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沁梅
一款品質(zhì)優(yōu)良的印度佩什喀茨尖刀。該尖刀大約產(chǎn)于1820年,象牙刀柄上設(shè)有一些金色裝飾。刀鞘表面包覆天鵝絨,鞘口和鞘尾均設(shè)有鏤空的白銀裝飾
佩什喀茨尖刀何時出現(xiàn)于波斯帝國,考古學家依據(jù)一把古董級佩什喀茨尖刀,推測其出現(xiàn)的時間不晚于17世紀初期。這把佩什喀茨尖刀是17世紀早期波斯帝國派往印度的使節(jié)送給莫臥兒王朝皇帝賈汗吉爾的禮物,其刀柄由海象象牙制成,刀柄表面鑲嵌諸多黑色的水晶。
在英語中,“peshkabz”、“peshkabj”、“peshqabz”、“peshquabz”、“pish-ghabz”均是佩什喀茨尖刀的稱謂,這些英語單詞依據(jù)波斯語“佩什喀茨尖刀”音譯而成。漢語中,有佩什喀茨尖刀、皮沙卡茲尖刀、派什卡尖刀等多種譯法。因該尖刀長度較短,也有人將其譯為“佩什喀茨匕首”。
根據(jù)我國公安部發(fā)布的《管制刀具認定標準》:“匕首是指帶有刀柄、刀格和血槽,刀尖角度小于60度的單刃、雙刃或多刃尖刀”,而佩什喀茨尖刀未設(shè)血槽,加之該尖刀的標準長度為30~48cm,超出了世界各國匕首的通用長度(全長為15~50cm),因此,將該尖刀歸入匕首類的譯法欠妥。
“peshkabz”這個詞原意是指波斯摔跤手腰帶的前面位置,這就說明佩什喀茨尖刀應(yīng)該是佩帶在使用者腰帶的前面位置,而不是像其他刀具那樣佩帶在使用者腰帶的側(cè)面位置。這種佩帶方式不會影響使用者在腰帶側(cè)面再佩帶其他長刃刀劍,使用者同時佩帶長、短兩種刀劍等兵器,可互補攻擊距離的不足。
佩什喀茨尖刀中的精品,它曾屬于一個貴族家庭,生產(chǎn)年代不詳。整刀形態(tài)優(yōu)美,無刀鞘。刀身在靠近刀尖部位大約四分之一處的中間起脊,且僅為單面起脊,從而形成橫截面為三角形的刀尖更有利于刺穿鏈甲。全刀長33cm,刀身長23cm
佩什喀茨尖刀主要由刀身、刀柄及刀鞘組成。
刀身
早期的佩什喀茨尖刀刀身均呈反曲狀,即刀身整體從刀身根部向刀尖處呈凹彎曲形。后來,有些佩什喀茨尖刀在刀尖處彎曲弧度極小,甚至出現(xiàn)直形刀尖。但不論佩什喀茨尖刀的形制如何變化,刀身總是在靠近刀柄的一端較寬,并向著刀尖一端逐步變薄變細變尖。大部分佩什喀茨尖刀的刀身在靠近刀尖部位大約四分之一處的中間起脊,且僅為單面起脊,從而形成橫截面為三角形的刀尖。
大部分佩什喀茨尖刀采用研磨方式打造刀身及刀刃,增強了刀刃的切削能力。但因其長度較短,不適合用于劈砍。佩什喀茨尖刀的刀身為單刃,刀身厚度較大,這一設(shè)計有利于增強攻擊時的力量,以及刀身受力時抵抗彈性變形的能力。
裝飾華麗的佩什喀茨尖刀常常在刀身根部以及刀尖處鑲嵌金、銀等裝飾圖案。
刀柄
佩什喀茨尖刀刀柄整體呈弧狀,刀柄上部較平直,下部的前、后端向下突出,這一設(shè)計有利于使用者握持。早期的刀柄主要由海象象牙制成,也有一些刀柄由大象或其他動物的長牙以及犀牛角等材質(zhì)制成。除了采用這些稀有動物的牙、角之外,刀柄還會采用瑪瑙、玉石、水晶、蛇紋石、其他動物角、木材及金屬作為制造材料。
