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淇棠
人有各樣的性格,除了一些先天因素,我知道多數(shù)是受后天環(huán)境的影響。但我沒有想到,動物的性格形成也是如此。
我很喜歡動物,但一直以來動物與我,要不隔著一層玻璃,要不就隔著一段“安全距離”。別說動物園里養(yǎng)著的那些飛禽走獸,就連家附近的野貓、麻雀什么的都對我敬而遠之。我記得九歲那年,我家樓下來了一群野貓。我興沖沖地提了一小袋貓糧,跑到它們喜歡出沒的地點,想按照書中所說的與它們交上朋友,卻發(fā)現(xiàn)自己似乎永遠無法接近它們。即使它們大著膽子來吃我留下的貓糧,但一旦發(fā)現(xiàn)我靠近,就會四散奔跑,甚至張牙舞爪,唬得我不敢再接近一步。后來,我聽說人是高等動物,其他生物則是低等動物,便釋懷了。同為動物,但一個高,一個低,是永遠無法像朋友那樣相處的。
這個想法,一直持續(xù)到我來到澳洲之前。我所見到的澳洲,沒有高樓林立,只有群山綿延;沒有摩天大廈,只有參天大樹;沒有高等、低等動物的區(qū)分,只有朋友和準朋友的待遇。來到澳洲的第一天,我便用一些零食博得了兩只“垃圾鳥”的歡心。都說澳洲是鳥類的天堂,在這里,鳥類對人類沒有一絲警戒心。據(jù)說,這種“垃圾鳥”叫白鹮,是瀕危物種之一,澳洲滿大街都能看到它們。它們跟在我身后殷切討食的感覺,是我從未感受過的。
在我午膳時,更是有一只鳥大模大樣地躥上我身邊的座位,毫不在意地與我并肩共享“午餐”,甚至從我手里奪走了一片片三明治,引得圍觀的同學(xué)們哄笑不已。我發(fā)現(xiàn),如果說我之前在家接觸的動物屬于內(nèi)向、孤僻的性格,那在澳洲見到的動物就是開放且活潑大膽的。
在澳洲,幾乎家家都飼養(yǎng)著一兩只寵物。人們對待寵物從來不會用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而是以對待兒女的方式對待它們。我所在的寄宿家庭便養(yǎng)著一條“古稀之年”的老狗,他們家里到處都是它的雕像、畫像,即便它又老又丑了,但主人依舊不離不棄,寵愛有加。我覺得,正是澳洲人對動物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愛和友善,塑造了動物們活潑大膽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