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愛植物的人。愛植物,自然就會更愛它們開放的花朵——這種自然演化的一個美麗奇跡。植物最初出現(xiàn)在地球上時,是沒有花的。直到一億多年前,那些進化造就的新植物才突然放出了花朵。雖然,對于植物本身來講,花是因繁殖的需要而產(chǎn)生的傳播策略,但人從有最初的文明以來,就在贊嘆花朵匪夷所思的結(jié)構(gòu),描摹花朵如有神助的設(shè)色,提煉或模仿令人心醉的花香。
是的,我對觀察和記錄植物上癮已經(jīng)好些年了。有朋友提醒過我,不要玩物喪志,但我倒自得其樂,要往植物王國里繼續(xù)深入。文字記錄不過癮了,又添置了相機,學習攝影,為植物們的美麗身姿存照。這么做有個緣故,我曾對記者說過,我不能忍受自己對置身的環(huán)境一無所知。這句話寫到了報紙上,有人認為是狂妄的話,我卻認為這是謙遜的話。這個世界就是如此,人走在不同的道上,對世事的理解已可以如此南轅北轍,如此相互抵牾。我的意思并不是自己能通曉這個世界。我的意思是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就要盡力去了解這個世界。既然身處的這個自然界如此開闊敞亮,不試圖以謙遜的姿態(tài)進入它,學習它,反倒是人的一種無知的狂妄。
這個世界對一個個體的人來說,真的是太過闊大。我開始觀察植物的時候,也僅局限于青藏高原,特別是橫斷山區(qū)這一生物特別豐富多樣的區(qū)域。直到2010年,舊病發(fā)作,一時間不能上高原了。每天就在成都市區(qū)那些多植物的去處游走。這時蠟梅也到了盛放的時節(jié)。我看那么馨香明亮的黃色花開放,禁不住帶了很久不用的相機,去植物園,去浣花溪,去塔子山,去望江樓,將它們一一拍下。過了拍攝的癮還不夠,回去又檢索資料,過學習植物知識的癮;還不夠,再來過寫植物花事的癮。這一來,身心都很愉悅了。
拍過蠟梅,接著便大地回春,陰沉了一冬的成都漸漸天青云淡。玉蘭、海棠、梅、桃、杏、李次第開放,也就是古人所說春天的二十四番花信的接踵而至。于是,我便起了心意,要把自己已經(jīng)居住了十多年的這座城中的主要觀賞植物,都拍過一遍,寫上一遍。計劃一年中,就把成都繁盛的花事從春至秋寫成一個系列。
曾經(jīng)讀到過美國自然文學開創(chuàng)者之一,環(huán)保主義者先驅(qū)的繆爾的一段話:“如果一個人不能愛置身其間的這塊土地,那么,這個人關(guān)于愛國家之類的言辭也可能是空洞的,因而也是虛假的。”我在成都生活十多年了,常常聽人說熱愛成都的話。但理由似乎都比較一致地集中于生活享受的層面。我也愛這座城市,但我會想,還有沒有別的稍離開一下物質(zhì)層面的理由。即便是就人的身體而言,似乎眼睛也該是一個不能忽略的重要感官。而且,眼睛這個器官有個好處,看見美好的時候,讓我們反省生活中何以還會有那么多的粗陋。這可以引導我們稍稍向著高一點的層面。帕慕克說過:“我們一生當中至少要有一次反思,引領(lǐng)我們檢視自己置身其中的環(huán)境?!?/p>
我覺得,自己寫這組這座城市的花木記,多少也有點這樣的意義在。
因為,這不是純粹科普意義上的觀察與書寫——雖然包含了一些植物學最基本的知識,但稍一深入,就進入了這座城市的人文歷史。杜甫、薛濤、楊升庵……幾乎所有與這個城市歷史相關(guān)的文化名人,都留下了對這個城市花木的贊頌,所以,這些花木,其實與這座城市的歷史緊密相關(guān)。馴化、培育這些美麗的植物,是人改造、美化環(huán)境的歷史。用文字記錄這些草木,發(fā)掘每種花卉的美感,同時也是人在豐富自己的審美,并深化這些美感的一個歷程。
(作者阿來,選自《草木的理想國:成都物候記》,有刪改)
閱讀思考
1.在作者看來,觀察和記錄花木,除了能愉悅身心,還有哪些重要的意義?
2.第二段中,作者說“我不能忍受自己對置身的環(huán)境一無所知”,為什么有人認為是“狂妄”的?為什么“我”認為是“謙遜”的?請簡要回答。
3.第三、四段中,作者對自己記錄成都花事的敘述,有什么作用?
(本版由劉艷紅供稿,參考答案見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