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帥 葛海洋
芹菜洼村位于遼寧省營口市鲅魚圈區(qū)望海街道沙河北岸,坐標為北緯40°2606",東經122°1019"。墓地位于芹菜洼村原三隊、四隊所在的居住地。東面隔一道山岡與芹菜洼原一隊、二隊相望,北面為望海街道鄉(xiāng)間路,西面臨營口通鲅魚圈區(qū)的濱海路,距海邊約800米。該地東高西低,面向渤海灣(圖1)。
圖1 芹菜洼墓地位置示意圖
1980年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在墓地范圍內發(fā)現(xiàn)了繩紋罐口沿(封二-1)及白陶甕口沿(封二-2)等陶器殘片,當時認定為戰(zhàn)國漢代墓群。據(jù)村民介紹,由于近年來的大規(guī)模城區(qū)建設,類似陶器殘片隨處可見。
2008年,為了配合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營口市文物管理辦公室會同營口市博物館組建了營口市文物普查隊,對本地區(qū)的文物遺跡進行調查工作。在芹菜洼墓地范圍內采集的標本有繩紋磚、花紋磚、陶俑、陶器口沿、器底等,大多為泥質灰陶。經修復后可辨器形有陶俑、套盒、器蓋、陶罐等。陶器殘片分布的面積約為22000平方米,墓葬的分布面積約東西長775米,南北寬30米。現(xiàn)對芹菜洼墓地的采集標本作一簡單整理并報告如下:
陶俑殘,泥質灰陶,手制,捏塑,殘高7.5厘米(封二-4、圖2)。
陶罐殘,泥質灰陶,素面,平底,口徑14.6厘米,底徑8.2厘米,高11厘米,壁厚0.8厘米(封二-3、圖3)。
陶器蓋泥質灰陶,素面,圓頂。直徑15.5厘米,高4.2厘米,壁厚0.8厘米(封二-5、圖4)。
陶套盒器底部分,泥質灰陶,平底。直徑15.5厘米,高7.5厘米,壁厚0.8厘米(封二-6、圖5)。
陶房屋模型陶質,素面,應該為屋頂殘件,僅存一脊,脊端有瓦當(封二-7、封二-8)。
圖2 陶俑
花紋磚殘件,泥質夾砂,飾羽毛紋,長9厘米,寬11厘米,高8.5厘米(封二-9)。
花紋磚殘件,泥質夾砂,飾繩紋,長12.5厘米,寬16厘米,高4.5厘米(封二-10)。
根據(jù)以往發(fā)掘情況,營口地區(qū)磚室墓多用花紋磚砌筑,花紋磚的形制有方磚、大長條形磚、小長條形磚、楔形磚、斜面方磚、子母磚等;花紋樣式有錢幣紋、同心圓紋、菱形紋、葉脈紋、折尺形紋等,由此可以推測采集的花紋磚應為墓磚。
圖3 陶罐
圖4 陶器蓋
圖5 陶套盒
2008年8月,遼寧省考古研究所與營口市博物館對于該墓地進行了系統(tǒng)的考古發(fā)掘工作。共清理磚室墓21座,編號YWM1~YWM21;貝殼墓7座,編號為YWBM1~YWBM7。從墓葬形制看,可分為磚室墓與貝殼墓;磚室墓又可依據(jù)墓磚紋飾分為繩紋磚室墓與花紋磚室墓;從墓葬結構上可分為單室墓、雙室墓。
磚室墓中繩紋磚室墓18座、花紋磚室墓3座,其中編號為YWM21的花紋磚室墓中為雙室墓。出土隨葬品共計232件套,陶器有罐、甑、瓢、釜、井、燈盞、灶、帶蓋陶缸、陶蒸架、陶房、陶奩、小鼎、耳杯、勺、水斗等;銅器有銅帶鉤、五銖錢等。此處以磚室墓YWM8,貝殼墓YWBM6、YWBM7為例簡述如下:
