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坤
魯迅先生是偉大的文學(xué)家,他的小說和散文的成就都很高,這是因為其作品內(nèi)在的精神感染了讀者?!渡鐟颉芬晃囊嗍侨绱?。對魯迅先生而言,美好的自然風(fēng)光和熱情好客的人們,共同構(gòu)筑了一幅理想中的故鄉(xiāng)圖景,令他終身難忘,因而,他才會借“社戲”這一載體予以傾訴。
下面,我們以幾個句子為例,去體味魯迅先生遣詞造句的妙處。
1.那地方叫平橋村,是一個離海邊不遠(yuǎn),極偏僻的,臨河的小村莊;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只有一家很小的雜貨店。
從這段景物描寫中,可知小村莊的主要特點是“偏僻”“臨河”?!芭R河”又“偏僻”,這就為下文孩子們乘船去平橋村看戲埋下了伏筆,進(jìn)而推動了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
2.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fā)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yuǎn)遠(yuǎn)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
長句是由短句擴展而成的,“豆麥”前加“兩岸的”,“水草”前加“河底的”,“水草”與“清香”間加上“所發(fā)散出來的”,“吹來”前加“撲面的”,再加“夾雜在水氣中”,“連山”前加“起伏的”,再加“淡黑的”,“獸脊”前加“鐵的”,再加“踴躍的”。這些例子無不告訴我們擴展句子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去修飾或限制,這樣才會增強語言的表現(xiàn)力。但修飾或限制要做得恰到好處,切不可畫蛇添足。
3.蝦是水世界里的呆子,決不憚用了自己的兩個鉗捧著鉤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釣到一大碗。
沒有前半句,讀者不一定能明白后半句的意思;沒有后半句,前半句也同樣令人費解。再則,不寫“鉤子”而寫“鉤尖”,“兩個鉗”前面特意加上“自己的”三字,特別是“捧”“送”兩字的妙用,更是把蝦的呆相寫得入木三分。
4.最惹眼的是屹立在莊外臨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戲臺,模胡在遠(yuǎn)處的月夜中,和空間幾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畫上見過的仙境,就在這里出現(xiàn)了。
寫遠(yuǎn)景時,作者先用“模胡”一詞概括,緊接著描述怎樣模糊,景物就富有立體感了,不至于讓人感到抽象。推而廣之,前一句用一個形容詞來總體評價,后一句再補寫出具體的樣子,表達(dá)效果就更好了。
活學(xué)活用
1.品味下面句子中加點動詞的深層含義。
一個夜晚,明月初上,月光清幽,緩緩流進(jìn)花叢深處。
——宗璞《花的話》
2.請從修辭手法的角度賞析下列句子。
(1)肖邦的鋼琴協(xié)奏曲如春潮,如月華,如鮮花燦爛,如水銀瀉地。
——王蒙《在聲音的世界里》
(2)一戶人家新到一個地方,誰都不清楚他會干出些啥事。老鼠都不太敢進(jìn)新來人家的房子。螞蟻得三年后才敢把家搬到新來人家的墻根,再過三年才敢把洞打進(jìn)新來人家的房子。
——劉亮程《老根底子》
3.請為下面的短句加上修飾成分,以充實句子內(nèi)容,增強語言的表現(xiàn)力。
琴聲吸引了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