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華
北京自元朝建都以來700多年,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諸多講究生活品質的人云集北京,對蔬菜質量要求高,不僅要鮮嫩、口感好、風味濃,而且外觀還要漂亮。黃瓜是廣大市民喜食的蔬菜品種,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北京郊區(qū)種植的傳統(tǒng)風味黃瓜一直深受老北京市民的喜愛,具有風味濃郁、瓜味清香、栽培歷史悠久的特點。豐臺區(qū)盧溝橋、花鄉(xiāng)、南苑等鄉(xiāng)以及海淀區(qū)四季青鄉(xiāng)、東升鄉(xiāng)、玉淵潭鄉(xiāng),朝陽區(qū)小紅門鄉(xiāng)、十八里店鄉(xiāng)等二環(huán)路至四環(huán)路之間的近郊區(qū)菜田種植較多。經(jīng)過數(shù)十年的發(fā)展,兩個黃瓜品種在全國聞名:“北京刺瓜”最適宜在冬季的暖洞子里種植,在冬春季節(jié)上市,產(chǎn)品非常嬌貴;而“北京秋瓜”的適應性較廣,適合在保護地種植,也適合在露地種植,且抗病性較強,在每年的春、夏、秋季上市。20世紀80年代中期,北京常駐居民逐漸增多,滿足市民吃菜需求是當務之急,所以逐漸被一些高產(chǎn)、抗病的雜交品種所替代。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消費者對蔬菜品質要求越來越高,開始懷念小時候蔬菜的味道。為滿足消費者需求,提高生活幸福指數(shù),2010年起,北京市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站開展北京傳統(tǒng)蔬菜品種恢復工作,在北京郊區(qū)部分條件適合的園區(qū)和基地,種植傳統(tǒng)老口味蔬菜,以滿足市場的需求。本文重點介紹老口味品種北京秋瓜的栽培技術。
一、品種特性
北京秋瓜是北京地區(qū)傳統(tǒng)口味蔬菜品種,其植株蔓生,生長勢強,葉片較小,淺綠色。主蔓結瓜,第1朵雌花著生于第7~8節(jié)。瓜條長棒形,瓜長25~30cm(厘米),直徑2.5~3cm,表皮光滑,外皮淺綠色,有稀疏的刺瘤,果肉淡綠色,有較濃郁的黃瓜香味,單瓜重160~180g(克),品質佳??共⌒暂^強,采收期長,中晚熟,較耐熱,抗寒性較差,適于春、秋保護地以及夏秋季節(jié)露地種植。一般畝產(chǎn)量3000~4000kg(千克)。
二、棚室選擇
選擇土層深厚、疏松、肥沃,灌水和排水通暢、有機質含量在1%以上壤土保護地棚室種植,并且上一年與前茬均不是種植瓜類和葫蘆科蔬菜的棚室。覆蓋透光率高的PO膜或EVA流滴消霧膜,溫室留上下兩道風口;大棚必須留頂風口,采取四幅棚膜覆蓋方法,便于夏秋季節(jié)降溫。風口和門口安裝防蟲網(wǎng)阻隔害蟲進入。
三、茬口安排
四、育苗
(一)種子溫湯消毒和浸種
溫湯浸種可有效殺滅種子攜帶的病菌。具體操作方法,用潔凈的陶瓷盆或泥瓦盆(不能用鐵盆、塑料盆因其降溫快),注入種子體積4~5倍的55~56℃溫水(2份開水1份涼水,以溫度計測量為準),把種子投入,同時用木棍或竹竿向同一方向勻速攪拌,保持50℃以上恒溫20分種,為了保持恒溫,在旁邊再準備一個容器,將水調(diào)好溫度后再注入盆內(nèi),不要直接往容器內(nèi)倒開水,以防燙傷種子,不停攪拌待水溫降至30℃左右,繼續(xù)浸泡4~6小時,即可撈出,撈出前要用手搓幾次,以搓掉種皮上粘液,并多次用溫清水洗凈。
(二)催芽
浸種后,將種子用濕紗布或棉布包起來,置于28~30℃條件下催芽,最好放入恒溫恒濕種子催芽箱中進行,有利于保證發(fā)芽率和出芽整齊。當個別種子開始露白時,白天溫度仍保持28~30℃,夜溫可降低至15℃左右。由種子露白開始,每隔5小時揀芽一次,將芽存于5℃條件下貯存,夠一定數(shù)量時一起播種。
(三)基質準備
1.穴盤育苗:采用50穴的塑料穴盤,選用配制好的適合黃瓜品牌優(yōu)質育苗基質。也可自行配制基質,采用2份草炭、1份蛭石配成,每方基質加入45%氮磷鉀復混肥2.5kg、優(yōu)質生物有機肥10kg,混合均勻后裝盤播種。