YWM8位于沙河北岸,西為YWM7,西北為YWM11、YWBM4,東為YWM10、YWBM5,方向315°。墓內土質松軟,散落少量殘磚,破壞嚴重,墓頂磚糟爛,無封土。墓室東西長3.60米、南北寬2.68米,四壁均為磚筑,長方形磚錯縫人字形鋪底。砌筑方法應為先挖土壙,然后鋪底、砌墻、起券封頂(圖6)。
墓室內發(fā)現(xiàn)兩具人骨,可能為夫妻合葬墓,右側人骨保存較好,左側人骨僅剩下肢骨。左側人骨的左側,靠近墓門的位置似有火燒痕跡。隨葬品有釜、井、器蓋、套盒、盌、缸、鐵鏃及五銖錢等。
YWBM6、YWBM7均為長方形豎穴式土坑墓,YWBM7位于YWBM6東側,應為夫妻合葬墓(圖7)。
YWBM6墓室長2.50米、寬1.00米、深0.50米。木棺保存較好,可見完整棺形,長2.00米,寬0.60米,高0.18米,出有棺釘,外填貝殼。
YWBM7墓室長2.30米、寬0.80米、深0.40米,無棺,人骨完整。隨葬有琵琶形虎頭銅帶鉤一件,發(fā)現(xiàn)有紅色漆盒的印跡,因侵蝕嚴重未能提取成功,推測帶鉤應該放置于漆盒中。芹菜洼墓地7座貝殼墓中,只在YWBM7出土有虎頭銅帶鉤一個,其他貝殼墓不見隨葬品。
貝殼墓建筑方法為自地表向下挖出墓壙,坑底鋪一層厚約10厘米的貝殼,然后將木棺置入,再填以貝殼,然后再以夾雜白泥的貝殼掩埋。
芹菜洼墓地分布較廣,墓葬排列密集且有序。先期對芹菜洼墓地調查采集標本與發(fā)掘墓葬的隨葬品,部分在陶質及器型上基本一致:如調查采集的套盒與YWM8出土的套盒形制基本相同,因此采集標本也應為同時期墓葬隨葬品。
磚室墓YWM8的墓葬結構和形制以及墓磚砌筑方式與天瑞水泥廠漢墓[1]M6相似,墓室尺寸與天瑞水泥廠漢墓M15相似。
采集器物中的陶俑造型與天瑞水泥廠漢墓M17出土跪坐俑相似。
出土器物如花紋磚、五銖錢及陶樓、陶奩、陶灶等,與營口地區(qū)曾發(fā)現(xiàn)的漢代花紋磚及器物大致相同。根據(jù)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綜合分析,芹菜洼墓地的年代跨度較大,應為西漢至東漢時期。
從芹菜洼墓地出土器物看,墓主人的身份大都不是普通百姓,若非享受俸祿的政府人員,也應為當時比較富裕的商人。
圖6 YWM8
墓葬反映的埋葬制度的埋葬習俗,總是直接或間接地反映著社會制度、階級關系、社會經濟和意識形態(tài)等方面的情況,是當時社會的縮影。墓中的隨葬品,如衣物、食物、錢幣、器皿等,比拋棄在灰坑中的器物更明確地反映了時代的主觀意念和思維模式。
漢代墓葬在遼南地區(qū)分布較為廣泛,相對集中在營口地區(qū)、瓦房店地區(qū)、普蘭店地區(qū)、大連南部地區(qū)等四個區(qū)域[2]。在營口地區(qū)漢墓中,近年來發(fā)掘的磚室墓有蓋州農民村漢墓[3]、蓋州沙溝子漢墓[4]、蓋州光榮村漢墓[5]、營口槐樹房漢墓[6]和天瑞水泥廠漢墓等,芹菜洼漢代墓地的發(fā)現(xiàn)進一步充實和豐富了對遼南地區(qū)漢墓的認識。從調查采集情況和出土器物看,受到中原地區(qū)漢文化的影響較深,與山東地區(qū)漢代墓葬出土器物有相似之處。芹菜洼墓地的發(fā)現(xiàn)有利于理解漢代中央政權對遼南地區(qū)的治理與經略,有助于對漢文化與東北土著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的理解,也對漢文化傳播路線的研究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