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峰
豬紋黑陶缽新石器時代高11.6cm口徑17.2cm長21.2cm浙江省博物館藏
在不少現(xiàn)代人心目中,豬是既懶又蠢的動物。然而,中國古代先民對此卻有不盡相同的觀念。
豬為六畜之首。古人對豬的表述文字有很多,《方言》中說:“豬……關(guān)東謂之彘,或謂之豕,南楚謂之狶,其子謂之豚,或謂之豯。”在古代民間,“剛鬣”“亥氏”“糟糠氏”“黑面郎”“烏羊”“烏金”“烏將軍”“長喙將軍”和“天蓬元帥”等,都是豬的別名。
早在公元前13世紀,“豕”已見于甲骨文記載。至于我國養(yǎng)豬的歷史則更早,可追溯到距今約9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在河南舞陽賈湖、廣西桂林甑皮巖、陜西西安半坡、河北磁山、浙江跨湖橋、山東大汶口、甘肅大地灣等遺址中已能見到家豬骨骼,這說明當時人類對豬的馴養(yǎng)較為普遍。
在新石器時期的人類遺址中,特別是墓葬里,都不乏豬的陪葬遺骸,原始先民可能以擁有豬的多寡來衡量地位高低或貧富程度。除了豬骨,在出土的陪葬品中還有陶豬、玉豬龍和繪有豬形圖案的各種器物。例如,在距今約6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中,出土了一件夾炭黑陶缽,其外壁兩側(cè)刻繪有豬紋形象,長嘴大眼、鬃毛根立,豬身上還裝飾有圓圈、花葉紋飾,十分生動。
從出土文物看,我國遠古時期就有以豬為圖騰或崇拜對象的痕跡。遼寧紅山遺址女神廟的主室內(nèi)就有一頭平臥大豬,豬的兩只前足塑成爪型,是把豬神化為龍的表現(xiàn)。這個放置于女神廟重要位置的“豬龍”,應是遠古“紅山人”所崇拜的圖騰。安徽含山凌家灘新石器時代墓地出土了一件玉雕,雕刻主體是一只展翅飛翔的大鳥,鳥的雙翼又分別作兩個豬頭形,豬鼻前突,豬嘴微張,豬眼較大,豬耳上翹。從造型上看,此玉雕可能反映了當時的鳥崇拜和豬崇拜。此外,商代用作占卜的豬肩胛骨、青銅文化中的豬造型,也可能是豬崇拜的遺跡。
青銅豬 商
石豬 東漢 四川博物院藏
在中國古代祭祀活動中,人們還常以豬為祭品、為上牲。在商代早期偃師商城遺址祭祀?yún)^(qū),豬是數(shù)量最多的犧牲,超過300頭。《國語·楚語》說:“天子舉以太牢”,“卿舉以少牢”?!抖Y記·王制》也說:“天子社稷則太牢,諸侯社稷則少牢?!痹谶@些祭祀活動中,無論“太牢”還是“少牢”,都包括豬。這足以說明豬在古人心目中圣潔崇高的地位,因為不潔之物是不能獻祭給鬼神的。
豬作為祭祀用品的習俗,也被后世一直沿用。天子王侯的國祭如此,黎民百姓的家祭也要“陳豕于室”,合家而祭。故而,甲骨文中的“家”字,就是“宀”下有個“豕”,這也是今天我們書寫的“家”的由來。
由此可見,在上古時期,豬是財富的象征,是信仰的圖騰,是祭祀的上牲,豬的形象是正面的。但是,最遲到春秋時期,人們對豬的看法或評價已出現(xiàn)“雜音”。
《左傳》記載,在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晉國大夫叔向想要娶申公巫臣美麗的女兒為妻,他的母親勸阻說:“昔有仍氏生女,黰黑,而甚美,光可以鑒,名曰玄妻。樂正后夔取之,生伯封,實有豕心,貪婪無厭,忿颣無期,謂之封豕?!边@段話是說,從前有仍氏有個女兒非常美貌,頭發(fā)烏黑、光可鑒人,名叫“玄妻”。后夔娶了她后生下伯封,心地和豬一樣,貪婪不知滿足,忿恨沒有限度,被人稱作“封豕”。在這里,豬已經(jīng)被認為是“貪婪無厭、忿颣無期”的。
青銅鍍金豬 漢
洪州窯青瓷豬圈 西晉 瑞昌碼頭晉墓出土 江西省博物館藏
豬圈陶模漢 39.4×22.9×27.9cm 美國明尼阿波利斯美術(shù)館藏
