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納米
提到梁漱溟,也許還有人對他和最高領(lǐng)導(dǎo)人的“雅量”之爭津津樂道,但在我眼中,他永遠是那個在紛亂的世事沉浮中清醒、鄭重地過了一生的人。
我還記得他幼時會為拉人力車的老人流淚,并從此再不乘人力車。這應(yīng)該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對于弱者的體察和憐憫。不然,為何在四處喧鬧和歡笑的街頭,他的一雙眼,偏偏停留在這默不作聲的老人身上?為何作為一個孩子感性純凈的淚水,會因白胡子上緩緩浸出的鮮血,慢慢積蓄直至沖出眼眶?
如果讓我用一個字來形容他,應(yīng)該是“敢”。1973年12月,對他歷時半年的批判告一段落時,主持人詢問他的感想,他脫口而出一句話:“三軍可以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身為所謂的“匹夫”,無論身處多么險惡的境遇,無論身體遭遇怎樣的侮辱,也要拼死守住的,便是“志”,便是那積蓄在內(nèi)心深處的氣。他敢說,他也敢做。
這大概也受到了他的父親的影響吧。梁漱溟的父親梁濟在60歲生日前投湖自盡,留下《敬告世人書》:“國性不存,我生何用;必自我一人先殉之,而后喚醒國人共知國性為立國之必要”。梁濟死前在門口遇到梁漱溟,父子二人一如往常討論了當(dāng)天報紙上的時局。父親問,“這個世界會好嗎?”梁漱溟答,“我相信這個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外界對梁濟的殉道有不同的評價。我猜梁濟應(yīng)該也是覺得這個世界會好的吧,只是他覺得,這黑暗太漫長了,黑暗中的國民太辛苦了,他想以死,呼喚黎明快些降臨。很多人貪戀生命,一直等著天命所給的期限耗盡了才掙扎著脫離塵世,而梁濟,他敢自己揮刀斬斷。他不等所謂的疾病爬上自己的身軀,不等所謂的老天給予的壽命消耗殆盡,不怕世人的流言蜚語暗中嘲諷,他自己選擇時間,選擇生命結(jié)束的終點,不帶任何貪戀。而堅信世界會好的梁漱溟留在這世上,陪著時光流逝,等待著他父親期待的曙光。
梁漱溟把人生態(tài)度歸為三類:以西方文明為代表的“逐求”,以印度佛教為代表的“厭離”,和以中國儒家為代表的“鄭重”。他認為“厭離”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而“鄭重”是入世的最好態(tài)度。確實,他作為一個世紀(jì)以來最具風(fēng)骨的士人,做到了。
(編輯:關(guān)曉星)
評點:李焦明
作者開篇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diào)。而后作者以質(zhì)樸卻飽含深情的語言向我們娓娓道來“鄭重一生”的細節(jié)表現(xiàn):無論是幼時與生俱來的對弱者的體察和憐憫,還是在父親以死明志后依然對曙光的期待,抑或經(jīng)歷了身心的折磨和批判后仍堅持“匹夫不可奪志”的信念,都向讀者傳達了“鄭重一生”的主題。然而,這篇文章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引發(fā)讀者的思考:以梁先生的一生為鏡子,我們應(yīng)該以何種態(tài)度面對自己的一生?希望此文對你有啟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