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 海
陳慶錫畫竹,落款的名號大多是“竹逸”,極可見陳慶錫對“竹”的喜歡,所以一輩子都在畫竹,畫得是真正的好。
文人畫最為講求“畫外功夫”,就是指繪畫本身技法之外的綜合素質(zhì),比如詩詞、書法和篆刻。陳慶錫的實際畫外功夫是詩好,文章好,書法亦好。略舉其所做詩之一二,以窺畫外功夫——《庚申六月二十七日題畫》:“細竹微風岸,顛崖聳秀亭。乾坤一望闊,俯仰六塵輕?!薄肚镆巩嬛窦淖裰袔熡选罚骸吧交〝坑傍B聲稀,又是秋深木落時。誰把故鄉(xiāng)一片月,松間照我寫霜姿?!标悜c錫的畫耐看,和他畫外文化素養(yǎng)的深厚須臾不能分離,或許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幅畫的氣息,一幅畫的格調(diào)”。
陳慶錫言:“畫竹之法無他,首須繼承前賢筆墨之技法;此外即須著重寫生,掌握竹之精神與生態(tài),使風晴雨雪以及朝暉夕陰之變化均皆熟諳,或增或減盡其在我?!敝劣诋嬛竦摹吧睢?,陳慶錫也體察亦深:“竹有多重,莖葉各異。苦竹葉多向上,慈竹每節(jié)多枝,金竹水竹,勁秀可愛,每節(jié)兩枝,與苦竹同。斑竹蘭竹,過分粗壯;龍竹、羅漢竹過分瑣屑,均不入畫。”“風竹翩翩,婆娑飄舞。晴竹則亭亭曝日,怡然自樂。雨竹則淅淅瀝瀝,如聞其聲。雪竹則銀梢雪壓,不折不催?!倍际菍υ旎挠眯母形?。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國畫創(chuàng)作的步驟演進和根本取向。陳慶錫對“以書入畫”的堅守,對筆墨色彩和水融于筆間紙素的深度探索,對生活的精彩的敏感捕捉,對畫外功夫積累的持之以恒……成就其所畫竹的搖曳多姿,“虛心直節(jié),瘦勁通神,清雅絕俗?!闭顷悜c錫人生之寫照。
◎陳慶錫作品
◎ 陳慶錫山水畫
◎陳慶錫書法
畫竹是陳慶錫在繪畫領(lǐng)域用力極深且取得成績最著,卻也不局限于此。陳慶錫畫竹以外,兼及山水。他所畫山水頗多,只是歲月流逝,存留下來的鳳毛麟角。結(jié)合陳慶錫的畫論,可以大致清晰其對山水畫的實踐創(chuàng)作是力求于傳統(tǒng)技法與造化生活二者之間找尋那樣一種認為符合自己情愫訴說的形式語言,或者可以說,山水畫是他心之外化的又一種筆墨語言之體現(xiàn)。
對傳統(tǒng)筆墨語言的究源決疑是陳慶錫貫徹一生書畫藝術(shù)行為的根本價值取向,其扎實的書法根底有力地支撐起畫面中自由而法度在茲的高質(zhì)量的線條,“以線立骨”,清氣爽朗。長、短線結(jié)合并用在陳慶錫山水畫中時或可見,他常用鋒棱變化多端和略帶滯拙意味的長線勾勒山形輪廓、樹木槎枒、亭臺屋宇,顯得厚重;又以相較于長線稍淡之短線條進行皴寫,韻味也就慢慢地顯現(xiàn)出來。用墨方面,陳慶錫題畫一則曰:“宋人作畫,多用破墨。元明以降,多用乾皴。近人惟黃賓虹先生以為匪破墨不能畫出天地氤氳之氣。誠哉斯言也,余作此畫而益信?!倍潭桃欢卧?,透露兩個信息:對宋元明清以來各家山水畫中用墨的常態(tài)理解是精準的;對黃賓虹先生以破墨法求畫面之“氣韻生動”是服膺的。尤其對黃賓虹先生的筆墨,陳慶錫極力推崇心向往之身體力行化為己有。他有一幅《江亭閑話》圖,直言“仿黃賓虹老人”,筆墨沉穩(wěn),蒼潤可喜,淵藪明了,頗具韻味,出入于黃賓虹先生畫之法則,其間游刃有余而不受其禁錮?!白鳟嬳殠煼ㄗ匀?,但亦不能為自然所奴役?!劣跇?gòu)圖與剪裁,風格與出神入化則在于我。能如此始可言畫?!痹僮x陳慶錫的畫論,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其畫緣何筆墨、形式相得益彰。
◎陳慶錫作品