上述“雜音”的來源可能更為久遠,難以考證其因由。有一種觀點認為,在崇奉豬圖騰的氏族部落的信念中,豬圖騰是至善大能的,至于以豬為貪婪殘忍象征的氏族部落,則可能是仇恨、敵視崇尚豬圖騰的部落,從而形成了與崇豬觀念相反的遺風。
到了秦漢時期,蔡邕在《獨斷》篇中說:“春薦韮卵,夏薦麥魚,秋薦黍豚,冬薦稻雁?!薄妒酚洝ろ椨鸨炯o》記載,在“鴻門宴”上,項羽命令侍衛(wèi)給樊噲“豬肘子”,“樊噲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妒酚洝へ浿沉袀鳌酚涊d:“羊彘千雙……此亦比千乘之家?!边@些文獻資料說明,秦漢時期人們已經(jīng)普遍飼養(yǎng)豬,以提供肉食,并且將豬視作財富的象征。
豬形玉握 漢 長10.6cm 高2.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銅豬 漢 首都博物館藏
據(jù)甲骨文記載,商代已有豬的舍飼。至漢代,豬多以圈養(yǎng)為主。一個明顯的證據(jù)是,各地漢代遺址出土了大量的豬圈陶模。顯然,許多漢代人希望在死后也能過上肥豬成群、生活富足的日子。
在洛陽發(fā)掘的一座漢墓內(nèi)壁上,繪有一個豬頭怪人的形象,有研究認為這是“方相氏”?!吨芏Y·夏官》記載,方相氏具有“執(zhí)戈揚盾,帥百隸而時難,以索室驅(qū)疫”的神奇力量。還有始見于漢代墓葬的豬形玉握、豬形玉琀等“葬玉”,以及漢代墓葬中廣為流行的滑石豬等,都具有用豬驅(qū)邪祛祟的含義。
“圂”,釋義為豬圈。西漢初,人們還以“圂”字作為人名。例如,《漢書·周勃列傳》記載,漢高祖時期的雁門太守名叫孟圂。與此同時,“彘”又被視作貶義甚至污蔑性的稱謂?!妒酚洝翁蟊炯o》記載,戚夫人得到漢高祖的寵幸后,便“欲立其子代太子”,呂太后深恨她的貪得無厭。掌權(quán)之后,呂太后便將戚夫人砍去手腳、毀壞五官,讓她住在廁所里,稱其“人彘”。在《治安策》中,西漢賈誼也說:“反君事仇,行若狗彘。”是說背叛君主、侍奉仇敵的人,就像豬狗一樣。
青玉十二生肖豬清 高5.9cm 寬4cm 故宮博物院藏
十二生肖陶俑唐 每個大約高30cm 寬10cm 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藏
東漢末年的曹操有一句名言:“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笔窌涊d,在降服荊州之后,曹操率領(lǐng)80萬大軍沿長江順流而下進攻東吳,見到孫權(quán)“舟船、器仗、軍伍整肅,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劉景升原為荊州刺史,“豚犬”是指他的兒子劉琮,他最終投降于曹操,曹操卻鄙視劉琮的投降行為,贊賞敢于抗爭的孫權(quán)。在這里,豬被視作庸碌無能的象征。
魏晉南北朝時期,豬依舊受到鄙視?!赌鲜贰埦磧簜鳌酚涊d:“生敬兒,故初名狗兒。又生一子……復名豬兒。宋明帝嫌狗兒名鄙,改為敬兒,故豬兒亦改名恭兒。”由此可知,南朝時已將豬狗視為賤名。另一方面,當時的人又認為豬具有某種神秘力量,可以治愈重病。《晉書》記載:“韓支,字景先……鄧林婦病經(jīng)年,垂死,醫(yī)巫皆息意。支為為筮之,使畫作野豬,著臥處屏風上,一宿覺佳,于是遂差?!睆纳鲜鍪吕齺砜?,漢魏時的人們對于豬的看法或態(tài)度已經(jīng)處于矛盾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一直延續(xù)到唐宋時期。
在公元前3世紀前后,十二生肖開始出現(xiàn),并分別指代十二地支,代表著我國歷法的12年周期。在生肖屬相中豬排在最后,是十二生肖的壓陣之物。有一套流失美國的十二生肖陶俑,展現(xiàn)了唐代的生肖文化。上圖中從左至右依次為鼠、牛、虎等獸首人身的生肖形象,長嘴圓腦、大腹便便的豬位居末尾。這些生肖俑曾涂著鮮艷的色彩,但只有作為裝飾基礎(chǔ)的白色襯裙保存相對完好。在唐代,隨著喪葬習俗變得更加精細且富有內(nèi)涵,這些曾經(jīng)穿著官服的生肖陶俑成為受歡迎的隨葬品,寓意為更新或再生。
