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
2018年11月2日,官方公布了重慶萬州區(qū)22路公交墜江事件視頻,視頻顯示乘客劉某在乘坐公交車過程中,因錯過站未能下車,與正在駕駛公交車的駕駛員冉某發(fā)生爭吵,兩次持手機攻擊正在駕駛公交車的駕駛員冉某。冉某遭遇攻擊后,將右手放開方向盤還擊,后又用右手格擋劉某的攻擊,并與劉某抓扯,造成車輛失控,致使車輛與對向正常行駛的小轎車撞擊后墜江,造成15人墜亡。自重慶公交墜江事故發(fā)生后至今短短的20多天內,襲擊司機的案件仍在不斷發(fā)生。據《新聞周刊》統(tǒng)計,媒體公開報道的乘客惡性干擾駕駛員的事件就多達十余起。
對于“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你有怎樣的看法?請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乘客劉某:劉某因錯過站未能下車,強行要求停車,這一行為體現了當下公眾對公共規(guī)則漠視的狀況。而其要求未能得到滿足便謾罵和行為攻擊司機,這一行為導致了公交車墜江,事件折射出公民文明素養(yǎng)缺乏和公共安全意識淡薄的現狀。劉某沖動的結果是全車人隨之墜亡,而這不善自控的性情不但害了自己也害了別人,在涉及到公眾安全的時刻,要保持克制和理智。
立意示例:無視公共規(guī)則,公民文明素質缺乏,情緒欠理智
2.司機冉某:司機在駕駛公交車的途中與乘客發(fā)生矛盾沖突,為了個人榮辱不顧全車乘客安危,與撒潑乘客進行爭吵互毆,致使公交墜江。其行為嚴重違反公交車駕駛員的職業(yè)規(guī)定,缺乏必備的職業(yè)素養(yǎng)。作為司機應將行車安全和乘客生命置于首位,冉某行為反映出其法規(guī)意識和公共安全意識薄弱。在行駛過程中如遇乘客惡性干擾,司機要保持冷靜,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及時停車報警,牢記自己的工作職責,切勿因一時沖動導致車輛失控造成悲劇。
立意示例:職業(yè)素養(yǎng)欠缺,公共安全意識缺乏,責任感不強
3.其他乘客:在公交車內發(fā)生乘客與司機的爭吵行為時,車內其他乘客沒有及時制止,而是以“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冷漠態(tài)度對待。正是因為有人不講規(guī)則,破壞社會秩序,其他旁觀者不管不顧,冷眼旁觀,而這些社會的冷漠與縱容,最后常常帶來慘重代價。
立意示例:集體沉默換來集體沉沒,不做冷漠的看客
4.相關部門:對于層出不窮的危害公共安全,破壞社會秩序規(guī)則的行為,我國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應予以具體定性與懲治完善。對于已造成嚴重后果或可能造成嚴重后果的破壞行為都應實施具體的懲罰條例,以保障公眾安全。悲劇發(fā)生后,此類乘客惡性干擾駕駛員的事件仍在發(fā)生,單純靠提高公眾文明素養(yǎng)的道德約束已無法真正解決問題,應該尋求更有效的保障司機安全的機制。
立意示例:法律法規(guī)的完善,建立司機防干擾機制
煙霧朦朧——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評論 陳超
浪,拍打著江的兩岸。長江一如既往地展現他壯闊的美麗。這份美麗有些許的冰冷。就在不久前,這條美麗的大江,吞噬了15條鮮活的生命。
10月28日,因乘客錯過站臺,情緒激動,便與司機發(fā)生爭執(zhí),悲劇,便在橋上發(fā)生了。
這一則新聞一被爆出便引發(fā)了熱議,即使事故的后果許多人已知曉,但悲劇,并沒有停止。在事故發(fā)生20天以來,僅被報道的類似消息,便有近二十起。這意味著,這件事并不是個人的道德問題,而是社會上的一塊陰影,一塊我們之前并未觸碰,了解的陰影。
先來談談處在輿論中心的女乘客。她因為自己打算下的站臺被取消,從而與司機“爭論”,從而導致司機分心,以致公交車墜江。類似事件的起因也多為如此,很多人可能現在認為,自己很冷靜,不可能會這樣干。但我想,如果這位乘客知道事情后果的話,也不會這樣干。這個世界上,太多事后諸葛亮了。
如果說,這位乘客是釀成事故的火,則司機便是作為燃料的柴。如果司機能夠心平氣和與乘客解釋,倘若司機可靠近停車的話,事故的煙便不會生成。
其余的乘客也不是無辜的,他們的沉默,也促成了他們的沉沒,面對發(fā)生在自己面前的事故,沒有人擔心全車人的安危,沒有人站出來制止,他們都只關心自己的安全。
火,干柴,無風的天氣,這必然會引發(fā)煙霧,這股煙霧正在彌漫開,大霧蕩天,風城煙雨……
有因就有果,有果就有法,只要三樣條件缺少一樣,悲劇便不會發(fā)生,我們不應做木柴,做事考慮后果,我們不應做火,遇事要冷靜,我們應做風,吹散這一股煙霧,每人都有責任。
山城煙云霧朦朧,何處有風?
