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旭東
01 8×10膠片,210毫米Protar鏡頭,2016年
02 12×20 Forte膠片,480毫米Protar鏡頭,F(xiàn)orte,2004年
跟很多人一樣,我在中學時代迷戀上攝影。工作后,開始弄了套135單反相機,然后就換了120中畫幅相機,直到1990年代中期,有一天我看到一臺比中畫幅還大的大畫幅相機,心里頭覺得很好奇,而且這種相機有很多莫名好玩的功能,就開始玩起大畫幅相機。
我是個理科生,也就是俗稱的“理工男”,剛開始用大畫幅相機主要還是看重它有很多中小畫幅相機沒有的操作性能。比如說我們經常在拍攝大畫幅里用到的沙姆定律,可以控制拍攝景物清晰范圍,還有可以控制景物的變形程度。這對于一個理工男來講,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它使我發(fā)現(xiàn)除了拍照之外,還可以參與并控制攝影過程。
初期拍攝大畫幅的時候,我用的是彩色負片,喜歡彩色負片對顏色的還原和制作方式。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家庭環(huán)境限制,當年沒有辦法拍攝黑白底片。因為我知道制作黑白照片需要后期制作的配合才能完完整整地按照自己的意愿控制照片效果。1999年我有了自己的暗房,又開始慢慢專注黑白攝影領域。并且,在拍攝黑白照片后,我更加專注地去了解攝影本身對技法的要求,逐漸了解到攝影不是以前所知道的那樣“咔嚓”按一下快門就成了。因此,對我來說,拍攝大畫幅實際上是對拍攝者本身的一種訓練,一種對攝影技法與想法的思考訓練。
03 11×14 Forte膠片,360毫米Protar鏡頭,2004年
由于大畫幅相機在操作上的特性,拍攝時會比中小畫幅相機更耗費時間,但是這種模式實際上又帶給了拍攝者更多的思考空間,能讓攝影師在拍攝前后更加注重畫面的細節(jié)與內容。
1980年代初還在上學時,我每年寒暑假都是先打工去賺錢,然后剩一個月的時間就去各地旅游拍照,使用135畫幅相機,一個月拍攝回來之后大概能拍上100多卷,再從中精挑細選,也就有四到五張自己比較滿意的照片。后來改用中畫幅相機,拍攝照片的數(shù)量大幅減少,一個月拍下來也就三四十卷,可是經過挑選之后能留下來的,也是四五張。再往后使用大畫幅相機拍攝的次數(shù)更少了,一個月行程下來,拍四五十張底片,但最后能選擇出來的還是四五張。這樣的經歷讓我反思,攝影不能盲從,需要留給自己思考時間,而用了大畫幅相機之后,我才做到。
所以,這幾年我出門拍攝,有意識地只帶很少的散頁片。比如有一年我去壩上,行程一周左右,攜帶了一臺12×20英寸的超大畫幅相機,僅帶了兩個片盒總計四張底片,最終的結果是只拍了兩張。
我認為攝影作品要成系列,應該專注拍攝某一個系列。我第一個系列叫《岸》,河岸的岸,把所拍攝的水陸地交界地區(qū)的影像都納入到這個系列,大概斷斷續(xù)續(xù)地拍了17年,只要看到合適的場景,我都去拍。到今天,這個系列雖然還沒有拍攝完,但是我基本上已經不再拍了,大概有21張照片吧。
04 4×5Forte膠片,210毫米Protar鏡頭,2010年
05 8×10彩負膠片,210毫米Protar鏡頭,2011年
為什么不拍了呢?因為我意識到,照片總是要拿出來給別人看的,傳播了才有意義,但如果觀者不能從照片中看出你是用大畫幅相機拍攝的,還是用中畫幅拍的,或者135畫幅拍的,乃至用手機拍的,那我們每天都出去拍攝,扛著碩大、繁重的器材,豈不是失去了意義?因此,我現(xiàn)在喜歡刻意地去拍攝一些能夠在照片上顯現(xiàn)出跟中小畫幅不一樣畫質的照片,也就是只有用大畫幅相機某項功能才能拍到的照片。
這么多年來,我與大畫幅攝影圈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從早年間經營大畫幅器材,到十年前慢慢淡出這個行業(yè),專注照片制作與裝裱,再到近幾年開始收藏作品,我認識了很多朋友。其中很多人都像我以前一樣,很容易走入大畫幅攝影的一個誤區(qū),即把攝影的本意本末倒置地放在技術層面上,而忽略了照片本身的意義與價值。
06物影掃描成像
07物影掃描成像
其實,我在開始使用大畫幅相機的時候也是非常關心操控技術的,比如說哪只鏡頭的解像力更高,哪一只鏡頭暗部的描繪能力更細膩,甚至到哪種相紙能體現(xiàn)出更好的影調。每次從暗房里出來晾干底片后,我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底片放到燈箱桌上,拿高倍放大鏡看焦點的清晰度,然后把放大鏡放到邊角上,看四個角的清晰度。這是長期以來我對影像高質量要求留下的一種習慣。但是后來我理解到,這種習慣局限了我很多年,尤其是限制了自己對拍攝題材內涵的考量。
不過,這也是現(xiàn)在國內大畫幅攝影圈子里面的一種常態(tài)。多數(shù)人都在追求哪種相機好,哪種腳架更穩(wěn)固,哪種工藝更完美,花費大量時間金錢去購買昂貴的器材,去學習多種后期工藝與手法。但是,除此之外,我們更應該去考慮拿起手中的大畫幅相機拍攝照片的目的是什么,要表達什么,要闡述什么,要訴說什么?
08 4×5反轉膠片,141毫米Protar鏡頭,2005年
說實話,因為我自己個人對大畫幅攝影理解的轉變,這些年得罪了不少朋友。舉個例子,有一年,我看到有幾個朋友在國外的一個公共空間做展覽,名字叫“大畫幅銀鹽攝影”展,開幕的時候請了很多人來,也把大畫幅相機放在了進門最顯眼的地方,作為宣傳??晌矣X得非??上?,主動去給朋友發(fā)了個消息。作為朋友,我說他花了近十年的時間去拍攝這個主題,肯定是對這個題材有諸多的理解與思考,那為什么要在展覽中只突出畫幅和工藝呢?照片最大的價值并不是什么大畫幅,不是什么銀鹽相紙,更不是手工制作工藝啊。
如今,我還是會經常收到一些朋友關于技術上的咨詢,比如:說這只鏡頭是不是特別好?這種相紙是不是影調更豐富,含銀量更多?這個相機是不是功能更多,真的是“不脫軌”?如此種種。而的我回答經常是,你們現(xiàn)在手里的相機、鏡頭要比亞當斯、威斯頓等攝影大師們當年用的好太多了,所以更應該去反問自己的照片有沒有達到當年他們的拍攝水平?
09 4×5膠片,141毫米Protar鏡頭,1996年
10 5×7膠片,141毫米Protar鏡頭,2006年
11 5×7膠片,300毫米鏡頭,2007年
這幾年全國各地的大畫幅攝影活動如雨后春筍,越辦越多,幾乎各個省市都在成立大畫幅攝影協(xié)會,舉辦大畫幅攝影年會、大畫幅攝影展覽。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現(xiàn)象,而當大畫幅攝影參與度逐漸提高時,我們就該去關注大畫幅攝影這種拍攝方式的內在價值了,也希望朋友們不去盲目地追求所謂的大畫幅攝影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