從唐代開始,殿試及第的進士們流行在長安大慈恩寺的大雁塔上題書留名。《唐摭言》記載:“杏園宴后,皆于慈恩寺塔下題名,同年中推一善書者紀之。他時有將相,則朱書之?!比绻M士中間有人在今后高升宰執(zhí)將相,就要用“朱書”即紅筆題名于雁塔。因“豬”與“朱”同音,“蹄”與“題”同音,所以每當有人趕考,親友們都會贈送紅燒豬蹄,預祝考生早日高中、朱(豬)筆題(蹄)名。
豬首人身生肖瓷清 高15.2cm 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藏
還有一則關(guān)于豬的笑話,曾讓女皇武則天哭笑不得?!冻皟L載》記載,某年契丹起兵,武則天委派侄子武懿宗領(lǐng)兵平亂。到了前線,武懿宗還沒看見敵人,便嚇得策馬奔逃。官員張元一膽大又詼諧,他當著女皇的面對此作詩道:“去賊七百里,隈墻獨自戰(zhàn)。甲仗總拋卻,騎豬正南竄。”起初,武則天沒聽明白詩意,問道:“為何不騎馬反要騎豬呢?”張元一回答:“騎豬就是‘夾豕??!”豬又名“豕”,“豕”與“屎”同音,“夾豕”即“夾屎”,以此譏諷武懿宗被嚇得屁滾尿流之態(tài)。
在《符讀書城南》詩中,唐代文學家韓愈講述了兩個孩子成長差異的故事?!皟杉腋魃樱岷⑶上嗳?。少長聚嬉戲,不殊同隊魚?!眱杉液⒆邮且粯勇斆鞯模隁q稍大時在一起玩耍,就像魚群中的兩條小魚,看不出區(qū)別?!澳曛潦^角稍相疏。二十漸乖張,清溝映污渠。三十骨骼成,乃一龍一豬?!钡搅耸龤q,兩人的表現(xiàn)開始不同;二十歲時,就像清溝與污渠一樣區(qū)別明顯;三十歲時,其差別猶如龍和豬一樣大。為什么會這樣呢?原因在于“學與不學歟”。顯然,在這里,韓愈將豬比喻為不學無術(shù)的人。
黃釉豬 唐 故宮博物院藏豬通體施黃釉,呈跪臥狀。頭部瘦長,吻部突出,兩側(cè)嘴岔開啟,露出獠牙。體型瘦長,四肢躬曲,欲向前躍動。
長沙窯青釉綠彩瓷豬 唐 長沙博物館藏
陶豬 唐 故宮博物院藏
就豬與龍的比較,宋代大文豪蘇軾另有高論。在《答畢仲舉書》中,蘇軾說:“佛書舊亦嘗看,但暗塞不能通其妙,獨時取其粗淺假說以自洗濯……仆嘗語述古公之所談,譬之飲食龍肉也,而仆之所學,豬肉也。豬之與龍,則有間矣。然公終日說龍肉,不如仆之食豬肉實美而真飽也?!边@段話闡述了蘇軾的學佛觀,即旨在裨益身心有所得。他說自己學佛就像吃豬肉,可以感受到味道美、肚子飽;而畢仲舉整日空談,好像食用龍肉,卻誰也沒見過、吃過。其實,所謂豬肉與龍肉的最大差別,就是一為真實、一為虛妄。由此可見,有著獨特“豬肉觀”的蘇軾已經(jīng)把“吃豬肉”作為一種人生修養(yǎng)。
除了“吃豬肉”,蘇軾還創(chuàng)燒出著名的“東坡肉”。在《豬肉頌》中,他講述了燒豬肉的秘訣:“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凈洗、少水、小火、久燉,是燒出美味豬肉的訣竅。“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彼稳耸橙猓F羊而賤豬,貶謫黃州的蘇東坡創(chuàng)燒出物美價廉的“東坡肉”,可謂造福百姓,遺澤后人。
草堂客話圖 24×23cm 何荃 南宋圖繪松柳叢竹掩映下茅舍數(shù)間,階下小溪蜿蜒流淌,奔流不息。門外一長者過橋來訪,堂上二人對坐交談,以點出主題。右側(cè)一人高臥亭中納涼,悠閑自在。一童子亭外牧豬,生活氣息濃郁。圖中界畫嚴謹,主要人物相貌端莊,用筆細入毫端,畫風工雅兼長。
