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哲匠”一詞并非我們這個時代新造的詞語。從字面上看,“哲”指知也、智也,引申為愛智慧,“匠”的本義是木工,引申為手藝活。這兩個字分別代表兩種不同的人,“哲人”是哲學家,“匠人”是指代工匠,而“巨匠”通常是指偉大的藝術家。而將“哲”與“匠”組合在一起又是什么意思呢?或言其指哪一類人呢?
關鍵詞:“哲匠”? ?精神? ?側(cè)面解讀
“哲匠”一詞自古有之。東晉·殷仲文即有“哲匠感蕭晨,肅此塵外軫?!碧啤だ钪芎灿凇段倪x》中作注:“哲,智也;匠,謂善宰萬物者?!蓖蹙S有詩:“謀猷歸哲匠,詞賦屬文宗?!鳖佌媲湟嘌裕骸胺蛉唬趴芍^人文之宗師,國風之哲匠者矣!”
所謂哲匠,從廟堂說,喻指“治大國如烹小鮮”這樣的治世能臣;從江湖說,則指技藝高超的宗匠,尤指畫家。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敘畫之興廢》:“圖畫之妙,爰自秦漢,可得而記;降於魏晉,代不乏賢,洎乎南北,哲匠間出。”無論是江湖之遠或廟堂之高,“哲匠”是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視野中即已存在的一種類型?!罢芙场迸c“文宗”并提,其影響力或曰開一代風氣之先河。
《易經(jīng)·系辭》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哲”指向形而上,為問道者;“匠”指向形而下,為制器者。但是中國文化的特質(zhì)在于,它不是將“問道”與“制器”對立起來看,不同于將“精神”與“物質(zhì)”對立起來的二元論,它提倡“技以載道”是要求物質(zhì)承載著精神,精神附著于物質(zhì),以此達到“道”與“器”的統(tǒng)一。離開器,道無從顯;離開道,器無所宗?!爸破鳌弊鳛槭褂蒙鲜值摹笆炙嚮睢痹炯词且环N“思”的方式,在創(chuàng)作境域的物我兩忘之中,因超越對象化的思維而切近問道之源。在這里,藝術家由“制器”而走向“問道”,進而將“問道者”與“制器者”的雙重身份統(tǒng)一于一身,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哲匠”?!跋裾苋艘粯铀伎?、像工匠一樣勞作”正是中國美術學院所提倡的“哲匠”精神。從這個意義上說,“哲匠”不是僅僅停留于理論層面思考,而是具有極強的行動與實踐能力的人;但是又不同于僅僅是停留于工匠技藝層面的人,技以載道,其實踐活動蘊藏思辨深度、思維廣度與思想高度的特質(zhì)。
“哲匠”既是一種精神,其中更深層寄寓著一種方法。中國美術學院是培養(yǎng)藝術家的搖籃,“哲匠”之謂首先還是造就一位藝術家。“哲匠精神”則蘊含“知行合一”的方法系統(tǒng),“哲匠”是成就“巨匠”的起步。藝術家安身立命之處在于其強大的行動力,他必定是一位踐行者。沒有藝術實踐活動,他不稱之為藝術家,而只會蛻變?yōu)槔碚摷?。但是這一實踐活動并不是盲目的行為,是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的行動。正是建立在“知行合一”的方法論基礎上,方有“行健”之訓?!靶薪 痹谶@里可以作為“哲匠精神”的第一層面方法論釋義,《易經(jīng)·乾卦》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薄靶小苯⒃凇傲ⅰ敝?,不“立穩(wěn)”安能“行健”。故君子之自強,當如宋·張載之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唯“立”方能“行”,然則“立”于何處?“立”于大地之上。所以“天行健”還有其下句,《易經(jīng)·坤卦》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薄疤煨薪 币馕吨_啟與運行,“地勢坤”在這里是隱性的,她意味著庇護與保存。一開一合,一顯一隱。“天行健”并非孤句,中國文化一向講究陰陽和合,乾坤并舉。所以“地勢坤”是作為“天行健”的隱句,以天為引,腳踏實地才是“行健”的全意。人立于天地間,天地之心即生民之命,“道不孤運,弘之由人?!