2.營養(yǎng)缽育苗:早春茬可選用6×8cm或8×10cm規(guī)格的營養(yǎng)缽,可購買高質量配制好的育苗基質,也可自行配制,取自前茬種植蔥蒜類蔬菜疏松、肥沃的園田土50%、草炭40%,充分腐熟、細碎的有機肥10%,混合均勻后,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營養(yǎng)土,每方營養(yǎng)土用藥量25~30g,充分拌勻再堆積起來,覆蓋塑料薄膜封閉3~5天,然后打開薄膜把營養(yǎng)土攤開,晾曬5~7天即可裝缽播種。
(四)播種
播種前將穴盤、營養(yǎng)缽或營養(yǎng)塊澆透水,必須6~7小時后再播種,營養(yǎng)缽或穴盤育苗,用手指在播種穴中央輕按1cm左右,形成播種坑,然后將種芽向下平放,采用抓土堆的方式覆蓋蛭石,營養(yǎng)缽育苗可覆蓋過篩的細潮土,厚1~1.5cm。待60%幼芽拱土時再覆土一次,厚0.2cm,防止幼苗“戴帽”(種殼)出土。
(五)苗期管理
1.出苗前管理:播種后地溫要保持在18~24℃,氣溫25~30℃。一般2天左右即可出苗,冬春季育苗要做好保溫,可覆蓋地膜,待70%幼苗拱土時及時撤去。
2.幼苗期管理:首先是溫度,幼苗出土后,要降低溫度,尤其是夜間溫度,防止幼苗徒長,白天23~30℃,夜間15~18℃,地溫20℃左右。由于室內(nèi)氣溫存在溫差,能出現(xiàn)生長差異,要按幼苗長勢倒苗2~3次,可將苗床南頭和北頭的苗子對調(diào)以保持幼苗生長一致;其次是光照,光照強度和時數(shù)是黃瓜幼苗雌花形成的重要條件,低溫短日照是促進雌花分化的有利條件之一,夏秋季育苗因日照時間過長,要用雙層遮光率70%的遮陽網(wǎng)在晴天中午覆蓋遮光4~5小時,使每天日照時間在8~10小時,利于多開雌花、瓜碼密。春秋季育苗,陰雨天,也要揭開草簾,接受散射光照射避免幼苗徒長,7—8月溫度過高,日照過強,要用遮陽網(wǎng)遮蓋一下,避免幼苗曬傷;第三是通風,通風原則是晴好天氣時早放風、大放風、放風時間長,陰天也要短時放風排出濕氣;第四是病害防治,苗期主要病害是猝倒病和立枯病。防治上,首先是防止高溫高濕,出苗后應選擇溫暖晴天揭膜煉苗、通風換氣,嚴格控制苗床溫濕度,澆水不宜過多,及時拔除病弱苗并銷毀或深埋,撒石灰對染病區(qū)域進行消毒,若有零星發(fā)病應及時噴藥防治,用95%敵克松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每隔7~10天噴灑一次,連噴2~3次,可取得理想防治效果。
(六)壯苗標準
日歷苗齡30~40天,株高15~18cm、莖粗0.6cm、下胚軸長4~5cm、春季幼苗3葉1心,秋季幼苗2葉1心;葉色深綠、子葉完整、根系發(fā)達、無病蟲害。
五、棚室清潔與消毒
(一)棚室清潔
前茬拉秧后及時將殘株、爛葉和雜草清理干凈,運到遠離棚室地點進行高溫消毒或臭氧處理等無害化處理,同時將棚外雜草清理干凈。
(二)棚室消毒
每畝地用硫磺粉2~3kg及敵敵畏0.25kg,拌上適量鋸末后分堆暗火點燃,棚室密閉熏蒸一晝夜,可將應用的農(nóng)具同時放入棚內(nèi)熏蒸消毒。
六、整地施肥
(一)施入底肥
應施用充分腐熟、細碎優(yōu)質有機肥,每畝施用5000kg,禁止施用未腐熟的有機肥。若使用未腐熟的有機肥不僅不能及時供給作物養(yǎng)分,而且造成漚根影響作物生長,還會發(fā)生蠐螬等地下害蟲危害,所以有機肥必須充分腐熟再施用。若有機肥源不足可施用內(nèi)蒙蘇尼特旗所產(chǎn)“草原樂羊”牌生物有機肥,每畝用量3000kg。基肥總量2/3在耕地前鋪施,其余1/3做畦時溝施。
(二)深耕細整土地
整地質量是作物生長好壞的先決條件。底肥鋪施均勻后,用深耕機械進行翻耕,耕深30cm以上,棚室四邊和水管旁機械耕不到的地方應人工翻耕,保證不留死角和硬坎。耕耘是翻地后進行的,將翻地形成的坷垃耘碎,對高低不平地塊,做畦前須整平,達到疏松、細碎、平整的標準。黃瓜是對土壤質量要求高的作物,要求用竹竿插入土壤任何一個部位都能輕松插入。有經(jīng)驗菜農(nóng)說“把地整成像面笸籮一樣疏松才能種出好黃瓜來”。
(三)起壟做畦
根據(jù)灌溉方式不同可以采用兩種畦式,一是具有滴灌條件的棚室做成臺式高畦;二是采用膜下溝灌或溝灌的棚室做成瓦壟高畦。按140~150cm間距做畦,畦面寬70~80cm,畦溝寬70cm,畦面高出20cm,早春季節(jié)畦面覆蓋銀灰色地膜。