宋代養(yǎng)豬業(yè)發(fā)達,養(yǎng)豬已成為農(nóng)戶增加收益的重要手段。《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都城開封每天都有大量的豬從南薰門被趕進城內(nèi)屠宰,“唯民間所宰豬,須從此入京,每日至晚,每群萬數(shù)”。如此大的屠宰量勢必要有更大的存欄量。在宋人的《草堂客話圖》中,幾間茅舍掩映于松柳竹叢間,小溪潺潺流過門前,我們除了可以看到草堂敘談、亭中高臥的文士風流,還有亭下童子正在牧養(yǎng)兩頭黑豬,讓人感受到一派鄉(xiāng)野生活氣息。
豬在宋人的生活中還有多重意義。陸游在《游山西村》中說:“莫笑農(nóng)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睂r(nóng)民來說,在豐年里養(yǎng)幾頭豬,便是夢寐以求的好日子。每年立秋之后的第五個戊日,是古人祭祀土地神的日子,稱為“社日”。宋代的鄉(xiāng)民們在當天宰殺雞和豬,先是祭祀賜予他們糧食的土地神,然后在這個難得的農(nóng)閑時節(jié),享用祭肉,歡聚一場,這就是宋人念念不忘的“雞豚社”。南宋方士繇有《雞豚社》詩云:“投身便入雞豚社,老去人間懶問津。”陸游也心有同感:“興發(fā)雞豚社,心闌翰墨場?!绷钊松鰵w隱鄉(xiāng)野之思。
另一方面,在宋代民間,人們常把發(fā)生“異變”的豬稱為“豕禍”,如《宋書·五行志四》《清史稿·災異志一》中都有記載,至于逸聞野談中更是屢見不鮮。南宋洪邁著《夷堅志》之《夷堅丙志》卷十三《福州異豬》記載:“政和元年正月,福州北門賣豆乳人家,豬夜生七子,但一為豬,余皆人頭馬足……郡守知為不祥,命亟殺之?!薄兑膱远≈尽肪矶肚鹗硝沟湣分杏涊d:“其家大豬育數(shù)子,或人頭雞頭豹首馬首,儼如塑繪瘟鬼狀,遂殺豬祭而禳之?!辈痪们鹗弦患胰耸邪司哦紗拭恕T谶@些奇談怪事中,發(fā)生“異變”的豬被視為不祥之兆,是災禍的象征。
山水人物冊梅朗三 明 安徽博物院藏
白玉臥豬明 首都博物館藏
明清時期,豬的聲名依舊是毀譽參半。一方面,在祭祀、飲食乃至醫(yī)藥方面,豬繼續(xù)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明清皇家無論祭社稷、祭祖先還是祭馬神時,都要用豬。《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卷一記載:“大內(nèi)春秋立桿祭神后,祭馬神二日,各用豬二;王公等祭馬神一日,用豬一?!痹凇侗静菥V目》中,李時珍把豬列為26種畜類之首,充分肯定其藥用價值。從頭到尾、從骨到毛,豬身上有23種材料可以入藥。例如,豬肚補中益氣、治消渴病,豬膽治小便不通、疔瘡惡腫,豬蹄潤滑肌膚、通乳下乳。
仿元人書畫圖冊 程氏 清 安徽博物院藏
姑蘇繁華圖(局部) 徐揚 清 遼寧省博物館藏清代宮廷畫家徐揚為乾隆皇帝創(chuàng)作的大型文化獻禮工程《姑蘇繁華圖》中出現(xiàn)了豬的形象。在上圖的左下方一個婦人正在給豬喂食,5頭肥壯的豬搖頭擺尾地奔向食物,頗有生活氣息。
另一方面,豬狗已是當時人們常用的罵人之詞。在《水滸傳》中,王婆被武松、鄆哥罵為“老豬狗”;在《紅樓夢》中,曹雪芹以“狗彘奴欺天招伙盜”作章回標題。更有雍正帝將兩個兄弟削去宗籍、改換名字,八阿哥胤禩稱“阿其那”,九阿哥胤禟喚“塞思黑”。“阿其那”“塞思黑”都是滿洲俗語,分別為“豬”“狗”之意。這些都是借豬狗痛罵那些品行卑劣、奸邪成性、叛逆不忠的人。
“屋頭還聽歲豬鳴”,“昨日宰豬家祭灶”,“龍豬不計兒時會”,“蒙韃殘兵騎豬遁”……千載以來,人們對豬的看法或評價總是有好有壞,有人說豬是財富豐饒的象征,有人說豬是庸碌無能的典型,有人說豬能驅(qū)邪祛祟,有人說豬為禍害不祥,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說好也罷,抹黑也罷,看起來講的是豬,其實矛盾的恰恰是我們自己。就像貪吃好色卻又勤懇老實的豬八戒,折射的正是俗世中的民情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