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葉
【摘 要】從對高中生物新課標的學習中深刻發(fā)現,課程標準對生物學的重要概念和核心概念提出了較高的教學要求。生物學概念的建構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其他知識,由于其本身特點導致授課方面需要采取多種不同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學習。本文就針對生物學概念的教學方法及其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深入探究,并得出如下結論。在本文中根據不同類型的概念分別采取了科學探究、基于推理思維,進階式把握概念、抓住關鍵詞對概念的掌握以及采用概念圖法掌握概念等方式進行了教學探究,從而通過教學案例加以呈現。
【關鍵詞】生物學概念;科學探究;概念圖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2-0004-01
一、概念及生物學概念的重要地位
概念是人類所認知的思維體系中最基本的構成單位。概念包含其內涵和外延兩個方面,內涵及其所反映事物的本質屬性,外延則是其所用的范圍。概念即反映事物的本質屬性的思維方式,而生物學概念則是反映某些生物學本質屬性的思維方式,是需要我們必須準確掌握也是需要在學習其他的知識之前充分進行了解的基礎。幫助學生建構生物學概念是高中生物的必要學習任務之一。
二、探索發(fā)現生物學概念的教學方法及其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
下面我將根據不同類型的生物學概念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建構生物學概念這一重要知識。
1.通過科學探究來學習生物學概念。
2017年新提出的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中提出了生物學核心素養(yǎng)這一說法,而核心素養(yǎng)其中第三條就是科學探究,這很明顯的突出了科學探究在高中生物學中的重要地位,值得我們對其進行重點關注,通過各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建立科學探究的能力,從而使學生可以利用自主地利用科學探究來學習掌握知識,提升自己的能力、思維方式等。
探究性學習又叫研究性學習,它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自主活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與接受性學習相比,探究性學習具有更強的探索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它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主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科學探究的過程:
①激發(fā)動機,提出問題。
利用學生的好奇心,調動認知興趣和渴望求得的心理,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或需要學生探究的課題。
②提供素材,講解知識。
把教學過程需要的材料、器具和參考資料等提供給學生。把教學內容、知識結構與學生原有的經驗與體會結合講解,讓學生把新的知識與原有知識發(fā)生聯系與沖擊,以促進學生的學習。
③提供步驟,探索發(fā)現。
讓學生進行觀察、實驗,并對現象進行分析、思考,并進行 驗證等。老師要及時解決個別學生出現的問題。
④得出緒論,總結強化。
學生在老師的啟發(fā)、引導下,過程分析、比較、判斷、推理等得出科學的結論。老師可以通過提問、復習、練習等手段強化已得出的結論,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
通過對減數分裂這一生物過程進行探究活動,讓學生理解掌握減數分裂及過程中出現的其他重要概念,具體活動如下。
(1)設置問題情景,幫助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專注于課堂。
教師用魏斯曼預言引入新課:“在卵細胞和精子成熟的過程中,必然有一個特殊的過程使染色體的數目減少一半;受精時,精子和卵細胞融合,恢復正常的染色體數目。”,帶著這樣一種預測提出如下問題:
①通過引導學生觀察黑腹果蠅雌雄個體體細胞和配子的染色體圖,從而吸引學生注意,讓學生發(fā)現兩者的數目不同,從而去思考配子是如何形成的?