崩献釉唬骸暗来蟆⑻齑?、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边@個“域中四大”的“王”其實就是指居于其中的“人”。老子又曰:“公乃王”,所以這個人是公正無私的人,為“生民立命”即為“公”?!巴酢币嗍俏覀冋f的由“哲匠”而成為“巨匠”之人。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說:“大地和蒼穹、諸神和凡人,這四者憑原始的一體性交融為一?!碧?、地、神、人的這四重性,海德格爾分別解釋為:“在天空下”、“在大地上”、“面向諸神的駐留”和“屬于人的彼此共在”?!叭朔ǖ兀胤ㄌ?、天法道,道法自然?!边@四重性“人、地、天、道”最終是在“自然”之域達到完整與統(tǒng)一?!靶薪 奔礊椤昂氲馈?,進一步明確說就是“為天地立心”,弘道者亦是“為生民立命”的無私者?!疤斓乇緹o心,此心即中華文化之心?!睆倪@個意義上說,中國美術學院所倡導的“哲匠精神”不僅是囿于其一墻一院的精神,而是中國文化的精神。
“行健”立足于“天空之下”故具備“高遠”的志向,而因為立足于“大地之上”故彰顯“篤行”的品質(zhì)。“哲匠精神”即是“遠思”與“踐行”的合一。“地勢坤”不僅是說“人”居于大地之上,同時還意味著在大地的懷抱中?!霸诖蟮刂小眲t決定了“居敬”的基本姿態(tài)?!熬泳础敝栐谶@里可以理解為“哲匠精神”的方法論第二層面釋義。在大地之中既是在世界之中,在大地之中也是在自然之中。居敬首先是對自然的敬畏。自然是事物本來的樣子,尊重自然也可以理解為回到事物本身。“居敬”與“行健”一起,可以說是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不是宰制世界,而是理解世界。理解世界在這里成為“人”行動的根本尺度。第二,居敬是對生命的敬畏。正是承認了生命在世界之中,為世界一體,生命才同樣獲得了敬意。在自然的交融之中,生命將身體借出給世界,世界因為生命的讓出而獲得永動不息的再生之源,這種以肉身的方式代入世界,二者互為生成、互為映照,由此也孕育出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體象觀”。這種“體象觀”將“人性”與“自然性”統(tǒng)一在一起,既是一種人道主義,也是一種世界主義。它的有效性在于,它總是在提醒實踐者:避免將“人”異化為“物”。第三,居敬是對文化的敬畏。這既是一種虛懷的品質(zhì),又是一種批判的精神,在這種批判精神之中還包含著自我批判的意識。在這一層敬畏之中,包含著對歷史、傳統(tǒng)、過去所有記憶的保存與認同,正是因為這種連貫的敘事證明了“踐行者”不是一種割裂的存在,也恰恰只有將一個時代放到宏大的歷史敘述中,才能彰顯出這個時代的“人”屹立于世界的自尊與自信。任何踐踏自然、生命與文化的行為,都是居敬的反面。居敬并不是唯唯諾諾的恭順,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它從不向權力與財富低頭,它只向真理與智慧俯首。
“居敬”的姿態(tài)起步于“行健”之履,“居敬”的姿態(tài)也決定了“會通”之域。海納百川者,為其處之下也。“處之下”即是居敬的位置。百川匯聚,必為“低位”。所謂成就品學通、藝理通、古今通、中外通的“會通”人才,必定在經(jīng)世治學上具備“居敬”的姿態(tài),好學、善學、樂學,方有縱橫中西、捭闔古今,融百家于一爐的可能?!熬泳础辈粌H是一位“學者”所應具備的基本學術涵養(yǎng),也是作為“哲匠”的藝術家所具備的基本創(chuàng)作姿態(tài)。“會通”之訓在這里可以作為“哲匠精神”的方法論第三層面釋義?!靶薪 弊鳛樾袨榈谋薏?,既要求領悟天命,君子以自強不息,亦要求立足于大地之上體悟大地的品質(zhì)——厚德載物?!捌穼W通”是君子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的統(tǒng)一?!捌贰币庵妇尤绱蟮匾粯幽軌虺休d事物,“學”即是銳意進取、自強不息的精神。從根本上說,這是“行健”的必然效應,是立德樹人的一道標尺?!