克(James Cook)多次試圖通過在北美太平洋沿岸航行尋找西北航道。庫克的航行探險,引起了本杰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濃厚興趣并給予了大力支持,因為富蘭克林非常清楚,這樣的航行探險對美國的商業(yè)貿(mào)易有著非凡的意義。
在1782年,曾與庫克一起探險的美國海員約翰·雷亞德(John Ledyard)返回北美之后,寫了《Journal of Captain Cook "s Last Voyage》一書,該書一出版,便成為當時波士頓和紐約商人廣為流傳的讀物。在這本航行日志的記載中有兩點特別引人關注:第一,西北航道并沒有在太平洋沿岸航行探險中找到,如果要通過水路與東亞進行貿(mào)易,就只有利用好望角或好望角周邊的傳統(tǒng)航線。第二,從美洲西北海岸的印第安人那里用6便士的價格就可以購得毛皮,將這毛皮轉(zhuǎn)手賣給廣州的中國商人卻能得到相當于100便士的收益,而中國的茶葉、生絲、瓷器在當?shù)夭少弮r錢也非常便宜。該經(jīng)營鏈以皮毛作為起始,以茶葉、瓷器等作為終端,可為西方市場提供成本極低而需求量又極大的中國商品,因此這是一項有著巨額利潤的貿(mào)易,非常值得開展。從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面向世界的開放思維、精準細致的成本核算、充分發(fā)揮人力資源的優(yōu)勢、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經(jīng)營,現(xiàn)代商業(yè)文化和運作模式的諸多要素在18世紀末就已經(jīng)被西方人所掌握。③
約翰·雷亞德(John Ledyard)是庫克船上少數(shù)幾個美國人之一。他返回美國之后,主動與美國的多位商人聯(lián)系,試圖尋找合作伙伴,并主張用毛皮等當?shù)赝撂禺a(chǎn)去換取中國的茶葉、生絲和瓷器。雷亞德還曾給美國時任外交部長約翰·杰伊(John Jay)寫信,建議派船前往中國,大膽地去尋求兩國的貿(mào)易商機,從而幫助美國擺脫經(jīng)濟困境,他的這一想法得到了約翰·杰伊的贊同。1783年5月,美國最高財政監(jiān)督官兼商人羅伯特·莫里斯(Roberto Morris)表示對這項貿(mào)易策劃非常感興趣,并積極地尋找志同道合者,最終羅伯特·莫里斯憑借自己亦官亦商的特殊身份,和威廉姆·杜爾(William Duer)、紐約的丹尼爾·帕克(Daniel Parker)以及約翰·霍克(John Holker)一起結成了合作伙伴關系,并共同籌資12萬美元,購置了一艘載重量約360噸的大型木質(zhì)帆船,取名“中國皇后”號(The Empress of China),攜帶了當?shù)卮罅康暮+H毛皮以及人參等物品,于次年開始了駛往中國開展貿(mào)易的征程。這批貨物中之所以還有人參,是因為英國人已經(jīng)與中國成功地交易過這種草藥。之前,在奧爾巴尼的荷蘭人曾經(jīng)和印度人交易“五金件、小飾品和朗姆酒”,并在馬薩諸塞州的斯托克布里奇附近的小山丘上種植人參,他們以賺取5 0%利潤的價格賣給英國東印度公司銷往中國。因為中國人高度認可這種草藥不僅可以大補身體,還是一種壯陽藥,因此在中國也很有市場。
在“中國皇后”號為首航中國正緊鑼密鼓作準備的時候,美國另一艘商船——波士頓的“哈里特”號(Harriet)已于1 7 8 3年12月攜帶著大量的人參啟航前往中國了。然而,“哈里特”號的這次航行并沒有到達中國,因為路途的遙遠、海航的艱辛,以及對中國市場商機的莫測,使包括船長在內(nèi)的“哈里特”號全體船員的意志產(chǎn)生了動搖。當這艘商船滿載貨物繞過好望角時,遇到了一艘正從中國返航的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船只,聽了英國船員渲染的近乎恐怖的海航介紹,“哈里特”號船員們再也不想繼續(xù)堅持了,于是他們以1磅人參換取2磅茶葉的價格和英國人做了一筆買賣,從而失去了首航中國的機會。
1783年9月3日,英國與美國簽訂了《巴黎合約》,正式承認美國獨立。此時的美國作為一個剛剛獨立的國家,在慶祝勝利的同時,也不得不面對國內(nèi)所面臨的各方面困境。美國正式獨立后,英國為了展開報復,對美國開始實行貿(mào)易禁運政策。這項政策的實施,不僅使得英國對原北美的十三個殖民地禁止了一切貿(mào)易,而且要挾其它的英殖民地國家禁止美國船只駛入。為避免與強大的英國發(fā)生沖突,面對英國的淫威,包括歐洲在內(nèi)的不少殖民地國家都選擇了屈從,對美國避而遠之。因此,在獨立戰(zhàn)爭結束的第二年(1784年),為了擺脫困境,美國政府就迫不及待地想要獨立開辟中美貿(mào)易航線。