本文意在用隱喻的意象來探究“墜江”事件發(fā)生原因,以“火”喻指女乘客情緒失控下不理智的怒火,以“干柴”喻指司機拋棄職責與乘客互毆的行為,以“無風的天氣”喻指其他乘客冷漠沉默的態(tài)度,這起因怒氣之火而“燃”起的事故,遇上助燃的干柴,加上無風的天氣無疑加速了禍端的發(fā)生,悲劇的產生形成人們心頭的一片陰影,以煙霧的籠罩暗示陰影低沉。但文章喻指不夠明了,分論點不夠清晰,應以更明確的方式出現在文章顯要位置,如設置三個分論點小標題。
1如果沒有如果——論國民文明素質與安全意識 何祉晨
“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自10月28日發(fā)生以來熱度便不斷上漲,真相的曝光在引起人們無限惋惜與悲哀的同時也給人們敲起安全警鐘,公交車防護隔離欄,司機培訓與體檢……人們集思廣益,無數值得討論的解決措施紛涌而至。
然而乘客惡性干擾駕駛員事件仍在不斷發(fā)生,那么事件的背后原因值得沉思:這真的僅僅是因為沒有隔離欄或司機并未普遍接受過訓練嗎?
或許在事故發(fā)生以前解決措施已經實施,就真的可以讓悲劇變成烙在弄事者心頭的永久故事,可是生硬的措施與規(guī)則是永遠趕不上悲劇切入點的變化的,我們誰都不敢保證在任何一個別的方面就不會因一時沖動而釀成無法挽回的后果。理至易明,國民的文明素質與安全意識才是問題的“縱火犯”。
如果人們在動粗之前能真正思考問題的本質與解決方案——就如公交車坐過站這點雞毛蒜皮還真是令人難以相信是十幾人喪命的原因;如果人們在看到他人無理取鬧而構成生命的安全隱患時,能及時上前阻止;如果人們清楚地意識到袖手旁觀和一時沖動的嚴重后果;如果人們能為自己與親人的生命多考慮一絲一毫。
如果任何一個如果都發(fā)生就不再有悲劇與痛惜,可惜世間真的沒有如果。
只有我們真正抓住了“責任意識”與“安全意識”,才能不想如果。
2每個人都不是獨立的個體——重慶公交車墜江案件有感 王越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有多少人早已習慣冷眼看待一切,只求自保,這是一種社會現象,人們都害怕自己受人騙,利益冒受損失,卷入糾紛中,所以總是保持著和他人的距離,在別人有困難時也不伸出援助之手,以為這樣就可以徹底保全自己,殊不知,最終帶來的,只會是自我的毀滅。
“重慶墜江案件”已在網上發(fā)酵許日,并持續(xù)升溫中,社會各界也同樣對此事給予了強烈的關注。車上乘客與司機發(fā)生爭執(zhí),大打出手,但車上乘客卻無動于衷,冷眼相待,他們本以為這樣是對自我最好的保護,然而,最終結果是全車人的喪生悲劇。個人和社會,是連系在一起的,沒有人可以獨立存活,人類從早期演變到現在,靠的不就是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嗎,我們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毫無困難,我們也需要他人的幫助,人多力量大,同樣的,在他人遇到困難時,我們也應伸出援助之手,只有互相幫助,互相扶持,人類才有可能以更長久的姿態(tài)走向未來。
讓我們從內心認識到,多關心身邊的人,參與進去,社會發(fā)生的每一件事,都是我們共同影響的結果。多一份溫暖,少一份冷漠,多一份關懷,少一份路過。社會固然有黑暗,但大多數仍是光明,我們要為了小片的黑暗而放棄大片的光明嗎?中國的未來,世界的未來,在冷漠中,令人深思。
3乘客“冷眼”折射出的“看客心理” 張舒宇
11月2日,官方公布的重慶萬州公交墜江視頻,與許多人猜測的一樣,這并不是一個簡單的車輛事故,而是一個人為的悲?。撼丝团c司機激烈爭執(zhí)導致車輛失控,最終車輛急轉彎沖破護欄墜江,十五條人命瞬間消逝。
十幾條人命里,一個情緒失控的乘客和一個不理智的司機為此付出了慘重代價,而剩下的十三個乘客讓人痛惜的同時,也讓人反思:在女乘客辱罵司機的那五分鐘里,如果在爭吵時有一個人出來制止,在互毆時有一個人靜忙拉住那個女乘客,或許就能阻止這一起慘案的發(fā)生。
這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看客心理,魯迅曾直言:“中國曾不乏看客群體,他們能專心致志地看砍頭,尖利殘忍地嘲笑孔乙己,冷漠厭煩地聽林嫂訴苦?!边@種國民劣根性過去存在,現在依舊是根深蒂固。
那些沉默的看客,你說古跡上的留言墻與我無關,選擇坐視不管,留下斑駁的墻體。那些沉默的看客,你說茶卡鹽湖里的垃圾與我無關,選擇熟視無睹,留下臟損的湖景。那些沉默的看客,你說街市中的疑似人販與我無關,選擇冷眼旁觀,留下哭泣的失孤家庭。那些沉默的看客,你說公交上的爭吵與我無關,選擇集體沉默,留下葬身江底的尸骨。
這些都是旁大的看客群體,正如《烏合之眾》中所說的:個人一旦成了群體的一員,他們所作所為就不再承擔責任,這時每個人都會暴露出自己不要道德約束的一面。
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可以獨善其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