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湘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問月》
月亮的柔美與純情,月亮的半彎與圓滿,給了古今人許多的情感慰藉。在我們的國度,一年安排了三個與月亮有關(guān)的全民節(jié)日,元宵、乞巧、中秋,分布在春、夏、秋三季,其中有兩個與圓月有關(guān),一個與新月有關(guān)。元宵與中秋都有賞月的主題,圓圓的月亮,帶給人們的不僅有心靈慰藉,還有情感升華。
月神之問
對月亮的神往,催生了月亮神話,許多民族都有月神信仰,古代中國也不例外。
千年流傳的月神,也許常駐婦孺心里的,是奔月的嫦娥。據(jù)《山海經(jīng)》所述傳說,帝俊有妻名常曦,生月十二,是為月之神。可又有神話說嫦娥是堯帝女,羿之妻,本名姮娥。在有她奔月的傳說后,與更古老的常曦混同,才被稱為嫦娥。
嫦娥奔月的傳說,據(jù)《淮南子》說,羿到西王母處求取長生不死之藥,嫦娥先吃了,結(jié)果逃到月亮里變作一只蟾蜍,成為月精。這個說法更早來自《歸藏》:“昔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
唐宋時代的詩人們,常常寫到月里嫦娥。如唐代孫蜀有中秋詩曰:
不那此身偏愛月,等閑看月即更深。
仙翁每被嫦娥使,一度逢圓一度吟。
月亮一圓,就想起了嫦娥。又有宋代陳遠詩曰:
世間八月十五夜,何處樓臺得月多。
不及吳江橋上望,水晶宮里揖嫦娥。
中秋佳節(jié)揖拜嫦娥,也是賞月的一個理由。
甚至還有詩人將心比心,開始為嫦娥抱屈,如唐李商隱《嫦娥》詩說:“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庇秩缢稳岁淌狻吨星镌隆吩娬f:“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痹聢A之時,想到嫦娥那樣孤寂,又多了一個澆酒的由頭。
月在中秋明,中秋之樂在樂月,到今天依然還是以明月為中心,嫦娥卻在不知不覺中漸漸隱沒。
舞馬月下
中秋之夜賞月,在唐代已成風氣,雖然沒有名副其實的中秋節(jié)。
唐人愛中秋月色,可舉兩詩為證。一為司空圖的《中秋》詩:“聞吟秋景外,萬事覺悠悠。此夜若無月,一年虛過秋?!?/p>
一為曹松的《中秋對月》:“無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盤上海涯。直到天頭天盡處,不曾私照一人家。”
中秋不見月,當然是件很遺憾的事,《隋唐佳話》說:“李愬隱首陽山,中秋夕與友人攜酒望月。恕曰:‘若無明月,豈不愁殺人也!”
唐人中秋為節(jié),有人說與唐玄宗有關(guān)。
依《舊唐書》和《唐會典》的記載,“開元十七年八月五日,右丞相薛曜、左丞相張說等上奏,請以是日為千秋節(jié),著之甲令,布于天下”,定每逢此日,朝野同歡,“天下諸州咸令宴樂,休假三日”。雖是天下同樂,可玄宗生日是八月初五,月亮并未出來,與中秋無涉。這千秋節(jié)后來又改為天長節(jié),千秋萬歲,天長地久,都是一回事,也還都不是月亮節(jié)。
到安史之亂發(fā)生,玄宗不得不退位,肅宗李亨登基。肅宗的生日是九月三日,晚玄宗太上皇近一月,兩節(jié)靠得很近,朝廷設(shè)計用居中的八月十五慶生,仍稱天長節(jié)。到代宗、德宗時,也都延續(xù)了八月十五慶天長節(jié)的傳統(tǒng),中唐以后不再有什么慶?;顒?,這個為帝王慶生的節(jié)日逐漸淡出。
八月十五為皇上慶生之日,唐時宮中有一款特別的游藝,叫作“蹀馬之戲”,就是馬舞。這馬舞是玄宗時最先舞起來的,讓舞馬口銜酒杯,跪拜在地,向皇上祝壽,然后隨著鼓樂節(jié)奏起舞,踢踢踏踏,好不快活。
馬舞在興慶宮的勤政、花萼兩樓下舉行,舞馬在《傾杯樂》的節(jié)拍中起舞,縱橫應節(jié),起伏有序,時而躍上板臺旋轉(zhuǎn)如飛。唐人張說有六首《舞馬詞》描寫盛況,其一曰:“彩旄八佾成行,時龍五色因方。屈膝銜杯赴節(jié),傾心獻壽無疆。”
宋人《負暄雜錄》說唐中宗時還有舞馬之戲,“蹀馬之戲,皆五色彩絲金具裝于鞍上,加麟首鳳翅,樂作,馬皆隨音蹀足遇作‘飲酒樂者,以口銜杯,臥而復起”。舞馬還有盛裝打扮,一定非常耀眼。在西安何家村出土過唐代舞馬銜杯銀壺,看到銀壺上的舞馬圖像,感覺文獻上的記述非??尚?。
玩月中秋
皇上玩皇上的舞馬,中秋時文人們更喜歡月亮山水。
唐代劉禹錫有兩首寫八月十五的玩月詩,一曰“碧虛無云風不起,山上長松山下水。群動悠然一顧中,天高地平千萬里”;一曰“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凈,秋澄萬景清。星辰讓光彩,風露發(fā)晶英”。
將太平理想、親情友愛寄予月光,是完全不同于皇宮自得其樂的人倫情懷。
隨著唐王朝的衰落,后來天長節(jié)不見了,不過八月十五半秋之日,卻演變成了一個與皇上無關(guān)的民俗節(jié)日,這是真正的中秋節(jié)。
到北宋時,中秋節(jié)便與春節(jié)一樣,在民間成為很受重視的節(jié)日。
有人說大宋市民將中秋節(jié)變成了全民的狂歡節(jié),白天有相撲、游泳、登山、拔河、擊鞠等,月夜以玩月為事。宋代羅燁的《新編醉翁談錄》說,“京師賞月之余,異于他郡。傾城人家,不以貧富,能自行者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飾之。登樓或于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賞月,拜月,將自己的心事寄予月中。
南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明確提到中秋節(jié),他這樣寫道:“中秋節(jié)前,諸店皆賣新酒,重新結(jié)絡(luò)門面彩樓花頭,畫竿醉仙錦旆。市人爭飲,至午未間,家家無酒,拽下望子?!星镆?,貴家結(jié)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絲篁鼎沸,近內(nèi)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云外。閭里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闃,至于通曉?!蹦纤螀亲阅恋摹秹袅讳洝芬灿浭稣f:“八月十五日中秋節(jié),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時,又謂之‘月夕。此際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p>
蘇東坡在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之時作《水調(diào)歌頭》,抒發(fā)思親之情,鑄就千古名篇:“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端起酒來,敬一回江中之月,只是思親,這些句子也就成了千古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