1 7 8 4年2月2 2日,暨美國首任總統(tǒng)喬治·華盛頓生日當天,“中國皇后”號商船(如圖)從紐約啟航,美國對這次遠航十分重視,船長由具有豐富航海經(jīng)驗的專家,獨立戰(zhàn)爭時期曾任海軍上尉的約翰·格林(John Green)擔任,貨物管理員則是由精通經(jīng)貿(mào)業(yè)務的專家,獨立戰(zhàn)爭時期曾受到華盛頓嘉獎的山茂召(Samuel Shaw)擔任。“中國皇后”號承載著美國政府的重托,遠涉重洋,歷時6個月,于8月23日抵達澳門,并于8月28日抵達廣州黃埔港,成功地完成了從美國到中國的首次直航。全船43人共同見證了此次航行,山茂召在“中國皇后”號商船抵達廣州黃埔港時,在港口鳴炮13響,并升起了一面美國國旗,該舉動代表著由13個州組成的美國向華夏帝國致以敬意。此次航行,使得中美兩國打開了通途,開始了中美之間的直接聯(lián)系,開啟了中美貿(mào)易交流的先河,從而結束了長期以來中美兩國之間只能間接通商的歷史。④
18世紀晚期,歐洲各國的制瓷業(yè)逐漸發(fā)展起來,大部分國家生產(chǎn)的瓷器基本能夠滿足本國老百姓的日常需求,而此時中國瓷器的質(zhì)量和工藝都不見明顯提高,已經(jīng)不足以吸引歐洲消費者的需求,因此,歐洲國家來華采購瓷器的數(shù)量逐年減少。而隨著美國的獨立,這時廣州十三行的瓷商正好將瓷器貿(mào)易轉(zhuǎn)向了美國。
根據(jù)“中國皇后”號商船船員莫里紐克茲(Molineux)航海日志記載,“中國皇后”號的首次航行,運入中國的貨物有:人參473擔、棉花361擔、毛皮2600張、胡椒26擔、鉛476擔、羽紗1270匹(總價值大約為白銀13644兩)。該商船在廣州逗留的4個月期間,美國人將運來的所有貨物銷售一空,1784年12月27日又將從中國商行購買來的2460擔紅茶、562擔綠茶、962擔瓷器、21擔肉桂、24擔棉布、490匹絲織品(總價值大約為白銀71767兩,為原成本的5倍多)裝船啟程返回美國。⑤除此之外,廣州官吏為了感謝美國政府并祝賀新航線的開通,還特意贈送了兩匹綢緞給美國政府。據(jù)莫里紐克茲核算,此次越洋航行總投資大約為12萬兩白銀,除去包括人力成本、海上往返及在廣州的各項直接和間接費用,獲得純利潤為30727兩白銀,超過投資總額的25%。
1785年5月15日,載滿中國貨的“中國皇后”號商船返回到紐約。當時碼頭上站滿了前來歡迎的人,船長格林再次鳴響了13響禮炮,以此向13個州組成的美國政府報告并紀念這次長達15個月的偉大航行順利結束。由于美國的貿(mào)易長期受控于英國,美國人一直很難直接買到海外的貨物,這其中就包括仰慕已久的中國瓷器和茶葉、絲綢,因此“中國皇后”號抵達港口之后,船上的中國貨物很快就被搶購一空,參與此次首航貿(mào)易的商人都獲得了豐厚的利潤,從而導致更多的美國商人把目光轉(zhuǎn)向中國,并在全美掀起了一陣“中國熱”。在巨大利潤的吸引下,美國幾十噸、上百噸直至數(shù)百噸的木制商船紛紛揚帆駛向中國廣州,甚至就連只能搭載5人的小帆船都躍躍欲試想到中國來進行貿(mào)易。1786年“中國皇后”號再次駛往廣州,并運走了包括青花、廣彩在內(nèi)的大批中國瓷器,同年塞勒姆的“Great Turkey”號和費城的“Canton”號也駛達廣州,1787年費城的“Arons”號和“Asia”號又相繼抵達廣州。根據(jù)當時的資料來看,從1786年至1833年,美國共有1104艘船只抵達中國,平均下來一年就有20多艘,這數(shù)量占到了英國來華船只總量的4 4%,這比其它歐洲國家來華船只總數(shù)的4倍還多。到了1 9世紀中期,美國的對華貿(mào)易總額已躍居世界第二位,排名僅次于英國。⑥
雖然歐洲各國與中國開展貿(mào)易比美國早,但是中美開始直接通航進行貿(mào)易之后,貿(mào)易量很快就超過了除英國之外的其它歐洲國家。根據(jù)羅伯特·沃恩(Robert Waln)的記載,1798末至1799年初,先后就有5艘商船從廣州共載運瓷器1 1 8 7箱駛回美國。1 8 1 5年以后,中美的瓷器貿(mào)易再次達到高峰。其中在1 8 1 6年約翰·雅各布·阿斯特(John Jacob Astor)的一張瓷器訂單中就可以看到,列出的僅青花茶具、咖啡具套裝就有265箱、加上可自由組合的單件茶具600箱、各種類型混合的瓷器102箱,總價值達數(shù)萬美元。1817~1818年,美國“Caledonia”號商船從廣州運回大批量的瓷器,僅僅羅伯特·沃恩(Robert Waln)、約翰·雅各布·阿斯特(John Jacob Astor)和威廉姆·史密斯(William Smith)3位商人就從這批船貨中購買的瓷器就超過了3000箱。⑦
19世紀初期,紐約逐漸發(fā)展成為了中國商品在美國的集散地,一些從美國其它港口出發(fā)駛往中國的船只,在返回美國時都會駛往紐約,將帶回的中國商品在此卸下,然后經(jīng)陸路分銷到美州各地,因此紐約也變成了中國商品的最大銷售市場。紐約當?shù)氐膱蠹堃矔ㄆ诎l(fā)布商業(yè)信息,以配合這些商品的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