在這把現(xiàn)代工藝制作的佩什喀茨尖刀上,可以看到刀身由大馬士革花紋鋼鍛造而成,呈現(xiàn)出清晰度極高的精美圖案。刀柄和刀身根部均以錯金銀方式加以裝飾。刀鞘由木材制作并包覆天鵝絨,鞘口設(shè)有兩個銀制鞘箍,鞘尾的金屬防護帽上采用錯金銀工藝做出精美的圖案。該刀全長36cm,刀身長23cm,質(zhì)量0.34kg
制作于18~19 世紀的印度佩什喀茨尖刀左、右側(cè)視圖。19 3 5 年,該刀作為喬治·C·斯通的遺贈捐獻給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刀身由大馬士革花紋鋼制成,刀柄由象牙制成,配以黃金裝飾,刀鞘尾端設(shè)有白銀鳥頭裝飾。全刀長44c m(含鞘)、41cm(不含鞘),刀身長30cm,質(zhì)量0.31kg(含鞘)、0.16kg(不含鞘)
刀鞘
佩什喀茨尖刀刀鞘通常由木材制成,木材表面包覆金屬或皮革,有一些裝飾華麗的刀鞘還會進行掐絲琺瑯工藝處理,甚至在表面鑲嵌白銀、水晶或?qū)毷鳛檠b飾,呈現(xiàn)出五彩斑斕、華麗奪目的魅力。
掐絲琺瑯與中國的景泰藍相同,其制作過程是在金、銅胎上以金絲或銅絲掐出圖案,填上各種顏色的琺瑯(琺瑯為涂料名,是以硅、鉛丹、硼砂、長石、石英等原料按照適當?shù)谋壤旌?,分別加入各種顏色的金屬氧化物而制成的粉末狀涂料),之后經(jīng)焙燒、研磨、鍍金等多道工序制成。
裝飾華麗的佩什喀茨尖刀刀鞘常常在鞘尾設(shè)有諸如圓球、水滴及鳥頭等圖案。
約1850年制作的印度佩什喀茨尖刀。該刀刀柄為銅制,且表面鍍金。刀柄表面還鑲嵌有不同顏色的寶石、玻璃裝飾,寶石、玻璃多數(shù)呈小樹葉狀
在莫臥兒帝國(1526~1857年)時期,佩什喀茨尖刀開始在印度北部、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國家和地區(qū)廣泛流行。18世紀初,莫臥兒帝國逐漸走向衰落,歐洲殖民者特別是英國殖民者開始加緊侵略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國家和地區(qū)。此時,英國人將包括佩什喀茨尖刀在內(nèi)的各種類似于阿富汗刀的所有刀具統(tǒng)稱為“阿富汗刀”或“開伯爾刀”,但這種稱謂并不準確。因為阿富汗“開伯爾刀”是另外一種刀具類型,其全長達70cm之多,且造型與佩什喀茨尖刀有較大不同。
開伯爾是指開伯爾山口,該山口是興都庫什山脈最大和最重要的山口,位于巴基斯坦與阿富汗之間,是連接南亞與西亞、中亞的最重要通道。當然,開伯爾山口成為英國殖民者控制阿富汗邊境和附近部落的戰(zhàn)略重地。
在古印度,佩什喀茨尖刀的主要制造地是北部古城佩拉(Bhera,現(xiàn)為巴基斯坦的屬地),佩拉古城在刀具制造和金屬加工方面的技藝歷史悠久,很多佩什喀茨尖刀產(chǎn)自該古城。
佩什喀茨尖刀的質(zhì)量良莠不齊,有些出自技藝精湛的宮廷鑄刀師之手,而有些則是部落的鐵匠鑄造的。在價格高昂的印度佩什喀茨尖刀上,最常見的是由大馬士革鋼打造的刀身,配以刀柄和刀身根部的錯金銀裝飾。錯金銀工藝是一個復雜而艱難的制作過程,工匠必須在加熱退火之前細致地進行蝕刻,并將銀線鑲嵌到凹槽內(nèi)。
阿富汗“開伯爾刀”全長達70cm之多,且造型與佩什喀茨尖刀有較大不同
回溯波斯尖刀自近代以來的數(shù)百年發(fā)展歷史,不難發(fā)現(xiàn),佩什喀茨尖刀只是諸多波斯風格尖刀的其中一款。無論直刃還是彎刃,佩什喀茨尖刀的大部分區(qū)別都體現(xiàn)在刀身與刀柄的制造工藝上。
