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清 周建躍 溫紅蕾 黃潔瑩
4歲的小朋友被老師投訴“公主病”;9歲男孩飯前要媽媽“試毒”……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兒童在發(fā)育過程中出現心理行為問題,每年到醫(yī)院就診人數不斷攀升。
4歲的甜甜(化名)2017年秋入幼兒園學習,每天上學都會哭鬧不止。升至中班后,甜甜的“不適應”愈演愈烈:不愿意自己吃飯穿衣,總是讓老師喂到嘴邊;午休時也要老師一起躺在小床上哄著睡;跟小朋友玩的時候稍微不順心就大聲哭鬧。
2019年元旦后,家人把甜甜帶到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就診,該科主任醫(yī)師徐海青了解情況后,給甜甜做了全面評估,結論是:甜甜僅有2歲孩子的智力發(fā)育水平。
“這個孩子的癥狀是典型的全面發(fā)育落后,沒有獨立去幼兒園學習生活的能力,沒辦法跟同齡的孩子交流,很煩躁、著急和沮喪,只能通過發(fā)脾氣和哭鬧來表達這種情緒。”徐海青說。隨后,甜甜將接受改善養(yǎng)育、行為矯正和兒??茖I(yè)訓練等一系列干預措施。
李明澤(化名)今年9歲,父母在外打工,一直由爺爺奶奶帶,從小就很任性。2018年春節(jié)過后,媽媽就留在家中,不再讓他做“留守兒童”。有時他跟媽媽很親,有時又抱怨媽媽這么多年沒陪他。
最近,他又新添一怪毛病,吃飯時媽媽必須作陪,而且媽媽必須先把飯菜嘗一口。若媽媽不在,他就堅決不吃飯。眼看他的行為越來越異常,媽媽就帶他到醫(yī)院就診,他不經意間告訴醫(yī)生,他這么做是怕媽媽下毒,徹底不要他,所以要媽媽“試毒”。
“這是典型的心理情緒障礙。擔心媽媽在飯里做手腳讓他昏迷,自己跑掉,所以想出這種招數?!毙旌G嗾f,孩子缺乏安全感,才會出現焦慮情緒,摔東西想引起家人注意等,最后又擔心家人離開,出現幻想。
14歲的小?。ɑ男〕煽儍?yōu)異,但七年級時,父母工作調動,轉學后因太優(yōu)秀受到同學排擠,甚至有同學對他進行各種言語和身體攻擊,并威脅他不能告訴老師和家長。長時間壓抑下,小俊漸漸出現心情低落、食欲下降、睡眠難等癥狀,偶爾還有自殺的想法。癥狀日益嚴重,父母帶他咨詢心理醫(yī)生。
武漢市武中精神病醫(yī)院院長胡一文介紹,小俊從小經歷過于順暢,對于突然遇到的困境缺乏有效的應對措施,環(huán)境的改變加上心理抗壓能力不強,最終導致小俊患上了抑郁癥。
徐海青介紹,兒童心理行為異常已成為一種“社會病”,行為異常的孩子越來越多,大家對這類孩子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當孩子成為別人眼中的“熊孩子”時,家長有必要帶孩子到醫(yī)院進行專業(yè)的篩查與診斷。
據統計,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2017年診斷兒童心理疾病患兒2000多例,收治了452名多動癥、學習困難等患兒,完成腦電生物反饋訓練、平衡訓練、神經心理訓練、學習能力訓練共計66067人次,較2016年上升20%。
“現在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發(fā)生率比以前要高,重性的心理疾病、精神問題也多發(fā)了。”徐海青說,在互聯網時代,大多數孩子平時大多數時間待在家里玩手機、上網,缺少和外界、大自然的真實接觸,也缺少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
如何預防兒童出現此類心理健康問題呢?徐海青指出,從孩子自身而言,要加強體育鍛煉,身體健康的孩子心態(tài)也會陽光。對家長而言,要及時關注孩子的行為,多帶孩子參與戶外活動,讓孩子多與同齡人交流溝通,一旦發(fā)現孩子有異常行為的傾向,就要引起重視。
(摘自《武漢晚報》2019年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