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哲學家曾問他的學生們:“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哪一件事?”
答案有許多。
但最后有一位學生說:“一顆善心?!?/p>
“正是。”那哲學家說,“你在這善心兩字中,包括了別人所說的一切,因為有著善心的人,對于自己,則能自安自足,能去做一切于己適宜的事,對于他人,則他是一個良好的伴侶、可親的朋友?!?/p>
一顆良好的心,一種愛人的性情,一種坦直、誠懇、忠厚、寬恕的精神,可以說是一宗財產,百萬富翁的區(qū)區(qū)財產,與那種豐富的財產相比較,簡直是不足掛齒了;懷著那種好心情、好精神的人,雖沒有一文錢可以施舍給人,但是他能比那些慷慨解囊的巨富,行更多的善事。
假使一個人能夠盡心努力去為國人服務,他的生命一定能有迅速的發(fā)達。最有助于人的生命的,莫過于從早年起,就養(yǎng)成善心善意。
我們盡管大量地給予他人親愛和同情,我們的鼓勵與扶助,然而那些東西,在我們本身是不會因“給予”而有所減少的。
反而,我們給人愈多,則我們自己所得的也愈多,我們能把我們的親愛、善意、同情、扶助給人愈多,則我們所能收回的親愛、善意、同情、扶助也愈多。
我們不太容易舍得給予他人我們的親愛、同情與扶助,因之別人也“以我們之道,還治我們之身”,我們不是輕易能獲得他人的親愛、同情與扶助的。
常常和別人說親熱的話,時常注意別人的好處,說別人的好話,這種習慣的養(yǎng)成,是十分有益的,人類的壞處,就在于互相指責,彼此猜忌。
我們總是依了他人的不好、缺憾、錯誤的地方而批評他人,假使人類能夠取消這種誤解、指責、猜忌,能彼此相親愛,相同情,相扶助,則地上的天國,怕不久會來臨吧!
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是因為自私自利的心理,以及習慣于那無情的商業(yè)行為之故,以至于目光狹隘,只能看到別人身上的壞處,而看不到他們的好處,假使我們真能改變態(tài)度,不注意去指責他人的缺點,而只注意到他們的好處,則于己于人,均有益處。
因為由于我們的發(fā)現(xiàn),他人也能感覺到他們的好處,因之而得到興奮與自尊,更加努力。假使人們彼此相處,都有親愛互助的精神,這種態(tài)度,一定可以使世界文化產生一大革命。
世界上到處為那無私的、肯愛人助人的人建立紀念碑,這種紀念碑不一定是用大理石或銅來做成,而是建立在他人的心中!
在進行“善意與善事”上,人人可以得到勝利。
寧可在職業(yè)上失敗,在財產上失敗,卻不能在這點上失敗——在親愛同情及助人的態(tài)度這一點上失?。。ㄓ袆h減)
新娘以博愛之懷唱響《愛的奉獻》
2019年2月28日,小玉跟男朋友小明領了結婚證,但與眾多新人不同的是,她的蜜月之旅是前往廣州捐獻骨髓,救助一名白血病患者,這讓小玉的蜜月之行意義非凡,形式獨特?!皝韽V州捐獻造血干細胞就當是我們的新婚蜜月旅行,這非常有意義,也很難忘,能夠用我的骨髓去拯救延續(xù)一個鮮活的生命,相信我的家人會理解的,也希望我救助的那個弟弟能盡快康復?!毙禄檠酄柕男∮褚荒樞腋Ec堅定。
小玉的同事和親友紛紛為她的奉獻之舉豎起大拇指,稱贊她為“于都縣最美新娘”。
林語堂先生曾在自己的作品中有文字告誡世人: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就是一顆善心。人就好像一棵樹,而善心就是最為重要的樹根。雖然不同的人能達到的人生高度因諸多因素的影響而不盡相同,但再矮小的樹木也能夠為他人在炎炎夏日帶去一絲清涼,就是因為樹根汲取了營養(yǎng)的善根。
人生在世,我們應當修一顆善心。
存善意的人,會理解他人的難處,也能懂得善待他人。梭羅也說,善心是從不失敗的投資,如果有人失去了一顆善心,吝嗇自己的善意,那么他也將無法得到心靈上的滋養(yǎng)和這這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F(xiàn)實社會紛繁冗雜,也因此有許多人在時代的浮沉中慢慢丟失了自己。所以我們更要學會修一顆良善的心,這樣,才能在這凡塵俗世中,憑著心中的善意,種出芬芳的果實。
——浙江省新昌中學 宋呂陽光《修一顆善心》
善良須有度
王月芳
古人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視之有度,用之有節(jié)?!?/p>
錢財、權力,應取之有道,用之有節(jié)。
善良,亦是如此,取之于心,須用之有“度”。
善良,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但美德過于泛濫便會成災。一個人的善良,若用之無度,那么所謂的美德就將成為他致命的弱點。
一個人越是善良,越是容易變成被欺壓的對象。俗話說: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但這并不意味著善良是錯的,而是多數(shù)時候,傷害好心之人,幾乎不用付出任何代價。
正如《教父》里所說:“沒有邊界的心軟,只會讓對方得寸進尺;毫無原則的仁慈,只會讓對方為所欲為?!?/p>
真正的好心與善意,都應該恰到好處。善良過度,就會被人當作理所當然。我特別贊同這么一個說法:善良過了度就會被人辜負,被人視若無睹,被人忘了你的付出。做人要善良,但善良須有度。
你應該要明確:你該用什么方式才能真正地幫助別人。授人以“漁”肯定比一味地授人以“魚”更讓受助人受用。
當一個人處于饑寒交迫之時,你可以雪中送炭,給他物質上的援助,他會感恩不盡;可如果你選擇不斷地救濟他時,他便會覺得理所當然,就像我們會認為父母對我們的愛本就是理所應當?shù)?。人性都有貪婪自私的一面,時間一久,無論你給他再多的施舍,也終究填不滿他欲望的溝壑,反而會以“杯米成恩,擔米成仇”的悲劇收尾。
愿我們的善良,都帶點鋒芒。善良須有度,在幫助他人之時,不僅要適度,而且也需擦亮你的眼睛,因為一些小人會利用你的善良去傷害你,你需要去判斷:哪些人該幫,哪些人不值得去幫。
在網(wǎng)上看到過這么一句話:我的善良很貴,請你別隨意透支和浪費。
其實,善良何以稱為“貴”,只是太多人不知道怎么去珍惜它,即便再豐富的資源也總有枯竭的那一天。所以,請所有的人都不要再浪費這得之不易的“善良”啦!
做人應該要善良,但更要有度!
愿善良的人依舊善良,但這善良上須加上一個“度”。(有刪減)
作家王月芳在《善良須有度》中提出過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一個人的善良,若用之無度,那么所謂的美德就將成為他致命的弱點。你若好到毫無保留,這就是一個最大的破綻,別人就敢壞到肆無忌憚。在現(xiàn)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之下,涌動著許多的暗流。扶孕婦回家被殘忍殺害,扶老人被敲詐,在一起起傷害或者訛詐事件的背后,那些肇事者正是由那毫無原則的善良所寵溺出來的社會的病兒。我們的確不能抱有絲毫的害人之心,但也絕不能因此就放下警惕環(huán)境的防人之心。但是我們依然要心存希望,即使現(xiàn)如今善良曾被一次又一次地踐踏,可我們仍有理由相信,善良仍是我們社會的主旋律。
——浙江省新昌中學? 舒展《適可而止的善良》
(編輯:李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