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明
在一個荷花池中,第一天荷花開放得很少,第二天開放的數(shù)量是第一天的兩倍,之后的每一天,荷花都會以前一天兩倍的數(shù)量開放。如果到第30天,荷花就鋪滿了整個水池,那么請問:在第幾天池塘中的荷花開了一半?可能有人會不假思索地回答是第15天,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只有到了第29天,池塘的荷花才開一半,而在最后一天荷花才會開滿整個池塘。這就是著名的“荷花定律”,也叫“30天定律”。
顯然,這個定律形象地詮釋了“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古語。設想一下,如果人們的目標是走完一百里,那么走完九十里時,也只能算是走了一半。假如在剩下的最后十里路程前懈怠了,沒有堅持走到底,那就必將功敗垂成,永遠到達不了目的地。因此,一個人無論是做事還是做官,都要善始善終,慎終如始,否則,就會前功盡棄,功虧一簣。眾所周知,荷花常常被人們視為清廉的化身,而“荷花定律”所蘊含的廉潔寓意更是值得領導干部警醒和深思。作為領導干部,理應以“荷花定律”為鑒,讀懂廉潔寓意,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永遠在路上的堅韌和執(zhí)著,認真走好“最后一公里”。
反觀現(xiàn)實生活中,少數(shù)領導干部好比池中荷花,初入崗位時也都是豪情滿懷,積極上進,謙虛謹慎,清廉自守,取得了許多扎實的業(yè)績,贏得了上下的一致認可。但是,隨著地位的提升和權力的增大,面對形形色色的誘惑,由于缺乏持之以恒的堅定信念和慎終如始的自律能力,結果漸忘初心,在第5天、第15天甚至是第29天的時候放棄堅守,自甘墮落,最終敗下陣來。有段時間,在一些地方和部門,所謂“59歲現(xiàn)象”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一些領導干部面臨離任之時,眼看升遷無望,便滋生了“有權不用,過期作廢”的想法,大肆利用手中的權力謀取私利、貪贓枉法,不是重晚節(jié)而是重晚利,完全把黨紀國法拋在腦后,最后走上了違法犯罪的不歸路,跌倒在從政之路的“最后一公里”,落了個身敗名裂的下場。前車之鑒,不可不察。
古人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庇衷疲骸吧剖颊邔嵎?,克終者蓋寡?!钡拇_,善始容易、善終不易,虎頭不難、蛇尾常見。早在貞觀年間,唐太宗就多次與大臣探討善始慎終的問題。賢臣魏徵說:“自古帝王初即位者,皆欲勵精為政,比跡于堯、舜;及其安樂也,則驕奢放逸,莫能終其善?!焙髞?,魏徵給唐太宗上《不克終十漸疏》,指出唐太宗的志業(yè)與貞觀初年相比,在十個方面都出現(xiàn)了今不如昔的變化。由此可見,無論明君賢臣,自古至今,慎終如始一直是擺在為政者面前的一道考題。
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說:“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能始終如一,持之以恒,到最后還像開始那樣嚴格要求自己,那么,他的一生就很平安,沒有敗事可言。此語可謂精辟獨到,發(fā)人深省。人生難得去為官。作為領導干部,如果只能善始而不能善終,無疑是一場人生悲劇。既然選擇了為官從政,就要做一個善始善終的好官,無論走得多快多遠,都應始終不忘為什么出發(fā),?;赝麃頃r的路,堅守住自己的本色和初心。就要像人民好公仆焦裕祿一樣廉潔奉公,任何時候都不搞特殊化,像黨的好干部楊善洲一樣窮盡一生,堅持共產(chǎn)黨員的身份永不退休,始終如一到最后。惟其如此,才能上不愧黨,下不愧民,內不愧心,在從政路上行穩(wěn)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