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三石
“碎片化閱讀”正在逐漸成為眾矢之的,因為在很多人的認知中,這種閱讀方式的反義詞是“系統(tǒng)閱讀”或者“深度閱讀”。人們擔心,長期進行碎片化閱讀,會使得一個人看似獲取了大量信息,卻無法形成系統(tǒng)化的知識體系。并且,碎片化閱讀所獲取的信息,通常被認為是淺薄的,缺乏真正的價值。
當然,也有一部分人持不同的聲音,他們認為“碎片化閱讀”是這個時代的一種獨特產物。因為現(xiàn)代人的時間被割裂得很破碎,長時間連貫的閱讀,在今天愈發(fā)成為一種奢望。當我們沒有閑暇進行系統(tǒng)閱讀時,碎片化閱讀或許是我們的另一種選擇。
上述兩種觀點事實上無法形成真正的交鋒,因為當我們在談論碎片化閱讀時,我們對于這個詞語缺乏清晰的定義。哲學上非常推崇給語詞下定義,因為如果一個語詞的定義是模糊的,那么關于它的討論一定會缺乏準確性。就像當有人問“怎樣區(qū)分現(xiàn)實和夢境”時,最重要的不是立即去思考這二者的區(qū)別,而是要詢問提問者,在你的題干中,“現(xiàn)實”與“夢境”是如何定義的。
我們該如何定義“碎片化閱讀”呢?我覺得這個詞語包含著兩種意思,一種是“碎片化時間閱讀”,還有一種是“碎片化內容閱讀”。
先說“碎片化時間閱讀”。除非在休息日,否則我們擁有的時間通常都是碎片化的。這種碎片化時間,也可以簡單地劃分成“小碎片”和“大碎片”。二者的區(qū)別可以用一個例子來詮釋:“小碎片”是指等地鐵的時間,而“大碎片”是指坐地鐵的時間。
在坐地鐵的時候,只要沒被擠得動彈不得,我都習慣于掏出一本紙質書進行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會自然而然地用筆在書上畫下句子或寫下感想。別看這段時間雖然不長,但它依然可以讓你進入深度閱讀,只不過當你再次抬起頭進行思考的時候,你可得留心不要坐過了站。
至于“等待地鐵”這樣的小碎片時間,在生活中有很多,比如等公交車,等服務員上菜……這種時間通常只有幾分鐘,因此即便你想把它用于閱讀,也并不適合用來讀紙質書,選擇公眾號文章或者一些APP的內容會更恰當。
說完“碎片化時間閱讀”,再來說說“碎片化內容閱讀”。當我們說一個內容是碎片化的時候,我們是相對于系統(tǒng)化來說的。通常來講,一本書就是一個小的系統(tǒng),比如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查德·泰勒的《“錯誤”的行為》,這本書就是行為經濟學的一個小系統(tǒng)。
這本書加上其他行為經濟學的作品,比如泰勒與桑斯坦合著的《助推》等等,就可以形成一個大的系統(tǒng)。在系統(tǒng)中,知識是有上下游的,一個知識概念不僅僅是一個概念,它還占據(jù)著系統(tǒng)中的一個位置。當你進行系統(tǒng)化的學習時,你不僅能夠知其然,最重要的是還能知其所以然。
系統(tǒng)化的知識,可以讓你在面對新問題時,對問題進行拆分,了解它對應的知識脈絡。你可以調動這個部分及其上下游的知識,來解決問題。與之相對應的碎片化內容,從本質上來說只是一個個零散的知識點,這些知識點之間缺乏關聯(lián);又或者其實是有關聯(lián)性的,但由于你沒有經過系統(tǒng)化的學習,所以察覺不到這一點。
碎片化內容會給人一種錯覺,就是誤以為學了幾個新名詞,就等于學到了新知識。殊不知這種類型的新知識是孤立的,它確實為讀者增加了談資,但價值也僅限于此。
把幾個時髦名詞當成新知識,并認為這就是學習的全部,這樣的人所能取得的進步一定是有限的,因為他所習得的知識往往是淺層的而非深刻的,因此他在思考問題時通??紤]的是表象而非本質。
雖則如此,也不能全盤否定碎片化內容的價值。事實上,真正重要的不是內容的系統(tǒng)化與碎片化,而是一個人如何看待這兩種不同類型的知識。如果你把碎片化內容視為一種引導,視為一個激發(fā)你學習的興趣點,那么碎片化內容對你而言同樣是有幫助的。沒有人會在剛起步的時候,就去進行系統(tǒng)化的學習,碎片化內容可以讓你判斷你究竟對哪個領域感興趣。
就像你關注了一個公眾號,那么公眾號所發(fā)的一篇文章往往就是一個碎片化的內容,這篇文章不可能讓你獲得系統(tǒng)化的知識,但它至少可以讓你獲得一點知識。接下來就要看你如何看待這一點知識了,相比于什么都不懂,獲得哪怕一點點的知識總歸是好的。只是,你也得擦亮雙眼,意識到這點知識畢竟是淺層的、是表面的,打個比方來說它就是知識海洋里極其微不足道的一滴水。
試想,如果這樣一滴水能夠讓你獲得滋潤、感受到愉悅,那么為何不試著站在更高的地方縱身躍下,去全身心地感受一下這片知識海洋的魅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