②教師通過提出相關問題,如:“圖中的配子是通過有絲分裂產生的嗎?”“有絲分裂的特征是什么?”等,從而幫助學生回顧細胞有絲分裂部分的知識,并且對配子到底是如何形成的產生猜想。
接下來,教師要進一步向學生介紹減數分裂的發(fā)現簡史,讓學生在科學家發(fā)現減數分裂的過程中學習科學家的精神,從而產生學習的興趣,加強學習的注意力。
(2)教師提供素材并進行講解必要知識點及注意事項。
由教師為學生提供果蠅體細胞有絲分裂的固定裝片和果蠅精母細胞分裂固定裝片,然后指導學生對二者進行對比觀察,引導學生仔細辨別染色體,重點比較染色體的變化。在觀察之前一定要向學生講述觀察需要注意的事項和觀察的重點以及對于不用時期染色體的形態(tài),從而便于學生能夠成功的進行觀察并得出結論,以保證接下來的學習順利進行。
(3)學生動手觀察裝片,作出假設,進行實驗驗證,教師及時指導。
學生對有絲分裂的特點比較熟悉,通過與有絲分裂進行比較,有學生發(fā)現了精母細胞中“染色體成對的出現”的現象,教師及時地將成對的染色體命名為“同源染色體”,提醒學生繼續(xù)觀察它們的行為。又有學生發(fā)現了“成對的染色體分離”的現象,學生同時也發(fā)現了“姐妹染色體分離”的現象。教師再引導學生根據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推斷減數分裂的過程和特點,對“同源染色體”和“減數分裂”概念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4)教師最終進行總結。
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已經得出了基本的結論,這是教師要及時的對學生所掌握的知識進行總結歸納,將其系統(tǒng)化,與書本上的知識有效的連接起來,最后通過練習對所學知識進行進一步的鞏固。
2.基于推理思維,進階式把握概念。
推理,其實是一種形式邏輯。是建立在已知的一些知識的基礎上,對人的思維方式及其規(guī)律進行研究,從而得到一些未知的方面。推理主要包括演繹推理和歸納推理兩類,演繹推理可以歸納為從一般到特殊,而歸納推理則恰好相反,是從特殊到一般。
(1)演繹推理,根于內涵與外延,理解概念。
概念包括內涵和外延兩部分,教師要從多方面列舉事實,深度展開概念的外延,讓學生的思維不受局限,從而在外延的基礎上對內涵進一步擴充,使概念精細化,從多方面進行演繹,進行論證,研究探討以豐富的論證及事實對概念進行支撐,這需要從一般事實中找出對概念起到支撐作用的部分。
(2)歸納推理,將知識串聯,鞏固概念。
從一般的事實性知識歸納到次位概念,進而擴展到核心概念,最后再聯系各相關性概念對核心概念加以支撐鞏固。通過對過去所學舊知識進行串聯,提煉有關內容,逐步走進新概念,最終將新概念納入已有的知識體系,這不僅將新知識進行了高效的學習,還有效的鞏固了舊知識。而這正是像“上樓”一樣,你只有走好之前的每一步臺階,才能越走越高,越走越穩(wěn)。
(3)實際應用案例。
在學習完一類概念之后,要將他們之間通過歸納推理將他們之間的邏輯關系理清楚,在遺傳物質這一部分中,如:基因、DNA、蛋白質、染色體等,他們之間邏輯性很強,知識點又很多,需要我們在學習之后進行梳理。
以人為例,將DNA、蛋白質及染色體等進行梳理,歸納進階圖如下圖1。
3.采用概念圖法掌握概念。
高中生具有以理論型為主的抽象邏輯思維特征,適合于運用概念同化形式進行學習。他們不僅具有較高的抽象概括能力,而且在初中階段積累了不少的生物學概念,當他們遇到新知時,能夠用認知結構中原有的觀念來解釋新學習的概念,使新學習的概念納入到原有的概念體系之中。
概念圖是用來組織和表征知識的工具。它通常將某一主題的有關概念置于圓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連線將相關的概念和命題連接,連線上標明兩個概念之間的意義關系。
概念圖包括節(jié)點、連線、連接詞、層次4個基本要素,可分四步進行制作:
第一步,確定主題,列出與主題相關的概念。
第二步,將列出來的概念排序:含義最廣、最有包容性的概念放在圖的頂端。將其余概念一層一層的排放在列表。
第三步,繼續(xù)往下寫,以增加更多具體的概念。用線條把概念連接起來,并用連接詞語注明連線。
第四步,尋找概念圖不同部分概念之間交叉連線的聯結,并標明連接線。
三、結語
以上就是我根據不同類型的生物學概念進行的教學探究,關鍵在于讓學生通過直觀的方式進行科學的探究從而總結深化生物學概念,讓學生處于學習的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做好指導功能,幫助學生扎實對于概念的理解。
參考文獻
[1]胡向國.高中生物概念教學探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10.
[2]康思婷.基于高中生物核心概念的教學設計研究[J].《科教導刊:電子版》,2015(32):68-68.
[3]魯瀟雯.建構高中生物學重要概念的探究[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5(04):8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