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愛上朝夕相處的機器人,這看上去像科幻小說中慣用的橋段,但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在未來這并非不可能,至少現(xiàn)在人們和機器人間已經(jīng)有友情存在了。
比如,2017年加拿大廣播公司的員工為5名郵遞機器人舉行了一場溫馨的退休儀式。在25年的時間里,5名機器人一直在倉庫的通道上勤勤懇懇地來回穿梭,為員工派送信件郵包,偶有“病假”也只是維修一下就重新上崗。
機器人退休儀式上有它們吃不了的蛋糕、氣球等,還放映著懷舊的告別視頻,員工們甚至給機器人送上親手寫的送別卡,上面寫著“感謝你們讓每一天都充滿回憶”。這些機器人會從眾多有意接收它們的博物館中選擇一家安享晚年。
感情可以跨越年齡、種族,甚至性別,那么能否跨越生命呢?雖然戀物癖被歸為一種病態(tài)心理,但如果人和機器一起出生入死,終歸會有感情紐帶。
在伊拉克巴格達以北大約60公里,有一個美軍的塔吉軍事基地,那里有一個埋葬和紀念多功能遙控機器人的墳墓。
墓中埋葬的機器人名叫“拆彈者”,長相類似玩具卡車,有四個輪子和一個長長的機械臂,機械臂前端安裝有高清攝像頭,用以觀察和收集數(shù)據(jù)。這類機器人每個造價約1.9萬美元,雖然不貴,卻能在戰(zhàn)場上發(fā)揮很大作用。在伊拉克服役期間,它總是沖在隊伍前面搜尋敵人埋下的炸彈,拯救了許多士兵的生命。2013年,在一次爆炸中,“拆彈者”被炸毀,但它的零件卻被一同執(zhí)勤的士兵仔細收集起來,然后就像一位犧牲的戰(zhàn)友一樣,在21響禮炮聲中被榮譽下葬。
感情上接受長得與鞋盒差不多的機器人,這聽起來有些怪異,但細想并非不可能。人們過剩的想象力天生就傾向于把一切物體人格化,從普通的動植物,到日月星辰等,乃至隨處可見的無生命物體。人類總會不自覺地與共事的機器建立感情。人們會賦予機器性格特征,給它們?nèi)∶稚踔翣幷撈湫詣e。
一些研究人員認為,如果機器人表現(xiàn)得像是有生命、有思維的生物,這種最簡單的模仿也會促使我們對其產(chǎn)生同情,即便人們知道這都是人造產(chǎn)物。機器人很容易在朝夕相處中獲得人的同理之心。
安保機器人史蒂夫平時在美國華盛頓特區(qū)喬治城一家購物中心巡邏,它的工作是監(jiān)控記錄犯罪行為。有一天它在行進間不慎掉下臺階,一頭栽進了噴水池里。雖然機器人有防水功能,也不會窒息,但旁邊的人一看情況,第一反應是立即將其搭救出來,情形和救人一模一樣。
這一“拯救機器人伙伴史蒂夫”的過程被人拍了下來,在社交媒體上受到追捧,也再次讓人們熱議人類與機器人之間的真摯感情。
就像所有小說里的歡喜冤家一樣,人對機器人的感情很復雜,除感激和友情外,由于精明的機器人有時被認為搶了人類的飯碗,所以有的人對機器人也有些怨念。
各式各樣的機器人正站在第四次工業(yè)革命的潮頭,機器人將完成很多之前由人類親力親為的工作,甚至比人類做得更好。這固然能讓人從更多危險或者艱苦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安心享受更廉價的服務,但一些低技能的工作崗位被取代,也會讓失業(yè)者對造成這一困境的“元兇”心生怨念。
研究人員預計,機器有50%的概率能在未來120年取代所有人的工作。然而,如果仔細分解工作的每個流程,就會發(fā)現(xiàn)機器人在短時間內(nèi)仍然只能扮演助手的角色,距離全面接盤仍有較遠的距離——至少現(xiàn)在剛進入職場的人有很大概率還能安全地退休。
理論上說,洗衣業(yè)這種重復性的體力勞動應該處于被機器人取代的前沿,正如之前洗衣機取代了大量洗衣工一樣。機器人要好幾分鐘才能疊好一條牛仔褲和一件T恤衫,而一個熟練的工人能在不到10秒鐘就完成這一工作。
機器人也并非能做好每一件事,比如寫文章就是如此。谷歌一直在訓練該公司的人工智能程序創(chuàng)作愛情小說和新聞報道,希望它更有創(chuàng)造力。在新聞方面機器人走得更遠一些,目前已經(jīng)生成了數(shù)百萬條財經(jīng)和體育類的數(shù)據(jù)文章。但這些報道都是根據(jù)既定模式制作的,從龐大的數(shù)據(jù)集中提取信息之后,再添加到模板里。
要創(chuàng)作文字優(yōu)美、情節(jié)誘人的暢銷小說,機器人作者仍然差得很遠。讓機器進行語言創(chuàng)作,結果并不理想。一個名叫本杰明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可以撰寫短篇科幻電影劇本,但邏輯不通。
專家預計,要到2049年,人工智能創(chuàng)作的小說才有可能登上暢銷書單。換句話說,只有機器人有能力用細膩的筆觸,表達出自身與人復雜的情感后,才有可能在這一行與人類比個高下。
隨著第四次工業(yè)革命的展開,越來越多的機器人被投入到人類的各種工作場合中,人們發(fā)現(xiàn)機器人可以是重要的盟友,作為同伴或者同事都可以信賴。這種可靠的伙伴自然值得獎勵,不但會被傾注感情,也會得到尊重,甚至應該享有和人類似的權利。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今后的機器人可能會像人一樣感受到痛苦。實際上,一些研究人員已經(jīng)開始開發(fā)這樣的機器人,有人擔心機器人有朝一日也可能擁有基本的存在感。
歐盟近期在探討,是否該把那些擁有人工智能的、技術最復雜的機器人當成“電子人”,并賦予一定的人權。就在一貫新潮的歐盟尚在討論這一問題的時候,以保守形象示人的沙特阿拉伯卻率先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在那里已經(jīng)有機器人得到了公民身份——雖然并不可能看到它去納稅或者投票。
2017年10月,機器人索菲亞被沙特阿拉伯王國授予了公民身份,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機器人被給予這樣的待遇。機器人索菲婭的“大腦”采用了人工智能和谷歌語音識別技術,能識別人類面部、理解語言、記住與人類的互動等。索菲婭進行了預先編程,讓她可以向身邊的人學習。表達情感,表達善意或同情是索菲婭努力向人類學習的部分能力。
不少雞湯文中,反復宣稱真愛的基礎是平等。按照這個邏輯,要愛上機器人就首先要承認它們的權利??杉词谷祟惖钠綑噙\動也還沒有完全取得勝利,女性仍是弱勢群體,但這并沒有阻礙男女間的愛情連綿不絕。感情本來就是一件很復雜的事,人和機器人之間的感情更是難以預測。
(鐘保平薦自《瞭望東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