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厚明
《孔子家語·好生》中記載,楚王打獵時丟了一張弓,但他阻止屬下去尋找,他說:“我失弓,得弓的也是楚國人,何必去尋找弓呢?”楚王能有“王民合一”的境界,值得稱贊。但孔子卻認(rèn)為楚王的境界還不夠大,他說:“失弓的是人,得弓的也是人,何必計較是不是楚國人呢?”在孔子的心目中,楚人與天下人一樣,都是平等的人,也道出了儒家仁者愛人的境界。
而老子聽到孔子的說法后,說:“把人也去掉更好啊?!边@就成了“失弓,得弓”,在老子看來,人與天地萬物也是一樣的,都是造化和自然的平等產(chǎn)物,也用樸素的唯物辯證法揭示了得與失的關(guān)系,其天人合一的境界無疑又高了一層。
境界之高下,在于能否摒棄“物”的限制。境界體現(xiàn)一個人的人格胸襟、政治眼光和戰(zhàn)略視閾,需要摒棄意識形態(tài)、身份地位、物質(zhì)條件、個人喜好等外界因素的制約。楚王的境界在于摒棄了楚王與楚人的限制,孔子的境界在于摒棄了楚人與天下人的限制,而老子的境界在于摒棄了人與自然的限制,也讓我們看到了不同境界帶來的思想格局。漫畫家豐子愷曾說:“人生應(yīng)該有三層樓,底樓住物質(zhì),二樓住精神,三樓住靈魂?!币粋€人要提升自己的境界,就需要放大自己的格局,放下名、利、權(quán)、色等身外之物的困擾,盡力往“樓”上走:在精神信仰上登高,在道德修養(yǎng)上超越,在利益訴求上等閑,在大愛情懷上跨界,境界就會豁然為之一寬。
境界之高下,也在于能否除卻“空”的困惑。針對楚王失弓,明《竹窗隨筆》中稱:楚王固滄海之胸襟,而仲尼實乾坤之度量也。卻還“不能忘情于弓”。這且不夠,因為還“不能忘情于我”,連求所謂“我”都不可得,又如何求“弓、人、楚”呢?這道出了佛家四大皆空的境界。應(yīng)該指出的是,境界是不可能虛空于社會而存在的,它不僅僅是一種人生修養(yǎng),也是一種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精神力量。我們所說的境界是積極能動的境界,而非消極避世的境界,類似于看破紅塵、與世無爭的思想和做法看似境界高,實則無益于社會的發(fā)展進(jìn)步,也無益于人的健康成長。只有埋頭苦干真抓實干,追求一種忘我的精神;舍我其誰勇于擔(dān)當(dāng),涵養(yǎng)一種責(zé)任的操守;破解矛盾創(chuàng)新有為,砥礪一種發(fā)展的情懷,才不致陷于境界的虛空。
境界之高下,還在于能否破除“私”的羈絆。說到底,境界是一個人的心態(tài)問題,更是立場問題,有著鮮明的價值觀屬性。如果凡事淡公利己、私心居上,斤斤計較、毫厘必爭,難免跌入俗境,思想也會自我矮化,停留在馮友蘭先生所說的“功利境界”;而心系百姓、克己奉公,胸懷大愛、造福人類,則境界堪稱高矣。工作生活中也是如此,心中有國家,眼里有大局,胸懷有他人,跳出“小我”看問題,仰望星空干事業(yè),思想和精神境界將為人欽佩?!俺跏Ч保笕瞬粦?yīng)失境界之追求!
(編輯/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