七、定植
(一)幼苗準備
早春季節(jié)定植前5~7天需低溫“煉苗”,白天20℃左右,夜間氣溫逐漸降到8℃以下,但地溫仍應保持15℃以上。營養(yǎng)缽育苗方式在定植前3天應將幼苗按照大、小苗來分級,分開運苗和定植。定植前2天,噴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70%敵克松1000倍液防治苗期病害。
(二)施用生物菌肥
每畝施用“平安?!蔽⑸锕腆w菌肥20 kg,定植時在挖穴施入后栽苗。對于改善土壤理化性狀,緩解重茬障礙,促進生長、提高品質有一定的作用。
(三)定植時機
早春季節(jié)當10cm地溫穩(wěn)定通過15℃,棚內(nèi)氣溫連續(xù)五天穩(wěn)定通過12℃以上即可定植。宜選擇“冷尾暖頭”時機在晴天上午定植;秋季定植要選擇晴天的下午進行。
(四)定植方法
采用大小行方式栽培,平均行距70~75cm,其中大行距90~100cm,小行距40~50cm,株距30~35cm,每畝種植2800~3000株。按照規(guī)定株行距開定植穴(早春覆蓋地膜要十字形劃破地膜),栽苗后封穴,覆土深度不要超過苗坨高度,壓好地膜破口處,栽植不要過深,以土坨與畦面相平為宜。
早春季節(jié)溫室種植地溫低時采取少量澆水方式,在溫室內(nèi)放置水缸、塑料桶等容器,提前3~5天存水,待水溫升高后澆,用水壺或水瓢每株點300毫升左右的水緩苗,過5~7天再澆透水;其余季節(jié)定植要澆透定植水。
八、田間管理
(一)栽培環(huán)境調(diào)控
重點要做好溫度、光照、室內(nèi)相對濕度的調(diào)控管理。使作物在大多數(shù)時間處于適宜的環(huán)境條件下生長。
1.溫度:早春季節(jié)要做好防寒措施,夏秋季做好降溫工作定植后的緩苗期:白天28~30℃,晚上不低于18℃。緩苗后采用四段溫度管理:8時—14時,25~30℃,14時—日落,26~20℃,日落后—24時,18~20℃,24時—日出,15~16℃。地溫保持15~25℃;地溫保持15~25℃。溫度調(diào)控主要通過揭蓋草苫和關放風口實現(xiàn)。
2.光照:采用透光性好的流滴消霧功能膜,有條件選用PO膜或PEP膜,冬季清掃、刷洗棚膜,在后墻和兩側墻懸掛反光膜,可以增加光照強度;夏季在11時—15時棚頂要覆蓋遮陽網(wǎng),以降溫和降低光照強度。
(二)水分管理
1.蹲苗期:緩苗后蹲苗,控制澆水,促進根系生長,一般10~12天,待“龍頭”(生長點)變成黑色,幼瓜坐住長至6厘米左右,應結束蹲苗開始澆水和追肥。
2.結瓜期:保證水分均衡供應,采用小水勤澆方式,忌大水漫灌從而降低地溫。盡量采取滴灌節(jié)水灌溉方式,每畝每次澆水量5~10方為宜,間隔2~3天澆一水,以滿足植株生長和結瓜水分需求。普通灌溉方式應根據(jù)天氣和土壤情況以及植株長勢來確定每次澆水量和間隔時間,春秋季節(jié)5~7天澆一水,夏季2~3天澆一水。冬季應采取膜下暗灌的方式10天左右澆一水,澆水后注意放風排濕。
3.室內(nèi)相對濕度調(diào)節(jié):一般以60%~90%為宜,但結瓜期要偏高,白天也高,而夜間和苗期濕度相對低一些,通過放風和調(diào)節(jié)溫度控制室內(nèi)濕度。
(三)科學追肥
1.常規(guī)澆水方式:在幼瓜開始膨大時采取開溝或開穴方式每畝追施腐熟的麻渣或花生餅60~80kg,施肥后及時澆水;在采瓜期每隔7~10天隨水追施一次“中農(nóng)富源”等有機液體肥料,每畝用量5~6kg。
2.滴灌澆水方式:有滴灌設施應采取水肥一體化方式,5~7天追施一次“中農(nóng)富源”等有機液體肥料每畝每次5kg。
3.施用生物菌肥:結瓜期隨水施用或噴淋施用平安福液體生物菌肥3次,滴灌澆水每次用量0.5升;噴淋施用500倍液多噴在根部為宜。
4.葉面噴肥:能快速補充營養(yǎng),一般7~10天一次,可選用0.3%濃度的磷酸二氫鉀加0.5%濃度尿素溶液混合噴施,但磷酸二氫鉀要用60℃左右溫水化開,充分溶解后倒入噴霧器,盡量噴在葉片背面有利于吸收,可選用“雷力2000”等其它腐殖酸、氨基酸類液體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