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桑
3月19日,哈薩克斯坦總統(tǒng)努爾蘇丹·阿比舍維奇·納扎爾巴耶夫在電視直播中宣布辭職。至此,最后一位從蘇聯時代執(zhí)政至今的領導人正式離開了歷史舞臺。
對這個蘇聯解體后僅僅獨立了28年的年輕國家來說,納扎爾巴耶夫的名字幾乎就與總統(tǒng)一詞等同
20日中午,哈薩克斯坦上議院議長托卡耶夫在兩院聯合會議上宣誓就職。在2020年4月的總統(tǒng)選舉之前,他暫時代理行使總統(tǒng)職權。
總統(tǒng)權力交接非常高效,以至于在整個哈薩克斯坦,許多人在接受媒體的采訪中都表達了自己的震驚與無所適從,他們不知道總統(tǒng)辭職意味著什么。畢竟,對這個蘇聯解體后僅僅獨立了28年的年輕國家來說,納扎爾巴耶夫的名字幾乎就與總統(tǒng)一詞等同。
如果從1989年納扎爾巴耶夫擔任蘇聯哈薩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時開始算,79歲的他已經執(zhí)掌哈薩克斯坦整整30年。這30年里,他與哈薩克斯坦的命運連在一起,與那里的1800萬人共同經歷了這片土地曾經的落后、彷徨與掙扎,以及共同奮斗后很長一段時間的榮光。此前有許多外媒推測,他會“執(zhí)政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1991年12月,51歲的納扎爾巴耶夫成為總統(tǒng)時,還未滿周歲的哈薩克斯坦剛剛從蘇聯解體中獨立出來,國內的工業(yè)產值下滑50%,農業(yè)產值萎縮了三分之一。由于整個國家有130個民族,本土的民族事務亟待處理;而前蘇聯在國境內遺留的1400枚核彈頭也正待處理,國際關系岌岌可危。當時這個國家的人口不到2000萬,卻有200多萬人陸續(xù)離開。
但新任的總統(tǒng)看起來滿懷雄心壯志,他的自信似乎是與生俱來的。這個來自阿拉木圖州一個小村莊的政治家,似乎從小就表現得與眾不同。他出生于世世代代的牧羊家族,卻從未在卡斯克林克地區(qū)的故土停留,成年后一路外出做過水泥工、鍛工、煤氣工和工長,20歲出頭就登上了《共青團真理報》,被評為“共產主義勞動突擊能手”。此后他一路平步青云,29歲出任重工業(yè)部部長,39歲進入哈共中央委員會主管工業(yè),并進入當時的哈共中央政治局。在老人政治籠罩下的前蘇聯,他在44歲時就開始擔任蘇聯哈薩克共和國部長會議主席,相當于政府總理,接著是蘇聯解體后,他成為一個國家的總統(tǒng)。
他開始在這個百廢待興的國家推動一個又一個的改革。區(qū)別于戈爾巴喬夫執(zhí)政時將政治改革當做重點,納扎爾巴耶夫首先啟動大規(guī)模的經濟改革,帶領國家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當時爭議最大的是,他將國家最主要的經濟實體——包括礦山開采、滑雪和冶金企業(yè)的管理交給了外國公司,并將企業(yè)進行私有化。為此,他被反對派斥責為飲鴆止渴般的“賤賣祖國”。
然而,大量外資的輸入給當時處于最困難時期的哈薩克斯坦注入了新鮮血液。一大批癱瘓的國企起死回生,在短短5年內使國民生產總值從衰退轉向了增長,并領先當時的俄羅斯聯邦幾年,在國內推行了退休金改革、住宅公用事業(yè)改革等新舉措。獨立十幾年后,這個早已做好革新準備的國家便抓住了石油等資源契機,在大規(guī)模的石油、天然氣和鈾礦資源開發(fā)后,逐漸走出經濟低谷。