八嚴硗ā钡木唧w方法就是“勞作上手、讀書養(yǎng)心”,這要求作為“哲匠”的藝術實踐者一方面要具備手的技藝,另一方面還需具備思維的能力。這是一門“做”的哲學,又是一門關于“思”的藝術?!八肌痹谶@里就體現(xiàn)為一種手藝活的勞作?!肮沤裢ā奔仁莻鹘y(tǒng)于當代的活化,又是文脈向未來的延續(xù),如何繼承傳統(tǒng)而不囿于傳統(tǒng),如何立足當下而不追隨潮流,其中治學品質(zhì)與技藝傳承都體現(xiàn)出“哲匠精神”在時間軸上所承擔的歷史性命題?!爸型馔ā笔墙⒃诹诛L眠先生中西融合藝術道路上的一個坐標定位,全球境域與本土關懷是文化觀念發(fā)展要求圈定的視野,這一關系中糾結著他者與差異、全球與本土的諸多文化命題,也鐫刻著開放與重建、傳承與拓展的諸多學術尺度。國際視野與本土關懷猶如驅(qū)動學術發(fā)展的雙輪,其文化立場源于中國當代視覺文化的主體精神,強調(diào)全球境域中的開放視野和本土關懷。這種學術上的雙輪驅(qū)動往往相伴而生,如何悉知而又不受制于西方的價值標準,如何立足本土而又不囿于既定的格局,重建一個創(chuàng)生的本土世界。接納與包容,抵抗與堅守是作為“哲匠”之“思”必須用行動回答的空間性命題。
“會通”的涵養(yǎng)決定了履遠之界?!安环e硅步,無以至千里?!睍ǖ暮B(yǎng)是一點一滴匯聚而成的,非一蹴而就,非一日之功?!奥倪h”并非好高騖遠,沒有“行健”作為腳踏實地的出發(fā)點,沒有“居敬”作為方位指引,沒有“會通”作為儲備資糧,妄圖一步成功,則會落入“騖遠”之沼。履遠作為志向的寫照,“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边@種甘于淡泊、樂于寧靜的心態(tài)是對功利主義的擺脫,“履遠”所朝向的絕對不是急功近利的短期目標,其中所包含的定向與去遠,并不僅僅是一個空間方位的朝向,更是一個時間觀念的指涉?!斑h”在這里既有學術脈絡的空間延伸,更有指向遙遠未來的歷史定位?!安恢\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甭倪h在這里既是一種關于歷史的望境,也是一種關于天道的望境。從第一層面意思上看,行健是起點,履遠是終點。然而更深一層看,行健作為起點,起點無始,起點總是落實在此在的當下立足,每一個腳步都可以成為下一段路途的出發(fā)點,“行健”演變?yōu)榇蟮厣羡E近的路標。履遠作為終點,終點無終,而終點總是指向更遠的路標,“履遠”成為一個新的起點?!板t深湖水,振衣望境崗;煙雨湖嵐外,遠山復遠方。”“哲匠精神”也意味著永遠朝向遠方的返鄉(xiāng)之旅。于此,履遠與行健成為一種往復結構。在這一往復之中,當履遠成為新一輪的行健之始,則已經(jīng)暗合天道,其中揭示的是一種關于藝術本源生生不息的創(chuàng)造之力。故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p>
莊子在“達生篇”中討論制器的技藝要達到“疑神”的地步,必須要“以天合天”。“以天合天”的前提是必須從“靜心”開始。從忘記“慶賞爵祿”的念頭到排除“誹譽巧拙”的判斷,再從放棄“好壞高低”的標準到忘記“四肢形體”,身體忘卻之后即進入“空其所有”的純粹創(chuàng)作動機,莊子在“田子方”中贊嘆道:“可矣,是真畫者也!”這位真畫者,就是莊子所贊譽的“大宗師”。所謂“哲匠”之“思”,標示著一種東方藝術的智性方式。作為朝向宗師的努力,這種實踐活動包含了“問道”與“制器”的統(tǒng)一,它將一種“做”的哲學與“思”的藝術交融于一體。千里之行,行健為足;砥礪求索,居敬為儀;胸中千壑,會通為心;任重道遠,履遠為目。作為中國美術學院校訓的“行健、居敬、會通、履遠”八字,其中微言大義,行健作為行為的鞭策,居敬作為情懷的涵養(yǎng),會通作為學術的標尺,履遠作為志向的寫照,它們共同構成國美莘莘學子的精神圭臬。在此僅僅作為一個側(cè)面的解讀,作為“哲匠精神”的一種詮釋。
(作者簡介:沈潔,中國美術學院,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城鄉(xiāng)綜合營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