歷經(jīng)數(shù)百年發(fā)展,其材質(zhì)與作用也在發(fā)生著變化。刀身材質(zhì)從普通鋼發(fā)展到大馬士革鋼,刀柄材料從普通木材發(fā)展到各類珍稀動物角骨。作用從實用工具、兵器演變?yōu)樯矸菹笳骱途啦仄罚w裝飾風格也從簡樸擴展至奢華。
從國土面積上來說,波斯是世界上第一個超級大國,也是古代文明程度較高的國家。它在東征西討的過程中,從各個被征服國家引進眾多勞動者和自然資源。在建筑、文學和軍事等多方面,波斯都融合了埃及、巴比倫和希臘地區(qū)的既有成就,在兵器制造上亦是如此。在佩什喀茨尖刀上常常能夠看到其他古代文明的印跡,同時它們又具備獨特的波斯風格。
佩什喀茨尖刀通常以戳刺的方式使用,也可以進行有效地劃砍攻擊。在佩什喀茨尖刀出現(xiàn)之初,它主要用來攻擊身穿鏈甲的軍人。進行戳刺時,刀尖能夠?qū)㈡溂椎逆湽?jié)斷開,然后整個刀身的其余部分會穿透鏈甲,從而刺傷對方的身體。
在第一次(1859~1842年)、第二次(1878~1880年)英國與阿富汗的戰(zhàn)爭中,佩什喀茨尖刀經(jīng)常是阿富汗人用來殺死英國被俘受傷官兵的兵器,因為阿富汗部落成員除了扣押人質(zhì)之外,從不帶走俘虜。
在蘇聯(lián)占領(lǐng)阿富汗期間,佩什喀茨尖刀再次成為阿富汗人處決俘虜或受傷囚犯的兵器。
在沒有戰(zhàn)亂的和平年代,佩什喀茨尖刀也是阿富汗人日常生活的一種工具,比如在阿富汗各類傳統(tǒng)活動中,也能看到其身影。如今,佩什喀茨尖刀仍被當作一些普什圖人(普什圖人是阿富汗斯坦南部和巴基斯坦西部的主要民族)及其他阿富汗山區(qū)部落的近身格斗刀使用,同時也是舉行成人儀式的標志性用品。
18~19世紀制造于印度的佩什喀茨尖刀,其刀身根部、刀尖處設(shè)有黃金裝飾,刀鞘上、下部配有銀制裝飾圖案,鞘尾呈球狀造型
制造于18世紀的佩什喀茨尖刀,刀身根部設(shè)有黃金裝飾,刀鞘采用掐絲琺瑯工藝制成,制有人物、花卉圖案,鞘尾呈水滴狀
人類學家伊戈爾·科普托夫(lgorKopytoff)主張物品也有自己的生命傳記,他認為物品的作用是講述故事以及幫助我們學習歷史。任何物品在制作完成時,代表的不是終結(jié),而是屬于它的故事剛剛開始。這種觀點具體到佩什喀茨尖刀上,就是從礦產(chǎn)開采、材料選擇,到金屬鍛造和配飾制作,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展示著它自身存在的必要性及其工藝的獨特性。所有參與者正是依靠這些特殊技能制造產(chǎn)品,并謀取生存所需。
一把佩什喀茨尖刀的存在就是一種儀式,其或許只是散發(fā)出不可抗拒的威懾力,又或許代表著死亡的征兆。通過奢華珍貴的刀柄材質(zhì),我們能夠知道一把佩什喀茨尖刀的主人擁有何等的財富與力量。如果這把尖刀曾經(jīng)沾染對手的血跡,那么它也就成為主人的獎杯或是紀念品。有人會鐘愛佩什喀茨尖刀動人的曲線,也有人欣賞其制作工藝,還有一些人會對其使用方式感到畏懼。一把經(jīng)受過歷史洗禮的佩什喀茨尖刀,就是一部寫滿故事的傳記。
編輯/曾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