任職初期,納扎爾巴耶夫的另一項重要舉措就是把首都從阿拉木圖遷至阿斯塔納。當時,北部的阿斯塔納占據了豐富的石油與天然氣資源,但俄羅斯民族的人口超過了70%,分離主義甚囂塵上,遷都有利于穩(wěn)定人心與進一步的資源開發(fā)。但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說,遷都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們能從兩座城市當時的別稱中感受到兩地間的差距。原首都阿拉木圖被稱為“蘋果城”,是哈薩克斯坦最大的城市。這片位于伊犁阿拉套山脈北坡的丘陵地帶風景迷人,氣候舒適,盛產蘋果。而當時遷都的建議地址是位于北部的阿克莫拉,那里靠近西伯利亞,四周被沼澤環(huán)繞,冬天氣溫常常低達零下40攝氏度,阿克莫拉在哈薩克斯坦語言中,就是白色墳墓。
1997年10月,納扎爾巴耶夫正式簽署遷都的總統(tǒng)令時,為新都更改的名字體現了他改革的決心——阿斯塔納,在哈語中就是“首都”。20天后,計劃正式實施,超過一半在原首都工作的公務員提出了辭職。后來在一次訪談中,納扎爾巴耶夫這樣評價當時的遷都決議:“建立一個小城鎮(zhèn)都很難,建立一個首都更要難上千倍。我要做出一個正確但冒險的決定,是因為新獨立的哈薩克斯坦,需要新的首都和新的大工業(yè)增長點?!?/p>
當時,納扎爾巴耶夫還親自在阿斯塔納一個公園里栽下了一株小樹苗。22年過去了,這座由日本建筑師黑川紀章團隊規(guī)劃的城市樓群林立,有了一座以納扎爾巴耶夫命名的國際機場,3座博物館和15所私立大學,民族矛盾不斷改善,一切如正在修筑的第一座摩天大樓般向上發(fā)展。
也是在這座城市執(zhí)政期間,納扎爾巴耶夫做出了放棄核武器的決定,關閉了北部的核試驗場,并將核導彈運回了俄羅斯。《外交政策》雜志曾刊登過美國駐哈薩克斯坦首任大使William Courtney對這一舉措的評價:“通過去核化(1995年宣布放棄核武器),他獲得了巨大的合法性,這是一條獲得其他國家尊重哈薩克斯坦獨立的睿智之路?!?/p>
睿智、務實,是許多政治評論家對于納扎爾巴耶夫的評價。過去的20多年里,世界局勢動蕩變遷,但他始終游刃有余,一面與美國保持著親密的盟友關系,被美國政治家們稱贊為“美國人的朋友”,一面又維系著前蘇聯以來與俄羅斯的關系,允許俄羅斯繼續(xù)使用哈薩克斯坦境內的拜科努爾航天中心等眾多軍事設施。
中國也是他長期合作的朋友,他先后多次來到中國訪問或休假,在他執(zhí)政期間,中哈兩國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得以解決。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境外傳遞期間,阿拉木圖是首站,納扎爾巴耶夫親自擔任了第一棒火炬手。他常常對外說:“誰說我們沒有海洋,我們有兩片海洋,一片叫中國,一片叫俄羅斯,只要打通陸路運輸,他們就是我們最好的海洋?!?/p>
當然,這樣左右逢源的外交方式也讓他被人詬病,被媒體客氣地評價為“長袖善舞,謹慎務實”。執(zhí)政期間,哈薩克斯坦國內也因為他后來的各種舉措出現了不少反對聲音,但這些不成系統(tǒng)的反對聲音,直到他主動宣告辭職也沒有對他構成威脅。這個國家此刻面臨的重要議題是,如何在2014年全球油價下跌之后,重新找尋新的資源優(yōu)勢,以及脫離對俄羅斯經濟的高度依附。
在納扎爾巴耶夫卸任總統(tǒng)的當天,哈薩克斯坦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將首都阿斯卡納更名為努爾蘇丹,以紀念納扎爾巴耶夫過往28年對這個國家的奉獻。事實上,無論更名與否,這座由他一手建造的城市早已深深嵌入了他的痕跡,無論是街頭巷角的領導人頭像,還是以他名字命名的建筑與大學。
在19日的最后一次電視演講中,這位個子不高、面容憨厚和藹的老人在結尾處堅定說道:“我相信我們走的是正確的道路,沒有什么可以讓我們誤入歧途。如果我們強大,別人就會把我們當回事。”
演講結束后,一段視頻在哈薩克斯坦網絡上熱傳,一個聽完演講的小女孩哭泣地說道:“納扎爾巴耶夫爺爺辭職了!”一旁的大人只能輕聲安慰她:“他退休了,他已經老啦?!?/p>