謹以當下所見到的陳慶錫書法墨跡觀之,其書法的風尚韻致有二:一是嚴謹整飭,書寫時凝神靜氣一以貫之,無論行書、楷書抑或篆書,皆是以法度蘊涵于筆畫結(jié)構(gòu)及謀篇布局之間,這樣的一種美,非功力深湛者不能為也,多見于陳慶錫書寫的獨幅的完整的書法作品中。又一種情形,是以扎實的書法功底為基石,卻在書寫時放開了手,一任地以腕力驅(qū)使著管城子在紙上自然游弋,心隨筆使,“法外求法”,臻于“無法而法”。滿紙瓔珞,妙筆生花。尤以行書、草書見著,常見之于畫作之題詩落款處,與畫幅相得益彰。陳慶錫的書法是其畫竹、畫山水的根底所在,此又是“書畫同源”之力證矣。
陳慶錫的書法學習隋唐而精益求精。他之所以選擇以唐代書法為學習對象,與性情抱負相關(guān)。所謂“書者,散也”,陳慶錫的性情,用“中、正、平、和”四字評判或許恰當。是故,他言書法曰:“作書如為人,應(yīng)平正通達,始為得體。如一入于怪誕,則不足以言字矣?!边@是陳慶錫書法“尚法”的本源,亦是其“為人”的外化,幾近乎“道”。所以,陳慶錫對書法才會有“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的真知灼見。
陳慶錫的書法在技術(shù)層面是“取法乎上”的,對當代各家,尤其是柳公權(quán)、顏真卿二家的探究是深沉的。觀陳慶錫的楷書,學柳則筋力爽逸,法顏則綿密敦厚。更摩《圣教序》,行書深得旨趣,婀娜妙曼,如散花天女,意象萬千。
◎ 竹逸學竹
陳慶錫學書,遠法唐人,近師鄉(xiāng)賢而擅書者。他提到的“松崖夫子楊公”,即貴州已故著名學者楊祖愷先生之父、民國時期遵義著名書法家楊葆宸先生。他還曾向胡楚漁先生問學。胡楚漁書法受姚華先生影響甚矣,姚華的字寫得“硬”,胡楚漁的字同樣寫得“硬”,陳慶錫的書法作品,尤其是楷書,同樣寫得“硬”,也是其顯著的風格。
陳慶錫先生在畫作題款中的字多為行書、草書,歷練暢達,皆因功底極為扎實,楷書、篆書寫得“四面停勻”。他的書法總體格調(diào)趨于平和、嚴正,但畫上題款又寫得放曠,尤其草書,浸淫傳統(tǒng)很深,故能得心應(yīng)手,出乎規(guī)矩之外,合乎規(guī)矩之中,別有意趣。
陳慶錫的行書、草書,無論行筆的疾徐、結(jié)構(gòu)的范式,完全在行筆過程中求得線條的變化,筆墨干濕濃淡,一應(yīng)以腕力運之,又見功力不凡。書如其人,也最能體現(xiàn)人之性情,但絕非淺層的、表面的以書法中某種字體的形式來對應(yīng)作者的性格,而是書寫者修養(yǎng)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之后,在書寫的狀態(tài)之中常態(tài)化的外化出似可琢磨出的作者的本真狀態(tài)。
我無論是捧讀陳慶錫留下來的詩文日記,還是在坊間聽到關(guān)于他的趣事,印象都是一體的,那就是他實一恂恂儒者,待人以真以誠。他的心境猶如一朵凈域中開放的蓮花,教人一旦親近便會為之而感動。他的為學向藝又是非功利性的,是典型的內(nèi)心精神的訴求,書法只是他心境表達之一域。繪畫、篆刻、詩文……無不體現(xiàn)出他的心性。
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被蛟S是對陳慶錫書畫人生的最好的詮釋。
陳慶錫的朋友圈多鄉(xiāng)邦宿學,劉耕陽、陳福桐、楊祖愷、張志鄉(xiāng)、徐士珩、王燕玉、金希乾、鄭石鈞、陳騰……他們或詩文唱和,或書畫往還,或研討學術(shù)……友誼和學問歷久彌堅,是一個時代的風骨。因之,紀念陳慶錫,其心也在紀念陳慶錫們。此次展覽,遴選了與陳慶錫生前時相砥礪的先生們的作品一二同時展陳,即是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