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福海
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子思受邀回到高中母校宣講成長經歷及學習心得。他說自己在母校學習期間就非常喜歡儒家文化?,F在,他正跟著研究生導師進行更深入的學習和研究。
有位同學向他提問:“對儒家文化,我們有所了解,像‘約之以禮‘以德服人‘推己及人之類的道理,我也很認可??墒?,在生活中真要那樣做,會不會連公交車都擠不上去?”
如果你是子思,你將怎樣回應這樣的提問?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寫一篇不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寫作指導
這是一道典型的問答式任務驅動型作文題。材料以子思研究儒家文化,面對學生提問的情境為依托,凸顯了“弘揚儒家文化,立德樹人”這一時代主題。古老的儒家文化散發(fā)著美德的芳香,可是,遇到現實中“擠公交車”這類不文明行為卻無可奈何,這種矛盾該如何解決?材料設置的這一情境,是對考生運用儒家文化化解矛盾、解決現實問題能力的考查。其實,材料中“約之以禮”“以德服人”“推己及人”這三種觀點,便是儒家教化不文明人行為的方法。具體寫作時,需要根據題目要求,以子思的身份回答同學的提問,聯系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表達對當前現實的看法。
安排寫作任務時,可以從以下角度思考:
1.弘揚儒家文化,提升時代文明。
2.傳承美德,傳播文化,轉變認識。
3正視現實問題,克服時代難題。
素材及化用
素材展示1:
人無禮不立,事無禮不成,國無禮不寧?!髯?/p>
運用示例
近年來,公共場所不文明現象屢屢見諸報端,反映出個別公民在文明素質上的欠缺。荀子說:“人無禮不立,事無禮不成,國無禮不寧。”文明時代,每個人心中都應該豎起一把文明之尺,鼓勵我們追求個人道德的善,維護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公共場所文明從何而來?必須以契約精神法律意識為根本。這樣,才能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
素材展示2:
2019年2月24日,在桂林前往全州南站的D3968次列車上,唐先生上車后發(fā)現自己的位置上已經有人坐在那里了,他要求這名女子把座位還給自己,不料卻遭到了女子理直氣壯的拒絕,她反問唐先生:“誰說這個位置是你的?你買的位置就是你的嗎?”在交涉無果后,唐先生找來了列車工作人員,女子稱自己是無座的票。經過協商,女子才心不甘情不愿地把座位讓了出來。
運用示例
公共文明是根植于內心的修養(yǎng),是無須提醒的自覺,是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是為別人著想的善良。然而,近年來,從“霸座男”到“霸座女”,每一條高鐵霸座的消息都會刺激人們的神經?!罢l說這個位置是你的?你買的位置就是你的嗎?”占了別的人位子,還理直氣壯,是誰給了這位霸座的女子蠻橫的權力?乘車對號入座,這是連小學生都懂的常識,她卻沒有弄明白。文明社會,應該遵守規(guī)則,提升道德修養(yǎng)。
例文
唯眾心所向,方理想儒學
甘肅省靜寧一中? 靳娜妮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累積了無數珍貴的文化瑰寶,而儒學便是這無數瑰寶中閃亮的一顆。作為中華兒女,炎黃子孫,我們從小便被教育“約之以禮”“以德服人”“推己及人”……儒家那種“仁”的理念已深深地烙印在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上,無法抹去,它已經成為中華民族靈魂的重要一部分了。
孔子說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亦說過“不學禮,無以立”,“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諸如此類,皆是告訴我們做人要謙恭、禮讓,不要施加給別人自己不想要的麻煩。那么問題來了,日常生活中,上學、上班坐公交車的時候,大家都是爭先恐后地蜂擁至車門,爭著搶著上車,若是按照儒家這套說教,那我們豈不是眼睜睜地看著別人上了車,自己因為所謂的禮讓只能被擠到外面,上不了車嗎?這種矛盾讓有些人 開始對儒家文化有所顧慮,認為這種理想狀況是不可運用于現實的,事實果真如此嗎?
在我看來這種說法是不對的。眾人拾柴火焰高,光靠你一個人是不行的,如果社會上的所有人都能遵守禮法,互相謙讓,那么在公交車前就不是一擁而上的局面了。相反地,大家會禮貌有序地排隊等候,逐一上車,這樣,不僅保持了和諧有序,而且提高了效率。由此看來儒家的道義沒有錯,但它需要所有人的努力與配合,方可實現。
大家熟悉的陶淵明先生,曾塑造過一個理想的大同世界,在那個桃花源里,“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這里的人“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贝蠹易越o自足,以禮相待,十分幸福。我認為這就是儒家所倡導的那種道德。更重要的是桃花源里所有的人都會遵守這個準則,并努力去實現,若其中有任何一個人改變了這種狀態(tài),那么這將不再是桃花源了。所以,唯有眾人心之所向,才有理想桃源,儒家文化才會付諸現實??!
但在當今社會,在諸多利欲誘惑之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放棄這種對文化的堅守。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傳統(tǒng)文化的美愈發(fā)珍貴。古人說過,“往事越千年,傳承永不變”。一個國家如果喪失了文化意識,那么它是沒有靈魂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們應吸千秋文化,建萬代基業(yè)。傳華夏文化,通古今未來,傳承國學精華,成就美好人生。
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禮讓一點,文明一點,對傳統(tǒng)文化更加愛護一點,尊重一點。那么我相信公交車前不再是一片混亂,而是有序文明地排隊等候;我相信,儒家倡導的那種“禮”的境界最終會實現。
我相信只要人人心之所想,心之所向,美夢就能成真,文明理想的儒家藍圖就一定能實現。
評點:文章開頭點明了儒家文化的重要性,接著寫出了當儒家文化遇上公交車時的矛盾,提出了質疑,對此發(fā)表了自己的觀點,并進行了論證,以桃花源為論據。結尾處又與文題相呼應,發(fā)出了號召。全文結構緊湊,有理有據,中心明確,主旨清晰。
(編輯:李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